老北京的胡同里,孩子們忙著玩耍,吃吃喝喝,打打鬧鬧,過年過節的時候更是有說不完的樂趣。很多小吃、玩具和游戲早就成為歷史了,但對于經歷過的人來說,依然是那么炫麗繽紛的記憶。本書用細致的插圖和生動活潑的文字,向您講述身為“老北京”的作者記憶中的兒時趣事。那些在我們眼里各種新奇的事物,大半只能想象而看不到實物了,遺憾之余,也能感受到老北京的獨特魅力。
本書圖文并茂,內容豐富,京味兒京韻生動活潑,手繪頗具童趣,年輕讀者沒有見識過書中描述的人和事,通過插圖就一目了然,極具可讀性。作者年逾古稀,是個地道的“老北京”,童年生活豐富多彩,經歷了地道的種種老北京風俗和趣事,是個老北京的“活字典”。因此文中描述人事真實生動,極具典型意義。
序
故鄉,是刻骨銘心的記憶;
故鄉,是魂牽夢縈的地方。
我的故鄉是北京。每當聽到那首深沉而激蕩的歌曲《前門情思大碗茶》,我就會熱血沸騰,思緒萬千!
北京,我生于斯,長于斯。幾十年來時光流逝,我也曾經去過不少地方,卻怎么也忘不掉故鄉對我的滋養!
1941年,我出生在北京東四六條一座典型的四合院里。從小到大,我看到的都是北京城靜謐的胡同與瓦灰色的房屋;聽到的都是老北京人待人接物的謙和恭敬與熱情誠懇。
我在北京城長大,在北京城讀書。即使在邊疆工作期間,我也總忘不掉朗朗的北京土語,忘不掉熟悉的北京城。現在退休住在北京,我時時刻刻感覺到就像躺在母親的懷抱一樣,無限地踏實與安詳。
幾十年來,北京城變了。盡管它的外貌已經沒有了老北京的影子,但是北京城的味道,我依然那么熟悉,如北京城春風的香吹、夏雨的濕甜、秋果的壯碩、冬雪的含蓄!
這一切,促使我打開電腦,一字一句,把心中對故鄉北京的熱愛寫下來——我要寫出故鄉的風采,故鄉的精神!
我自己用電腦鼠標畫出了配圖,就算是“電腦畫”吧。在圖畫中,我盡量表現出老北京當時的一情一景,畫面都很簡單,因為我只抓住主題,其余的東西就省略了。
由于我畫的原圖格式不符合出版要求,故此專門邀請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學生顏誠銳小友把我的圖畫進行臨摹。他的臨摹保持了我原圖的精髓。我也感謝他對我的原圖進行的修改!
2014年8月底
于北京朝陽區團結湖
孟繁強
1941年生于北京,漢族。1966年前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支邊,1972年回京。回京后自學美術、文學寫作。從事工藝品美術設計工作,直至2001年退休。
目錄
吃 喝 篇
西瓜 〇〇二
冰棍兒 〇〇四
冰盞兒 〇〇六
扒糕 〇〇八
盆糕 〇一一
鹵丸子 〇一四
大碗茶 〇一七
驢肉 〇二〇
炸回頭 〇二二
炸醬面 〇二五
油煎灌腸 〇二八
元宵 〇三〇
糊涂糕 〇三三
小山杏 〇三六
畫糖人 〇四〇
螃蟹 〇四二
水果 〇四四
什剎海小吃 〇四七
冰激凌 〇五〇
糖炒栗子 〇五三
冰塊兒 〇五六
玩 樂 篇
蛐蛐 〇六〇
跳房子 〇六二
躲貓貓 〇六四
抓拐 〇六六
打仗 〇六八
拉線耗子 〇七〇
麻筋叫貓 〇七二
打彈弓 〇七四
拉哨圈 〇七六
竹蜻蜓 〇七八
兒歌 〇八〇
打彈球兒 〇八二
捉昆蟲 〇八四
老鷹捉小雞 〇八六
打花巴掌 〇八八
騎木馬 〇九二
滾鐵環 〇九四
木偶戲 〇九六
耍猴 〇九八
童子摔跤 一〇〇
小金魚 一〇三
噗噗噔 一〇六
跳皮筋兒 一〇八
“屁簾兒”風箏 一一一
時 令 篇
填倉節 一一四
二月初一、初二 一一六
三月三 一二一
清明 一二六
端午鐘馗 一三〇
關老爺磨刀 一三二
六月六 一三四
乞巧節 一三六
中元節 一三八
民間花會 一四一
七月流火 一四四
數九 一四七
炸醬面 最具老北京特色的家庭主食就是小碗干炸,簡稱 “炸醬面”! 您一定會問:北京“炸醬面”為什么叫“小碗干 炸”?且聽我慢慢 道來—— “小碗干炸”里分兩個名詞:“小碗”和“干炸 ”。所謂“干炸”說 的就是炸醬。既然是“干炸”,難道要把醬炸干嗎? 不是!北京的炸醬有 肉丁炸醬、肉末炸醬、雞蛋炸醬、蝦皮炸醬、茄丁炸 醬多種,把老字號“六 必居”的上等黃醬在鍋里用油小火慢慢地炸啊熬啊, 盡量把醬里的水分炸 出、將醬炸香,就成了面條的專用拌料——炸醬。再 配以各種鮮嫩的蔬菜 拌碼、香醋和蒜汁,就成了一碗地道的炸醬面!可是 為什么叫“小碗干 炸”?難道炸醬一定要用小碗裝盛?又錯了!家里吃 面的人少,當然就用 小碗盛醬,如果人多也必須用大碗盛醬。這里的“小 碗”和炸醬沒有必然 的聯系,而是和面條有關聯的一種說法。
北京人對于面條有兩種吃法:一種是面條煮熟了 ,過一遍涼水,再裝 碗拌醬冷吃,叫“過水兒”。“過水兒面”滑爽筋道 ,利落痛快。有的大 漢飯量很大,每到吃面條就拿出家里的大號藍邊粗瓷 大碗(北京人叫“海 碗”),只吃一大碗過水兒面,便是一頓飽飯 另一種吃法是,面條煮熟了直接撈到碗里拌醬熱 吃,叫“鍋兒挑”。“鍋 兒挑面”熱烈醇香,滋味醇厚。這就不能用海碗狼吞 虎咽了。因為面條煮 熟以后,必須盡快地“熱吃”,才顯得有滋有味。如 果碗里的面條多又吃 得慢,那面條逐漸降溫冷卻,就會變得粘坨糊口,因 而影響口感,難以下 咽。解決的辦法就是必須用“小碗”盛面,從鍋里撈 出熱面,裝進小碗加 以炸醬拌料,趁熱三口四口吃完一碗,立刻香沁脾胃 心情舒暢!再吃第二、 第三碗……絕對不能貪圖省事,一次一鍋煮出一盆, 墩在桌子中央,使面 條變得糟爛無味。所以吃“鍋兒挑”面條要隨吃隨煮 ,永遠都是味美熱香! 這就是老北京人對于面條要“吃一碗,煮一碗”的根 據!也就出現了“小 碗干炸”這一專用名詞。
至于面條的做法有:抻面、切面、板條、揪片、 饸饹。面條的成分有: 白面、兩樣面、大米面、蕎面……不能一一而述。
再說個簡單明確的定義語:“小碗干炸”即是“ 用小碗裝盛鍋兒挑熱面, 拌以炸醬和面碼”這樣一種專業吃法。
油煎灌腸 說起北京著名的小吃“油煎灌腸”,北京以外的 朋友一定以為是豬的 腸子做成的,其實它和腸沒有絲毫聯系。灌腸的做法 是,用紅薯淀粉加進 一點“紅麩”和少許食鹽,熬成糕坨,再把糕坨搓成 像腸一樣的粗條備用。
把冷卻的“腸”在手心里用刀切成邊薄中厚的“象眼 塊”,放進平底鍋,用“湯 油”慢火油煎。直到煎成焦黃色,才可以出鍋裝盤, 澆上鹽蒜汁就可以享 用了,吃到嘴里,外焦里嫩,蒜香撲鼻,口味甚佳! 過去北京經營“灌腸”的都是街邊出車設攤,車 的一邊是一個大號平 底鐵鐺,鍋里的熱油總是煎著紅紅的灌腸,小販不時 用鐵鏟攪拌煎炸,鍋 里冒著熱氣,飄著陣陣的香味兒,所以小販不用大聲 吆喝,就能引得路人 尋味過來,吃上一盤香噴噴、熱乎乎的油煎灌腸。
來了客人,小販熟練地用鐵鏟把鍋里的灌腸再翻 一遍,攤滿鍋底,用 鏟子按壓灌腸,來增加與熱鍋底的接觸面積。然后左 手拿一個瓷盤扣在灌 腸上,右手用鐵鏟把瓷盤周圍多余的灌腸剔除,再用 鏟子平鏟瓷盤下的灌 腸,使之隨鏟子一翻,這樣一盤焦黃噴香的油煎灌腸 就交給了顧客。顧客 自己澆上蒜汁,從筒子里抽了竹簽,開始吃了起來。
老北京的著名小吃“油煎灌腸”保留到今天,可 能因為它實在是味道 太好了,所以不但北京人喜歡,而且贏得了來北京的 中外游客的歡迎。可 是現在的“油煎灌腸”原料有所改變,切的刀法不對 ,也就影響了它的口感。
過去煎炸灌腸的油,是加工熟豬肉的“湯油”,所以 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 是不能吃的。
……P2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