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在系統總結國內外流域水系統承載力研究進展的基礎上,面向新時代國家水生態環境保護治理科技需求,構建適宜我國國情的流域水生態承載力評估調控理論技術與實踐模式,系統介紹流域水生態承載力評估調控基礎理論與技術方法體系,水生態承載力評估診斷、模型模擬、優化調控等關鍵技術,在鄱陽湖、太湖流域開展應用實踐,為我國美麗河湖保護和建設提供理論技術支撐和管理決策支持。
目錄
前言
第1章緒論1
1.1背景概況1
1.2國內外研究進展2
1.2.1“三水”承載力相關研究進展2
1.2.2承載力評價方法5
第2章流域水生態承載力評估與調控技術體系10
2.1理論基礎——基于承載力的水生態多要素協同治理理論10
2.2成套技術體系11
2.2.1技術體系架構11
2.2.2技術體系組成11
第3章水生態承載力評估診斷技術18
3.1水生態承載力理論基礎18
3.1.1可持續發展理論18
3.1.2復合生態系統理論19
3.1.3生態系統服務功能19
3.2水生態承載力概念內涵20
3.2.1概念辨析20
3.2.2內涵解析21
3.2.3對比分析22
3.3水生態承載力評估診斷技術方法23
3.3.1水生態承載力指標體系23
3.3.2水生態承載力評估方法32
3.4技術創新性35
第4章水生態承載力系統模型36
4.1水生態承載力系統模型架構36
4.1.1水生態系統承載機理過程分析36
4.1.2水生態承載力系統模型簡介37
4.2水生態承載力調控要素模塊39
4.2.1社會經濟產排污過程模型方法39
4.2.2調控情景參數化方法41
4.3流域水文-水質-生態響應過程模塊43
4.4水生態承載力評估模塊44
4.4.1水資源子系統45
4.4.2水環境子系統48
4.4.3水生態子系統49
4.5技術創新性51
第5章水生態承載力優化調控技術53
5.1總體技術路線53
5.2調控指標篩選54
5.3調控路徑與措施55
5.3.1調控路徑55
5.3.2調控措施55
5.4調控潛力評估57
5.4.1評估思路57
5.4.2技術要求58
5.5調控目標制定58
5.5.1制定原則58
5.5.2技術要求59
5.6優化調控59
5.6.1調控原則59
5.6.2技術要求59
5.7技術創新性61
第6章鄱陽湖流域水生態承載力評估調控62
6.1流域概況62
6.2技術應用思路63
6.2.1工作內容63
6.2.2實施路線64
6.3水生態承載力評估65
6.3.1水資源專項評估65
6.3.2水環境專項評估66
6.3.3水生態專項評估67
6.3.4主要問題診斷67
6.4水生態承載力模擬預測70
6.4.1承載力系統模型建模70
6.4.2系統耦合模擬預測75
6.5水生態承載力調控潛力評估88
6.5.1調控指標與調控措施88
6.5.2調控潛力評估92
6.6水生態承載力綜合調控110
6.6.1調控目標制定111
6.6.2綜合調控情景設置113
6.6.3情景模擬優化120
6.6.4可達性分析124
6.6.5綜合調控方案制定128
6.6.6承載力調控效應150
6.7小結154
6.7.1主要結論154
6.7.2管控建議155
第7章太湖流域典型區(常州市)水生態承載力評估調控156
7.1區域概況156
7.2技術應用思路157
7.3水生態承載力評估158
7.3.1水生態承載力專項評估159
7.3.2水生態承載力綜合評估161
7.4水生態承載力模擬預測166
7.4.1常州市水生態承載力預測模型構建166
7.4.2行政區水生態承載力模擬分析169
7.5常州市水生態承載力調控潛力分析171
7.5.1水生態承載力調控潛力指標篩選171
7.5.2常州市產業結構的水環境效應分析171
7.5.3常州市閘壩調度生態環境效應研究179
7.6水生態承載力綜合調控190
7.6.1基于產業綠色發展的調控情景分析191
7.6.2基于水文調控的優化情景分析200
7.6.3基于最優情景的水生態承載力調控207
7.7小結209
第8章總結212
參考文獻214
附錄評估指標等級、賦分標準與參考依據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