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通過對四川耕地利用現狀進行分析,闡明四川省不同耕地類型的分布情況及不同種植模式的面積分布情況;通過對四川省不同地區和不同種植模式的化肥施用情況的分析,闡明四川省不同地區及不同種植模式下肥料施用量、氮/磷流失風險等,根據坡耕地養分流失特征、不同種植模式養分流失特征和不同地區養分流失特征等,有針對性地提出適宜的氮、磷損失防控技術。
四川坡耕地水土養分流失及防治技術研究與應用,四川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2012年,排名第一
目錄
第1章 緒論 1
1.1 四川盆地耕地現狀 1
1.1.1 四川省人增地減矛盾突出 1
1.1.2 四川省坡耕地問題突出 1
1.1.3 四川省農業面源污染嚴重 2
1.1.4 農業生產技術的新要求 4
1.1.5 四川省耕地作為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保障 4
1.2 耕地研究進展 5
1.2.1 坡耕地流域水土、養分流失源 5
1.2.2 坡耕地田塊養分流失機理 5
1.2.3 坡耕地田塊水土流失機理 6
1.2.4 坡耕地水土、養分流失防治技術 6
1.2.5 氨揮發研究 7
1.2.6 面源污染研究 7
第2章 四川省種植業生產基本情況 9
2.1 四川省土地利用情況 9
2.1.1 四川省土地利用現狀 9
2.1.2 四川省農用地在各市(州)的分布 9
2.1.3 四川省耕地在各市(州)的分布 11
2.1.4 四川省旱地及水田在各市(州)的分布 13
2.1.5 四川省園地在各市(州)的分布 15
2.1.6 四川省保護地在各市(州)的分布 16
2.2 四川省農用地類型概況 18
2.2.1 四川省各市(州)土地類型的分布 18
2.2.2 坡地中梯田改造與種植情況 20
2.2.3 坡地中梯田與非梯田利用情況 21
第3章 四川省化肥施用情況 25
3.1 四川省分種植模式肥料施用情況 25
3.1.1 四川省分種植模式磷肥施用情況 25
3.1.2 四川省分種植模式氮肥施用情況 27
3.2 各市(州)種植業肥料施用量 29
3.2.1 各市(州)種植業磷肥的施用量 29
3.2.2 各市(州)種植業氮肥的施用量 31
3.2.3 各市(州)種植業鉀肥的施用量 32
第4章 坡耕地流域水土、養分流失源研究 35
4.1 小流域輸沙特征 35
4.1.1 小流域懸推比及輸沙來源 35
4.1.2 小流域輸移比 36
4.1.3 小流域土壤侵蝕模數的評價 36
4.2 小流域徑流和土壤侵蝕的時空分布 38
4.2.1 小流域徑流和土壤侵蝕的時間分布 38
4.2.2 小流域徑流和土壤侵蝕的空間分布 40
4.3 小流域養分流失的時空變化 42
4.3.1 小流域各形態營養元素濃度的動態變化 42
4.3.2 小流域各形態營養元素流失量的時間變化 44
4.3.3 小流域各形態營養元素流失源分析 46
第5章 坡耕地田塊水土養分流失途徑、通量及影響因素 49
5.1 坡耕地田塊養分流失量和途徑 49
5.1.1 雨強對田塊養分流失量和途徑的影響 49
5.1.2 耕作和覆蓋方式對田塊養分流失量和途徑的影響 51
5.1.3 平衡施肥對田塊養分流失量和途徑的影響 54
5.1.4 施肥方式對坡耕地水肥流失量和途徑的影響 57
5.2 坡耕地雨水蓄積量及影響因子 60
5.2.1 雨強及耕作方式對地表徑流、壤中流總深的影響 60
5.2.2 雨強及耕作方式對雨水蓄積量的影響 61
5.2.3 不同雨強條件下平衡施肥對徑流深和雨水土壤蓄積率的影響 61
5.2.4 土層厚度對地表徑流和壤中流的影響 62
5.2.5 覆蓋方式對雨水蓄積量的影響 63
第6章 坡耕地水土、養分流失防治技術研究與應用 64
6.1 平作秸稈覆蓋技術研究與應用 64
6.1.1 平作秸稈覆蓋技術對徑流深的影響 64
6.1.2 平作秸稈覆蓋技術對土壤侵蝕量和雨水土壤蓄積量的影響 65
6.1.3 平作秸稈覆蓋技術對養分流失量的影響 65
6.1.4 平作秸稈覆蓋技術對玉米產量的影響 67
6.1.5 平作秸稈覆蓋技術的應用 67
6.2 分帶間耕技術研究與應用 68
6.2.1 分帶間耕技術對徑流深和土壤侵蝕量的影響 68
6.2.2 分帶間耕技術對養分流失量的影響 69
6.2.3 分帶間耕技術對玉米產量的影響 70
6.2.4 分帶間耕技術的應用 70
6.3 糧草套種技術研究與應用 71
6.3.1 糧草套種技術對水土流失控制效應 71
6.3.2 糧草套種技術對作物的產出效應 72
6.3.3 糧草套種技術的應用 74
6.4 飼草緩沖帶技術研究與應用 75
6.4.1 飼草緩沖帶對水土流失的影響 75
6.4.2 飼草緩沖帶對坡耕地微地形的影響 76
6.4.3 飼草緩沖帶對土壤肥力的影響 77
6.4.4 飼草緩沖帶技術對作物產量的影響 85
6.4.5 飼草緩沖帶技術的應用 85
第7章 四川省農田氮、磷流失概況 87
7.1 四川省農田氮、磷流失總體概況 87
7.1.1 四川省農田氮、磷、鉀肥料施用量 87
7.1.2 種植業源氮、磷的流失總量 88
7.2 四川省各市(州)氮、磷流失概況 88
7.2.1 各市(州)種植業源農田磷的流失量 88
7.2.2 各市(州)種植業源農田氮流失量 90
7.2.3 各市(州)種植業源農田銨態氮流失量 92
7.2.4 各市(州)種植業源總氮流失量構成 94
7.3 四川省分種植模式氮、磷流失概況 96
7.3.1 四川省分種植模式磷流失量 96
7.3.2 四川省分種植模式銨態氮流失量 98
7.3.3 四川省分種植模式總氮流失量 99
7.4 沱江流域典型農業小流域氮和磷排放特征 101
7.4.1 降雨量及徑流量變化特征 101
7.4.2 氮污染物排放量及排放特征 102
7.4.3 磷污染物排放量及排放特征 104
7.5 施肥和秸稈覆蓋對成都平原區農田氮素和磷素流失的影響 106
7.5.1 降雨量及氮、磷沉降變化特征 106
7.5.2 農田地表徑流深及氮素流失量 108
7.5.3 農田地表徑流磷素流失量 111
7.6 持續性秸稈還田與減施化肥對水稻產量和氮磷徑流流失的影響 113
7.6.1 不同施肥方式對水稻產量與養分累積量的影響 113
7.6.2 農田徑流量及徑流氮磷的質量濃度變化 114
7.6.3 不同施肥方式對農田氮磷流失量及流失形態特征的影響 117
7.6.4 農田土壤養分及pH變化 118
第8章 稻田氨揮發特征及防控技術研究 119
8.1 四川盆地稻田氨揮發通量及影響因素 119
8.1.1 施氮量對氨揮發量的影響 119
8.1.2 田面水溫度和pH 對氨揮發通量的影響 120
8.1.3 四川盆地稻田氨揮發通量日變化 121
8.2 施氮量和田面水含氮量對紫色土丘陵區稻田氨揮發的影響 122
8.2.1 NH3揮發通量 122
8.2.2 NH3揮發總量 123
8.2.3 稻田田面水含氮量 124
8.2.4 田面水含氮量對稻田NH3揮發的影響 126
8.3 不同施氮量對紫色土大白菜季產量和氨揮發的影響 127
8.3.1 不同施氮水平對大白菜產量與氮素吸收利用的影響 127
8.3.2 不同施氮水平下氨揮發損失速率的動態變化 128
8.3.3 不同施氮水平對氨揮發的影響 129
8.3.4 土壤溫度與氨揮發量的關系 131
8.4 有機、無機肥配施對川中紫色土丘陵區稻田氨揮發的影響 131
8.4.1 不同有機肥替代處理的田間NH3 揮發通量 131
8.4.2 不同有機肥替代處理的田間NH3 揮發總量 132
8.4.3 不同有機肥替代處理的田面水含氮量 133
8.4.4 稻田NH3揮發與田面水氮形態的相關性 134
8.4.5 不同有機肥替代處理對水稻產量的影響 135
8.5 抑制劑NBPT對紫色土稻油輪作體系氨揮發和產量的影響 136
8.5.1 不同脲酶抑制劑處理的田間氨揮發監測 136
8.5.2 稻油輪作模式體系下田間氮沉降 137
8.5.3 作物產量及氮肥利用率 139
8.6 水稻秸稈和脲酶抑制劑聯合使用對油菜地氨揮發、產量和氮素利用的影響 139
8.6.1 油菜地氨揮發速率 139
8.6.2 油菜地累積氨揮發量 141
8.6.3 油菜產量、吸氮量及氮肥利用率 142
第9章 社會、生態效益及應用前景 145
9.1 社會效益 145
9.2 環境生態效益 146
9.3 應用前景 146
參考文獻 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