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敦煌藏經洞被發現后不久,數萬件敦煌文物文獻被英、法、俄、日等國一些考察探險者騙取、掠奪,致使流散海外,約五萬件分藏于十多個國家的四五十個機構及一些私人藏家手中。
作者首次全面梳理自己四十年來滿世界尋找敦煌文獻的經歷,其中記述了很多鮮為人知的故事,有尋找的艱辛,有收獲的喜悅,也有不少獨到的心得與感悟。本書不僅是一份一流學者的學術成長記錄,也是國際敦煌學學術史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料。
本書文字明白曉暢,故事與知識融合,對于普通讀者來說是極佳的敦煌學入門讀物;對于專業讀者來說,也可從作者的治學態度和治學路徑中得到激勵與啟發
一、 本書作者榮新江教授是中國為數不多的走訪過英法德日俄五大海外敦煌吐魯番文書收藏地的敦煌學家,學者和行者的雙重身份決定了由他呈現滿世界尋找敦煌的主題最為恰當。
二、 首次系統梳理四十年來滿世界尋找敦煌文獻的經歷。作者足跡遍布11個國家,48個城市。本書附有作者編定的尋訪年表(19842023),有助于讀者更加直觀地了解這場歷時四十年的考察經歷。
三、 全景展示敦煌學的百年歷史畫卷。本書雖是作者充滿個人色彩的講述,但從中亦可看出敦煌學的百余年歷史發展。從羅振玉、王國維,到向達、王重民,到近三十多年來英藏、法藏、俄藏文獻的陸續影印出版,這不只是一個學科的興衰浮沉,還是百年國運跌宕的明證。
四、 故事與知識融合。本書講述了許多鮮為人知的故事,故事中融入了敦煌學的歷史與現狀、敦煌文物的流散與分布、敦煌學的常識與掌故等。對普通讀者來說,是一本絕佳的敦煌學入門讀物
五、 圖文并茂。本書收錄作者當年出行的照片、信件、手繪地圖、手稿、藏館宣傳頁、敦煌卷子原件的照片等共200余幅,使文字更加生動直觀,助力讀者更好地理解內容。
序(榮新江)
本書來源于我在中國絲綢博物館的系列講座和北京大學歷史學系課堂上的兩次課程,總題目叫滿世界尋找敦煌。
我曾在1996年出過一本《海外敦煌吐魯番文獻知見錄》,有一位香港學者寫了一篇書評,在臺灣《漢學研究》上發表。他說這本書里只有學術的內容,至于作者一路訪問中的感受,我們是讀不到的。那么,我今天想通過這一系列講演,把我心中那些澎湃的心情,以及這項歷時四十余年的艱辛考察經歷,用我的記憶所及,給大家復述出來。
本書大體上按照我到歐美、日本、中國調查的過程講。1985年我第一次在歐洲跑,構成前四講:英國、法國、德國和北歐。1990年到1991年,我先在日 本各地把能夠進得去的收藏都看了一遍,然后飛到英國,又去了列寧格勒、巴黎。以后出國的機會更多了,我把這些集中在一個點上鋪陳開來,日本地方較多,用了兩講;英國和蘇聯及后來的俄羅斯各一講,幾次短暫的巴黎之行就并入英國一講;1996年在德國柏林講學三個月,把柏林的吐魯番文書整個翻了一遍,構成一講;然后是美國的各個小收集品。中國除了北京圖書館(今國家圖 書館)外,比較零散,所以用兩講分別重點講我所見之敦煌和吐魯番文獻的情況。大概是把時間順序和地域分區,安排到十二次講座當中。
每一講的結構,先介紹這個地方的收藏,為什么要到這個地方去找材料; 然后介紹調查過程,不僅僅是學術的調查過程,也有當時的一些旅行見聞。這些東西可能今天的年輕人看著很可笑,今天拿著手機上的地圖,可以到處跑,丟不了自己,那時候沒有手機,沒有Email,完全憑著勇氣拿著紙質地圖行走。今天回想起來有很多很好玩的事情。
我這么多年搬家,很幸運還保留了一些當時調查記錄的小本子和信件,一個小本子簡單記錄了當年的日程,一個小本子記錄了我要找的一些人的信息,可以復原當年聯系的人和一些時間點。我發現當時在國外聯絡的一些人,大多 數是80年代到國外去留學或進修的人,很多現在已是精英,有著名的大畫家、中科院的院士,都是幫我安排過住宿的好伙伴。另外一個來源是當年的照片, 有些照片上有日期,可以讓我把一些記憶精確地定格在某一天,可惜我不是那 么喜歡照相,所以許多地方沒有留下身影。
每講的中間或最后,都要介紹一下我的調查對于當年的學術意義是什么, 我的收獲是什么,當年的收獲對敦煌西域文獻和歷史的研究有什么貢獻。從另一個角度來講,我作為一個研究敦煌的人其實很幸運,當年西方列強在敦煌之外,還去吐魯番、于闐(今和田)、龜茲(今庫車),我循著他們的收藏到處跑,世界各大名城都轉了一圈。我的學術是和旅行捆綁在一起的,旅行也是學術, 增長了許多見識。
我的總題目叫滿世界尋找敦煌,以敦煌的東西為主,但不限于敦煌,也 包括吐魯番、和田、庫車、焉耆出土的東西,都構成了我滿世界尋找敦煌 的話題。
謝謝趙豐館長的邀請,在他的極力鼓動下,我把以前不給人講的一些故事 要倒出來了。感謝中國絲綢博物館和那些精明強干的館員,感謝經綸講堂 給我這樣一個機會。我在絲綢博物館講座時還在新冠肆虐的疫情期間,感謝一直來聽講的各界朋友。《滿世界尋找敦煌》是在中國絲綢博物館的系列講演基礎上,根據錄音整理而成的文稿,感謝博物館的出色安排和講稿整理者的細心工作。
應《文史知識》的約請,講演稿的縮略版從2022年第11期到2023年第8期 連載了十期,每期八千字,但每講的講稿整理文本有一萬五千字左右,我在整理稿的基礎上做了加工,每講仍然有一萬五千字左右。又考慮到滿世界尋找 敦煌不能沒有中國篇,所以在絲綢博物館的系列講座結束后,我利用在北 大的課堂,補講了兩次我在國內滿處尋找的事例,一講偏重敦煌,一講偏重吐魯番,最終完成十二講。我的學生徐偉喆幫我收集了不少圖片并校對文稿,宛盈同學也看了部分稿件和校樣,韋潤芃同學幫忙整理了最后兩講的記錄稿,在 此一并致謝。中華書局負責《文史知識》的趙晨昕是摯友趙和平先生的公子,他一直敦促我按期完稿;責任編輯馬燕老師也用各種方式鼓勵我完成這本小書,她知道不緊盯著,我可能不會花時間完成這本書。這些友情,感激不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