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是經濟管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經濟越發展,會計越重要。
基礎會計是經濟學科各專業必修的專業基礎課,是高等院校經濟管理類專業的公共課。學好基礎會計,才能為學習和應用各種專門會計打下堅實的基礎。本書以新《企業會計準則》為指導,以《會計基礎工作規范》為依據,系統闡述了會計的基本理論、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術。全書共11章內容,分為總論、會計要素、賬戶和復式記賬、經濟活動的確認與記錄、賬戶的分類、會計憑證、會計賬簿、財產清查、會計報表、賬務處理程序、會計工作的組織。
第一章 總論
第一節 會計的概念
第二節 會計對象
第三節 會計的任務
第四節 會計的方法
第五節 會計基本假設及會計信息質量要求
第二章 會計要素
第一節 會計要素及其計量
第二節 會計等式
第三章 賬戶與復式記賬
第一節 會計科目
第二節 賬戶
第三節 復式記賬
第四節 賬戶的平行登記
第四章 經濟活動的確認與記錄
第一節 工業企業的主要經濟業務
第二節 資金籌集業務的核算
第三節 生產準備業務的核算
第四節 產品生產業務的核算
第五節 產品銷售業務的核算
第六節 賬務成果業務的核算
第五章 賬戶的分類
第一節 賬戶按經濟內容的分類
第二節 賬戶按用途和結構的分類
第六章 會計憑證
第一節 會計憑證的意義和種類
第二節 原始憑證
第三節 記賬憑證
第四節 會計憑證的傳遞和保管
第七章 會計賬簿
第一節 會計賬簿的意義和種類
第二節 賬簿的設置和登記
第三節 賬簿登記的規則
第四節 賬簿的對賬和結賬
第五節 賬簿的更換和保管
第八章 賬產清查
第一節 財產清查的意義和種類
第二節 賬產清查的程序和方法
第三節 財產清查結果的處理
第九章 會計報表
第一節 會計報表概述
第二節 資產負債表
第三節 利潤表
第四節 現金流量表
第五節 會計報表分析
第十章 賬務處理程序
第一節 賬務處理程序的意義和要求
第二節 記賬憑證賬務處理程序
第三節 匯總記賬憑證賬務處理程序
第四節 科目匯總表賬務處理程序
第五節 多欄式日記賬賬務處理程序
第六節 日記總賬賬務處理程序
第十一章 會計工作的組織
第一節 會計組織工作的重要性要求
第二節 會計機構
第三節 會計人員
第四節 會計檔案
第五節 會計基礎工作規范
一、會計的產生和發展;
會計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并且是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而不斷發展的。物質資料的生產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發展的基礎。人類要生存就要消費,無論是吃、穿、住、行,都需要消耗物質資料,而要取得這些物質資料,就必須進行生產。人們在進行生產活動中,總是希望用較少的勞動耗費創造出盡可能多的物質財富。因此,人們在進行生產的同時,必須對勞動耗費和取得的勞動成果進行計量、計算和比較。所以,會計是社會生產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也是人們為組織和管理生產而產生并在生產實踐中不斷發展的。
會計是因人類生產活動的客觀需要而產生和發展的。最初意義的會計只是一些簡單計量行為。據歷史資料記載,在印度原始公社時期,已經出現了農業記賬員,專門登記農業賬目。在我國,大約在原始社會末期,隨著生產的發展,生產有了剩余,為了記錄勞動成果的數量,就采用了“結繩記事”、“刻記記事”等簡單計量方法,這是我國最早出現的會計。當然,那時的會計還只是生產職能的附帶部分,還沒有成為一項獨立的專門的工作。隨著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水平,出現了社會分工和原始的文字、數字,于是會計逐漸從生產職能中分離出來,成為一種專門的工作。
西周時期,隨著農業、手工業及商業經濟的繁榮和發展,人們對計量、記錄有了更高的要求,為了滿足生產經營及國家統治的需要,出現了專管朝廷錢糧收支的官吏——“司會”這個官職,進行月計年會,把每月零星計算稱為“計”,把年終總合計算稱為“會”,專門為官吏記載錢物收支。到了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唐代,由于社會生產力有了較快的發展,會計也就隨之發展,會計二字開始使用。
宋朝,會計方法又有了新的發展。官廳辦理錢糧移交手續采用了較科學的會計結算方法,即四柱結賬法,也叫“四柱清冊”。所謂“四柱”,是指“舊管”、“新收”、“開除”、“實在”。用“四柱”來表示財產的增減變化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