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級微觀經濟學是有關微觀主體的經濟決策和市場在資源配置方面作用的基本知識。首先在理想化的完全競爭市場條件下,討論消費者和廠商的決策問題以及市場均衡和其福利經濟學含義,然后轉向討論不太理想但更為現實的不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最后將介紹一般均衡理論與福利經濟學的基本內容。本書將力求反映當代微觀經濟學的教學革新和理論成果,強調對基本經濟學概念的準確理解和標準經濟學分析工具的掌握,為進一步學習其它經濟學課程打下扎實的理論基礎。
第一章 最優化方法
第一節 集合和函數的基本概念
第二節 微分和求導
一、一元函數的求導
二、二元函數的求導和微分
第三節 最優化
一、無約束的最優化
二、等式約束下的最優化
復習思考題
第二章 偏好與效用
第一節 商品與預算集
一、商品和消費束
二、預算集和預算線
三、預算線的移動
第二節 偏好與無差異曲線
一、偏好
二、無差異曲線——偏好的圖形描述
第三節 效用函數
一、效用理論的發展
二、效用函數——偏好的數學表示
三、常見的效用函數
四、邊際效用和邊際替代率
復習思考題
第三章 效用最大化和支出最小化
第一節 效用最大化
一、效用最大化(UMP)一階和二階條件
二、馬歇爾需求函數
三、間接效用函數
第二節 支出攝小化
一、支出最小化(EMP)一階和二階條件
二、希克斯需求函數和支出函數
三、效用最大化和支出最小化的關系
復習思考題
第四章 比較靜態和福利分析
第一節 收入變化和價格變化分析
一、收入提供曲線和恩格爾曲線
二、價格提供曲線和需求曲線
第二節 收入效應和替代效應
一、價格變化效應的分解
二、斯勒斯基方程
第三節 彈性
一、彈性的定義和分類
二、彈性與收益的關系
三、恩格爾加總法則和古諾加總法則
第四節 消費者福利變化的度量
一、消費者剩余及其變化
二、補償變化和等價變化
復習思考題
第五章 具有初始稟賦的消費者行為
第一節 基本理論
一、模型和求解
二、價格變化
三、具有稟賦的斯勒斯基方程
第二節 勞動供給的選擇
一、基本模型
二、稟賦變動對消費者選擇的影響
三、勞動供給曲線
第三節 跨期選擇
一、基本模型
二、利率變動對消費者的影響
三、現值分析與資產市場
復習思考題
第六章 不確定條件下消費者行為選擇
第一節 基本概念
第二節 期望效用函數
一、不確定條件下的效用函數
二、期望效用函數形式與消費者的風險態度
三、風險厭惡的度量
第三節 不確定性條件下的最優選擇
復習思考題
第七章 生產者行為理論
第一節 生產技術
一、生產技術的描述方法
二、生產技術的基本假設
三、可變比例與不變比例的生產技術特征
四、常見的生產技術
第二節 成本最小化
一、成本最小化問題
二、成本函數及其特征
第三節 利潤最大化
一、競爭性廠商的供給
二、生產者剩余
三、利潤最大化與要素需求
復習思考題
第八章 完全競爭市場局部均衡與福利
第一節 市場均衡
一、市場需求
二、短期市場供給與市場均衡
三、長期市場均衡與長期市場供給
第二節 資源配置與市場福利
一、資源配置
二、總剩余
三、消費稅的無謂損失
四、價格管制
復習思考題
第九章 完全競爭市場一般均衡與福利
第一節 交換
一、埃奇沃斯方盒
二、競爭性市場均衡和資源配置
三、帕累托有效率的資源配置
四、福利經濟學基本定理
第二節 生產
一、魯濱孫克魯索經濟
二、二人世界:魯濱孫和星期五
第三節 生產與交換
一、魯濱孫經濟
二、二人世界:魯濱孫和星期五
復習思考題
第十章 壟斷
第一節 線性定價模型
一、壟斷價格與壟斷產量
二、壟斷的福利損失
第二節 價格歧視
一、一級價格歧視
二、二級價格歧視
三、三級價格歧視
第三節 自然壟斷及治理
一、自然壟斷行業的特征
二、反壟斷中的兩難
三、管制自然壟斷
復習思考題
第十一章 寡頭市場
第一節 卡特爾模型
一、卡特爾的定價和產量安排
二、卡特爾的不穩定性與監督懲罰機制
第二節 一次性互動下的市場均衡
一、產量競爭與古諾均衡
二、價格競爭與伯特蘭均衡
三、斯塔克爾伯格均衡
第三節 無限次重復性的相互作用與默契合謀
一、合謀阻止價格競爭
二、合謀阻止產量競爭
復習思考題
第十二章 博弈論基礎
第一節 完全信息靜態博弈
一、標準式
二、理性假設與重復剔除嚴格劣策略均衡
三、納什均衡
四、混合策略納什均衡
第二節 完全信息動態博弈
一、擴展式博弈
二、動態博弈的策略和策略式
三、不可置信的威脅和納什均衡的精煉
四、完美信息動態博弈與反向歸納法
五、三階段討價還價模型
六、不完美信息動態博弈與子博弈精煉納什均衡
復習思考題
第十三章 外部性和公共物品
第一節 生產的外部性
一、生產外部性的定義
二、生產的外部性與庇古傳統
三、生產的外部性與外部性市場
四、生產的外部性與科斯定理
第二節 消費的外部性
一、消費外部性的定義
二、存在消費外部性時的消費者偏好
三、存在消費外部性的消費可能性與稟賦
四、存在消費外部性的交換均衡
五、擬線性偏好與科斯定理
第三節 公地的悲劇
第四節 公共物品
一、公共物品的特征
二、離散的公共物品供給
三、連續性公共物品的最優供給數量
復習思考題
第十四章 不對稱信息
第一節 次品市場的逆向選擇
一、逆向選擇和市場均衡
二、例題
第二節 文憑信號模型
第三節 道德風險與激勵
一、股東和經理都是風險中性的情況
二、股東風險中性、經理風險規避的情況
第四節 保險市場
一、逆向選擇問題
二、道德風險
復習思考題
第十五章 社會福利與公共選擇
第一節 社會選擇
第二節 社會福利函數
一、邊沁社會福利函數
二、羅爾斯社會福利函數
三、伯格森一薩繆爾森福利函數
第三節 公平配置
復習思考題
第二章 偏好與效用
第三節 效用函數
一、效用理論的發展
效用是指消費者從消費某種物品中得到的滿意程度,或者說商品滿足人的欲望和需要的能力和程度。如果消費者消費某種物品獲得的滿足程度高,則效用大;反之,滿足程度低,則效用小。
經濟學家最早創造的效用理論被稱為基數效用論,該理論認為效用可以像物體的重量一樣準確計量,并且可以比較,可以加總求和。例如:人渴了喝一杯茶,感到很舒服,效用評價為10個效用單位;然后又吃了個面包,感覺還好,效用評價為5個效用單位。因此,喝一杯茶的效用大于吃一個面包,是吃面包得到效用的兩倍,同時消費這兩份物品得到的總效用為15個效用單位。但是基數效用論的基本假設受到很多限制,受后來很多經濟學者的批評。于是,通過更多人努力,一種新的效用理論——序數效用論產生了。
序數效用論的基本觀點是:效用是一種心理感受,只能用序數來表示,并且只能比較不能相加。也就是說,序數效用論認為消費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偏好對所消費的商品進行比較和排序,表明自己更喜歡或更不喜歡哪個消費束,但不要求消費者對商品帶給自己的效用有一個準確的度量。例如:口渴了,喝一杯茶感覺好,看一份報紙感覺一般,因而兩者比較,喝茶的效用大于看報的效用,喝茶的效用排在第一,看報的效用排在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