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的人都知道:看完三國,要再看兩晉十六國。在中國歷史上,還沒有哪個朝代像晉朝這樣割裂又動蕩不安的。
晉朝雖然結束了三國前后近百年的割據,但晉朝擁有的只是一個統一的殼子。在這個殼子里,晉朝從來就沒有結束過割據與紛爭。無論是西晉還是東晉,除了晉武帝司馬炎滅吳之后有短暫的十年和平之外,就再沒有過四海升平的時期。從那時以后,晉朝剩下的只有戰爭、鐵血、兵戈、權力、欲望和仇恨。
晉朝的歷史其實就是一部戰爭史,一部群雄逐鹿、問鼎中原、爭奪霸業的歷史,一部人人欲得天下的歷史,一部英雄、梟雄和奸雄輩出,且“狗熊”輩出的歷史。
在這一百多年內,共有七十多個割據勢力的近兩百名首領參與了霸業之爭、問鼎之戰,其中稱王稱帝者就有二十余國的一百余名君主。“天下”是當時每個人心中的最終目標。十六國的開國君主,每個人都喊出過“吾有天下之志”的口號,但在一百多年智謀、膽色與權詐的斗爭中,竟無一人能遂此愿。
中國歷史不乏長時間的割據時代。長期割據的原因無非兩個:要么是英雄輩出,互相制衡,不能獨霸全國,如春秋五霸、戰國七雄、三國鼎立;要么是能力有限、皆無帝王之相,各稱諸侯,盤踞一方,比如五代十國。而晉朝則是兩者兼具:一會兒英雄輩出、人才濟濟、風云際會,一會兒又天下皆為昏懦之輩、殘暴之徒、短視之夫。于是,分分合合數次,竟至百余年不能統一。不過,這金石相擊、人杰爭先的時代,卻給了我們于一百多年晉史中遍識英雄本色的大好機會。
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遛遛才能知道;是英雄還是“狗熊”,放于亂世自會顯現。最終,北魏結束了北方的混亂,劉宋鞏固了南方的統治。血色蒼蒼、壯懷激烈的一場大戲,才暫時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