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在作者博士論文的基礎上修改完善而成,主要旨在嘗試從文化批評理論的角度對美國當代作家索爾貝婁(1915-2005)中后期的五部小說進行解讀和闡釋,探討貝婁中后期幾部小說的現實意義和獨特價值,揭示貝婁小說所反映的后工業社會的人類生存困境。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相關研究綜述
第二節 選題緣起
一、為什么選擇貝婁作為研究對象?
二、為什么選擇貝婁創作中后期的五部小說加以研究?
第三節 本書嘗試探討的幾個主要問題
第四節 理論框架
第五節 概念界定
第六節 本書的主要結構和內容
第七節 本書創新點
一、批評視角
二、批評觀點
第二章 消費語境下的審美超越——小說《更多的人死于心碎》之分析
第一節 消費的狂歡與愛情的缺席
一、“漂浮的能指”
二、“從自由之巔的淪落”
三、作為商品的婚姻和愛情
四、情感的消逝
第二節 “兩個世界”
一、“兩個世界”的人
二、“兩個世界”的表征
第三節 審美超越
一、“即使在那兒,也不算太遠”
二、用精神的力量抵制物化
三、“愛情和藝術”并沒有被拋棄
四、擁抱大自然
第三章 異化時代的家園信心——小說《赫索格》之分析
第一節 赫索格——一顆孤寂的靈魂
第二節 異化——孤獨背后的幽靈
一、異化的淵源
二、異化主題的演變
三、后工業社會的異化現象
四、《赫索格》中表現的異化種種
第三節 瘋癲與文明的悖論
第四節 走出異化的困境——愛的呼喚和訴求
第四章 “成功”語境下的懷舊情結——小說《洪堡的禮物》之分析
第一節 “成功”與“失敗”的悖論
第二節 “成功”語境
第三節 現實主義者的“進步”神話
第四節 詩人的夢在美國破碎了
第五節 “被放逐的靈魂渴望著故國舊土”
第六節 此岸與彼岸
第五章 文化沙漠中的心靈綠洲——小說《賽姆勒先生的行星》和《院長的十二月》之分析
第一節 貧困時代的荒原景象
一、一切受人尊敬的東西“翻了個個兒”
二、藝術被邊緣化了
第二節 詩人之思
一、文明的憂思
二、靈魂的關注
三、道德的焦慮
第三節 情感信念
一、關于“信念”的悖論
二、“詩人何為”
三、尋找家園,詩意棲居
第六章 流浪靈魂的鄉愁意識
第一節 哲學命題
一、自我的追問
二、個人與社群
第二節 貝婁對時代的回應
一、對科技、文明和文化的反思
二、文化維度的觀照
三、成功問題
四、真理與道德
五、生態危機
第三節 家園信心
一、烏托邦情懷和文學理想主義
二、情感信念
三、貝婁的“藥方”
第四節 身份危機與父子關系
第七章 結語
引用文獻
貝婁強調藝術的重要性。他在諾貝爾獎授獎演說 中提到,康拉德說得好,藝術應該努力探索宇宙與現 實生活中最基本、最永恒和最重要的事物。他重新發 現了文學的價值。他說:作家是非常受人尊敬的。有 頭腦的公眾對他們是非常寬宏大量的,繼續看他們自 己的書,忍受一次又一次的失望,總是期待從藝術那 里聽到他們從神學、哲學、社會學那里聽不到的和不 可能從純科學那里聽到的信息。貝婁期待人文學科和 藝術給人類的心靈帶來寧靜和秩序。
理論框架 相對國外索爾·貝婁研究已經比較成熟的現狀, 國內貝婁研究尚顯不足,尤其是很少有人運用文化批 評理論研究貝婁作品。涉及消費主義的批判這一主題 ,盡管國內外評論家們已經注意到貝婁作品的主題— —對拜金主義、物化現象的深刻揭示,但是對這一主 題的研究還不夠系統,尤其是沒有能將這一現象與后 工業社會的時代背景結合起來對他的小說進行研究。
前文所述的國內外學者的研究只是分析了貝婁對物質 主義的批判,而未能深入挖掘貝婁小說中表現的人的 物化,拜金主義現象的本質,以及這種現象背后的深 層原因,沒有將索爾·貝婁的作品放在后工業社會這 一大的時代背景之下加以考察和審視。
首先,筆者認為,在消費主義盛行的當今社會, 尤其有必要從文化批評的角度重新審視貝婁對物質主 義的批判。此外,要真正理解貝婁小說的批判物質主 義主題,還須借鑒鮑德利亞、索緒爾、拉康等人的理 論。運用鮑德利亞的消費社會理論和拉康等人的理論 分析貝婁作品中的消費主義和物化現象的好處在于, 這些理論對我們理解貝婁作品表現的西方當代社會或 后工業、后現代社會狀況具有一定啟迪和引導作用。
它使我們認識到,貝婁筆下的西方消費社會正在日益 變成一個由物起主導作用的社會,作為傳統意義上的 主體的個人總想在消費中獲得一種虛假的滿足,從而 在追求個性化和自由的過程中喪失主體性,失去自我 。這種認識的現實意義在于,它有助于后工業消費社 會的人們在毫無理性的消費過程中克制欲望,保持理 性,擺脫消費和商品的主宰,使他們重新獲得人的主 體性,找回自我。這充分體現了貝婁深切的道德關懷 和人文精神訴求。
鑒于上述原因,本書試圖從文化批評角度人手, 將貝婁小說和作品的時代背景聯系起來進行分析,從 貝婁作品對后工業時代社會問題的揭示這一角度切入 ,將其小說置于后工業、后現代語境下加以考察。具 體地說,本書運用丹尼爾·貝爾的后工業社會理論, 鮑德利亞、齊美爾等人的消費社會理論,以及拉康的 符號理論等分析貝婁作品中的消費主義和拜金現象的 社會根源,小說表現的消費社會背景下人們身上所體 現出的物質追求和精神追求之間的矛盾,以及由此導 致的精神危機。例如,將鮑德利亞的消費社會理論, 索緒爾、拉康等人的符號理論結合起來對貝婁小說人 物對金錢、商品的欲望和品牌消費、過度消費這些現 象進行分析,運用拉康的符號理論中關于能指與所指 的分離的論說分析貝婁作品中的拜物教、物化現象, 以及人類由于對物質、享樂的過度追求而導致的信念 危機。(P13-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