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由淺入深地積極引導讀者提升設計思維與產品設計創新能力。具體體現在五個方面:一是提升讀者的觀察能力,特別是從用戶的角度開展細致入微的設計觀察;二是提升讀者的設計方法和技術吸納能力,包含多途徑的原型呈現和不斷更新的設計技術吸納能力;三是提升讀者的溝通能力;四是提升讀者的設計戰略能力,使讀者能夠站在企業、市場、社會的高度上去理解產品設計和未來的行業發展機遇;五是引導讀者從人文情懷的角度去思考、建構、設計和規劃,提升對設計的人文思考。
本書適合廣大設計師、設計管理者、設計院校師生,以及對設計思維、設計創新感興趣的社會大眾閱讀。
清華大學設計思維與產品原型創新精品課。
24講豐富內容,幫助讀者提升設計思維與產品設計創新能力。
全書深入淺出、圖文并茂、雙色印刷,閱讀體驗好。
前 言
為深入貫徹總書記對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經專家論證、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交叉學科成為第 14大學科門類。實施的新版教育學科專業目錄中,藝術學中包含設計,交叉學科中包含設計學(可授工學、藝術學學位)。秉承將設計學科引入交叉學科的重大舉措,本書以本科設計教學為原型,將設計人才培養的受眾面拓展至藝術背景與非藝術背景的生源,為交叉學科設計人才培養,進行知識體系與研究架構的鋪設。第一,面對交叉學科的新挑戰,思考如何促成多學科與跨學科的交叉融合與資源對接;第二,分析如何在教學研究中不斷納入和更新知識體系,將藝術設計與工業工程的原理、思維、實踐、原型在課程中整合;第三,考量如何通過設計促成藝術與科學的對話,并發揮設計基礎課程在通識課程與專業課程之間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
本書圍繞設計思維、產品原型創新、交叉學科的人才培養、產品設計戰略、科技與藝術融合策略等內容展開,通過 24講將生活方式、生產模式、企業生態、生存環境和倫理道德等內容與課程緊密相連,從中體現設計教育者面向未來學科建設與探索中的責任擔當與戰略意識。
第一,對設計思維的研究展現設計對人的關懷、對未來的關懷,進而凸顯設計的人文精神。設計在利他思維的指引下,以構筑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己任,對設計思維的研究與設計學科的人文性質和認知邏輯息息相關。所謂設計思維可以比作一種取之不盡的可再生資源。當設計思維能力提升后,設計者會發現越是困難的背后越是隱藏著極具潛力的機遇。既然困難險阻中蘊含著機遇,每一次接受挑戰就是獲得突破創新的破局點。
第二,設計創新要密切關注時代變化,實事求是地探索不同時代的生產平臺、生活水平和政策流變情況。產品原型創新不是傳統層面上的藝術美學創意,而是將科學與藝術相融合。單純以產品設計的質量作為生活品質的衡量標準是不全面的,因為其背后的重要推力是科學技術研究水平的不斷提升。書中對于設計實踐的評價不局限于產品的創造力層面,而是將產品置于用戶的生活場景中,還原時代的科技水準來衡量產品在生活與生產中發揮的作用,以及作為藝術與科學的橋梁,是否將兩者更好地融合,進而傳遞出對人、對社會、對時代、對自然的善意與效能。
第三,書中探討面向未來交叉學科的人才培養方案與課程設置規劃,但是方案與實踐不止步于產出的設計成果,而是通過設計成果反思整個培養過程的邏輯性、完整性和啟發性,進而對人才培養思路、方法、應用原理、執行路徑進行優化迭代。同時,重視通過實踐產生的學術觀念輸出,在同類型培養計劃中旗幟鮮明、立場突出,圍繞生活與生產展開設計探索,最后的設計成果可以在生活與生產中得以還原,以此形成思維的邏輯閉環。
以當下中國的產能與科技發展為背景,國家亟需高層次、交叉學科、多領域、融合型人才。本書的研究內容緊密跟進國家人才培養戰略,將理科、工科、文科、管理學科等生源作為人才培養目標,成為國家培養緊缺型交叉學科設計創新人才的關鍵策略。然而現有高校的設計人才培養模式與交叉學科的人才標準已經存在差距,首先是以高校內部專業教師為核心的培養形式,圍繞一類設計主題帶領學生展開相應的調研、定位、原型和展示,學生通常來自同一專業、同一年級,往往因設計方案過于類似,學生能力水平相近,導致維持幾年后無法實現實質性的突破與不斷優化,久而久之,師生均會對培養方式產生厭倦。其次是以高校內部教師與企業設計師為共同主導的培養模式,圍繞真實的企業課題開展實地走訪、企業分析、產品標準輸出、設計執行等環節,學生可以通過真實的企業對接,企業設計師的經驗分享與設計點評,了解產品設計企業服務的真實情況,但問題是直接引入現實設計項目,受項目的可延展性和規定條件所限,學生無法建立創新的積極性,并且往往會發生設計成果趨同,設計效率、質量與創新含量低下等問題。最后是以設計競賽為主線的培養模型,教師會引領學生對競賽主題進行解析并實施相關主題的設計創作,這種培養方案會受到競賽截止時間的影響,雖然短時間內可以涌現出一大批設計概念和想法生成,但是因沒有充足的時間執行設計迭代與反思,會造成多數方案在實際應用中缺乏可執行性與現實意義。
第四,通過對以上設計人才培養模式的分析,讓教育者意識到交叉學科的培養實驗與革新勢在必行。面向未來的設計,人類智慧將與人工智能高度融合,進而使整個社會系統達到過去無法實現的水平,將未來、藝術、科技、創新、戰略融合的人才培養理念會給設計學科帶來新的機遇。本書作為多學科、跨學科的通識資料,聚焦藝科融合、交叉學科中新理念、新規劃、新模式,以及新的設計成果。通過技術原理、生活原型、企業考察、專題實訓、學術研究等環節進行知識融合,形成跨校、跨專業的交叉學科設計團隊,實現科技先行與設計先行并軌式創新。
第五,根據具體知識體系之間的關聯性,將書中的 24講劃分為五個單元。單元一是設計的原點,從設計向工業設計建立梯度性延展,進而展開設計思維和設計戰略的知識架構;單元二是產品原型創新,圍繞實際設計活動來分析生活方式的變化,進而研究催生設計產生的社會意識形態與價值觀念;單元三是設計的交叉,從方法與原理層面強化工業與工程、科學與人文、藝術與設計的思維方法跨界融合;單元四是設計的實踐,從理論導入過渡到企業分析與設計成果產出;單元五是設計的未來,思考設計在技術與人文高速發展中如何更新和革新學科自身的發展目標,以持續賦能社會創新。通過對設計思維、目標、方法、成果的梳理,一方面會使中國高校設計思維、設計創新、設計戰略、設計實踐等課程的內部運行機制逐漸清晰,促進形成良性、正向、資源整合的交叉學科人才培養新模式。另一方面圍繞高校、企業、交叉學科人才培養、社會創新進行多維度的思考,本書可以作為一種多平臺共享、交流的媒介,啟發讀者對未來設計進行深層次的思辨。
綜上所述,本書的各個單元與各講之間的規劃和設置同樣運用了設計思維去布局和統籌,這反映出設計思維的跨領域交叉融合特性,對設計思維內在機理的深刻理解可以在創新領域、實踐場域展現出明確的執行性和清晰的邏輯性。書中提供的交叉學科研究方法與設計實踐案例積極引導讀者由淺入深地了解、實施、洞察、反思設計的創新機制。希望通過書中所展示的內容和階段性成果,啟發多學科與跨學科研究人員從多個維度去思考和踐行交叉學科的設計人才培養的創新之路。
蔣紅斌,清華大學藝術與科學研究中心設計戰略與原型創新研究所所長,中國工業設計協會專家工作委員會秘書長,副主任委員。一直致力于設計思維、產品創新、設計戰略的相關教學與研究。
目 錄
前言
單元一 設計的原點
第1講 設計,以人為本
1.1 關于生存
1.2 關于生產
1.3 關于生活
1.4 關于生命
1.5 人文關懷與精神品質
第2講 工業設計的序幕
2.1 英國的工藝美術運動
2.2 法國和西班牙的新藝術運動
2.3 德國的德意志制造聯盟
第3講 工業設計的發展
3.1 包豪斯奠定工業設計發展的基調
3.2 烏爾姆促成校企聯合設計模式
3.3 美國引領設計商業化運營體系
3.4 斯堪的納維亞引導設計人性化思考
3.5 日本開啟民族文化設計思潮
3.6 中國蓄勢智能制造啟動工業 5.0
第4講 設計思維
4.1 設計的思想基石
4.1.1 思考思維思想
4.1.2 觀察體察洞察
4.1.3 設計思維的本質: 生活與生產
4.2 設計的思維體系
4.2.1 企業層面
4.2.2 地域產業集群層面
4.2.3 國家層面
4.3 設計的思量標準
4.3.1 設計的定量研究
4.3.2 設計的定性研究
第5講 設計戰略
5.1 設計戰略的價值
5.2 戰術層次與戰略層次
5.3 設計戰略與設計創新
5.4 企業企劃事業的新路徑
單元二產品原型創新
第6講生活方式的勢能
6.1 觀察和參與生活活動
6.2 識別設計的目標群體
6.3 對目標群體細化層次
6.4 認清群體的需求與期待
6.5 區分同情心與同理心
6.6 個體與社會的心智影響
6.7 心智模型映射生活趨勢
6.8 場景還原投射行為習性
第7講生產平臺的賦能
7.1 企業 SWOT趨勢分析
7.2 企業 VRIO競爭力評估
7.3 企業創新價值評估曲線
7.4 企業商業畫布策劃
7.5 企業服務藍圖規劃
第8講設計創新的定位
8.1 設計定位的十個問題
8.2 設計定位的五個問題
8.3 設計定位的兩個問題
第9講設計創新考察:以大信家居為例
9.1 企業家談設計思維與企業戰略
9.2 色彩中體現出的中國設計精神
9.3 鏡像生活習慣、啟示未來中國設計思維
9.4 尋找設計的初心與生命的哲學含義
9.5 企業發展機制和設計戰略的四個維度
單元三 設計的交叉
第10講 設計的交流與交叉
10.1 互助:交叉學科的優勢互補
10.2 互動:跨學科的知識溝通
10.3 互合:多學科的思維匯合
第11講 交叉學科的設計思維
11.1 藝術背景的思維優勢分析
11.2 非藝術背景的思維優勢分析
11.3 方法層:設計思維
設計實踐與原型創新
11.4 方略層:設計戰略
企業管理與組織考察
第12講 交叉學科的人才培養
12.1 看:調研方法的融合
12.2 思:設計思維的融合
12.3 學:創新策略的融合
12.4 做:實踐路徑的融合
第13講 交叉學科的教學規劃
13.1 對教研架構的規劃
13.2 對課程機制的建構
13.3 對教案綱要的推敲
13.4 對教研實施的組織
13.5 對教研價值的預測
單元四設計的實踐
第14講交叉學科設計的實踐維度
14.1 科學原理驅動的設計案例分析
14.2 市場訴求驅動的設計案例分析
14.3 人文關懷視野下的設計案例分析
14.4 社會創新視野下的設計案例分析
14.5 生態可持續視野下的設計案例分析
第 15 講第 17 講 主題設計實訓 1
第 15 講 家電設計案例分析
15.1 空調設計案例
15.2 空氣凈化器設計案例
15.3 洗衣機設計案例
15.4 冰箱設計案例
第 16 講 智能家居企業趨勢分析
16.1 華為的智能家居設計趨勢
16.2 小米的智能家居設計趨勢
16.3 蘋果的智能家居設計趨勢
第 17 講 泛家居主題概念產品設計
17.1 未來居家飲食:
昆蟲食物料理產品設計
17.2 未來居家養生:
生態冰箱系統設計
17.3 未來居家健身:
沉浸式正念體驗空間設計
17.4 未來居家育兒:
多功能系列家具設計
17.5 未來居家養老:
一體式衛浴產品設計
第 18 講第 20 講 主題設計實訓 2
第 18 講 企業 PI 設計管理策略
18.1 宏觀層級企業整體意向
18.2 中觀層級產品線共性要素
18.3 微觀層級產品個性塑造
第 19 講 家電企業 PI 設計戰略:
以小熊電器為例
19.1 小有成就PI 設計模式:
細化目標市場
19.2 內外兼顧PI 設計模式:
打造自主品牌
19.3 萌而不凡PI 設計模式:
深耕用戶心智
第 20 講 重裝企業 PI 設計戰略:
以中國重汽為例
20.1 設計目標:高品質的生產
20.2 底層邏輯:認知科學對 PI 設計的啟示
20.3 設計基礎:品牌研究與競品調研
20.4 設計方法:PI 設計的創新路徑
單元五 設計的未來
第 21 講第 24 講
交叉學科設計研究的價值
第 21 講 設計賦能社會創新
21.1 設計蘊含人文價值
21.2 設計秉承科學精神
21.3 設計肩負社會倫理
21.4 設計觸發文化勢能
21.5 設計推進學術研究
第 22 講 元宇宙中的設計建構
22.1 非物質設計中的產業價值
22.2 信息設計中的人文關懷
22.3 智能設計中的柔性思維
第 23 講 可持續的設計生態體系
23.1 對用戶行為引導的思量
23.2 對地域資源整合的思量
23.3 對企業戰略格局的思量
第 24 講 設計研究的升維
24.1 產品(器物)層次的細分:擁有使用共享
24.2 企業組織層次的細分:信息化數智化人性化
24.3 社會生態層次的細分:文化文明文脈
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