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 2030 年商用的6G 將是支撐數字孿生、智慧泛在社會發展愿景的基礎設施,6G 除了對傳統的通信能力進行進一步增強,更需要構建新的能力維度,實現通信與感知、計算、人工智能(AI)、大數據、安全等能力的一體融合設計,通過按需服務的方式,實現多能力服務質量(QoS)的端到端保障,更好地滿足6G 差異化和碎片化業務場景的需求。本書首先回顧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歷史,從5G發展的經驗和面臨的挑戰出發,概述6G 發展和演進的驅動力,歸納和匯總了全球從事6G 研究的主要機構、組織、項目和企業的相關研究進展和成果,并且從愿景、需求、頻率、網絡架構等角度展望了如何定義6G;然后圍繞傳統通信網絡的容量、效率、覆蓋等的優化,介紹了6G 無線領域最有代表性的幾個技術方向,包括分布式多輸入多輸出(MIMO)、智能超表面(RIS)、AI 使能的空口、先進的全雙工、正交時頻空間調制(OTFS),以及通信和感知的融合、零功耗通信等;最后從整個網絡架構的角度,著重介紹了空天地融合,以及6G 多能力融合移動網絡架構的設計。
《6G:從通信到多能力融合的變革》由中國移動集團公司首席專家劉光毅、vivo移動通信研究院院長秦飛、北京郵電大學理學院副院長張建華、三星電子中國區副總裁孫程君、華為6G架構首席吳建軍、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段向陽、貝爾實驗室中國負責人蔡立羽、中信科移動副總經理孫韶輝、OPPO標準研究部部長楊寧等撰寫,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平作序力薦,中國科學院院士尤肖虎、中國通信標準化協會事長聞庫、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無線CTO童文聯袂力薦,系統掃描全球6G進展,并從驅動力、愿景、需求、頻率、網絡架構特征等全方位定義6G,同時詳解了6G關鍵技術和網絡架構設計,可作為5G從業人員和6G研發人員的參考書,也可作為高校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參考書,還可作為企業布局未來與移動信息應用相關業務的參考書。
序
人類社會正在經歷第四次工業革命,其推動力主要源于萬物數字化、信息通信技術(ICT)以及人工智能(AI)技術等的融合創新。其中,信息通信技術在人類社會邁向數字智能新階段的演進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第五代移動通信系統(5G)通過有機融合泛在的通信、計算和控制(UC3)能力,為人、機、物的互聯開辟了全新范式。第六代移動通信系統(6G)將通信的領域邊界從物理世界進一步拓展至數字世界,通過在物理世界和數字世界之間提供即時、高效和智能的超連接來重塑世界,這一趨勢將開啟移動通信的新篇章。
從業界的研究來看,6G既是對過去移動通信網絡成熟技術的繼承和發展,又要對過去移動通信網絡系統進行變革。一方面,為了滿足未來社會對移動通信網絡的容量增長需求,6G既會繼承5G中的成熟技術,如正交頻分復用(OFDM)、大規模天線、低密度奇偶校驗碼(LDPC)/Polar編碼等,又會對這些技術進行相應的優化和完善,以進一步提升網絡的通信傳輸效率并適應6G全新應用場景的需求;另一方面,5G在垂直行業中的應用實踐已經證明,僅僅傳統的通信連接能力已不能完全滿足客戶的需求,客戶需要通信與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融合的交鑰匙式解決方案,所以6G將是超越傳統移動通信范疇的新一代移動信息系統,通過通信與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感知、安全等的一體融合,進一步拓展網絡能力的邊界,更好地賦能更加差異化和碎片化的應用場景,實現個性化和定制化的業務服務。因此,云化和平臺化的端到端網絡將是6G網絡發展的重要趨勢。
作為新一代數字信息基礎設施和未來全球移動通信產業發展的主航道,6G已經成為大國博弈、科技競爭的新戰略制高點,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國際組織正在推動制定6G愿景和需求標準。美國通過下一代通信聯盟(Next G Alliance)全力備戰6G,歐盟、韓國、日本也陸續發布6G行動計劃,提出各自的技術演進路線圖。在政府部門的統籌部署下,我國與歐、美、日、韓等處于同一起跑線,前沿技術研究、專利布局、生態構建等方面取得較大進展。
隨著國際電信聯盟6G愿景、技術趨勢研究的推進,6G的研究進入了關鍵窗口期,能否在2025年前后啟動的全球6G技術標準制定當中拔得頭籌,繼續保持在標準和產業方面的領先地位,是我國移動通信行業面臨的一大挑戰。從過去移動通信產業的發展經驗來看,6G的發展還面臨諸多挑戰,如缺少引領性基礎理論、必要支撐環節基礎薄弱、撒手锏應用平臺尚缺、開源生態還不完備等,所以從理論、技術到應用生態,6G都還需要進一步探索,亟須產學研各方共同攜手,搶抓機遇、迎難而上,開展6G潛在關鍵技術協同攻關、樣機驗證和外場試驗、產業和應用生態培育等。
本書由國內移動通信領域眾多的頂尖技術專家編寫,他們深度參與了我國移動通信領域的3G、4G和5G的研究、標準化、產業化和應用工作,擁有豐富的實戰經驗,并在6G研究中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此次將研究成果編著成書,必將開闊業界的研究思路,給業界的6G研究提供有益的參考和新的思路,共同促進6G產業共識和全球共識的形成,共同促進全球統一標準和統一生態,為6G和整個移動通信產業的健康和可持續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張 平
中國工程院院士
前 言
隨著5G大規模商用的開展,全球高校和研究機構紛紛將注意力轉向了新一代移動通信技術的研究,業內各大公司也紛紛發布了自己的6G白皮書,闡述對未來6G的不同理解,各個移動通信市場和產業發達的國家紛紛出臺了6G發展規劃,希望能在未來的6G發展中占得先機,助力本國的產業、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其中最為激進的是韓國政府,其宣稱將于2028年在全球率先實現6G商用,而日本則計劃在2030年實現6G商用。從目前的形勢來看,我國的6G總體布局基本和全球保持同步。2019年6月,在工業和信息化部的指導下,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牽頭成立了IMT-2030研究組,組織國內大學和企業開展6G技術研究;2019年11月,科學技術部正式成立6G推進組和總體專家組,指導科學技術部后續6G研發的規劃,科學技術部隨后也啟動了一批6G專項研究課題。
從眾多的6G白皮書中可以看到,業界早期對6G的認識存在較大的差異,比如,有一種觀點認為6G就是5G 衛星通信,認為4G和5G已經足夠用,只要解決好覆蓋率即可;還有一種觀點認為6G就是太赫茲(THz),因為6G需要提供比5G高10~100倍的峰值速率,需要連續的更大的帶寬,而更大的帶寬的來源只能是比毫米波頻段更高的太赫茲頻段。所以,如何定義6G是業界頗有爭議的問題。隨著研究的深入,工業界的一些觀點也逐步走向收斂:在6G愿景方面,主流觀點收斂在數字孿生、智慧泛在,盡管大家的用語和表述不同;在6G技術需求方面,6G除了對傳統的通信能力進行進一步的增強,更需要構建新的能力維度,實現一切皆服務(XaaS);在無線接入技術方面,6G將充分繼承和發展已有的5G技術,并進行場景化的優化設計;在網絡架構方面,無線接入網(RAN)和核心網的邊界將更加模糊,輕量化、分布式的核心網是趨勢,通信與感知、計算、人工智能(AI)、大數據、安全等能力的一體融合設計既是6G的機遇,也是6G面臨的最大挑戰;在網絡服務方式方面,6G將從傳統的有什么用什么的模式向按需服務的模式轉變;在網絡的運營管理方面,6G將從現有的自動化向數字孿生和內生AI使能的高度自治轉變。
隨著國際電信聯盟6G愿景和需求指標的定義,以及6G技術趨勢研究的開展,6G研究進入核心技術突破的關鍵窗口期,必要的技術收斂和共識的形成有利于業界形成合力,加速技術的突破和后期在標準化中的落地。本書作者均系長期從事3G、4G和5G移動通信技術研究、標準化和產業化的資深專家,也是各大公司6G研究的負責人,希望通過本書從產業的視角和讀者分享對6G的定義,以及在關鍵技術研究和網絡架構設計方面的深入思考和認識,促進技術共識的形成和技術方向的收斂,加速6G在相關技術方向的突破,為后續的標準化提供關鍵技術支撐,推動6G愿景的全面實現。
本書首先回顧移動通信系統的發展歷史,從5G發展的經驗和面臨的挑戰出發,概述6G發展和演進的驅動力,歸納和匯總了全球從事6G研究的主要機構、組織、項目和企業的相關研究進展和成果,并且從愿景、需求、頻率、網絡架構等角度展望了如何定義6G;然后圍繞傳統通信網絡的容量、效率、覆蓋等的優化,介紹了6G無線領域最有代表性的幾個技術方向,包括分布式多輸入多輸出(MIMO)、智能超表面(RIS)、AI使能的空口、先進的全雙工、正交時頻空間調制,以及通信和感知的融合、零功耗通信等;最后從整個網絡架構的角度,著重介紹了空天地融合,以及6G多能力融合移動網絡架構的設計。
本書中的觀點僅代表作者的個人觀點,不代表任何公司的觀點。全書由劉光毅統稿,第1章~第3章由劉光毅和張建華編寫,第4章由張建華、劉光毅、李娜和鄧娟編寫,第5章由劉光毅、張建華、鄧娟和李娜編寫,第6章由宋暖、劉皓、趙巖、張東旭、楊濤和蔡立羽編寫,第7章由段向陽、趙亞軍、竇建武、彭琳、陳藝戩和菅夢楠編寫,第8章由王翯、周禮穎、王雷、孫程君、楊寧、田文強、沈嘉、許陽、陳景然和郭伯仁編寫,第9章由喻斌、池衡柱、蘇笛、錢辰、林鵬、邵士海和孫程君編寫,第10章由袁璞、孫布勒、秦飛、田文強、沈嘉和楊寧編寫,第11章由姚健、李健之、丁圣利、袁雁南、姜大潔和秦飛編寫,第12章由黃偉、簡榮靈、李歡、譚俊杰、姜大潔、秦飛、楊寧、徐偉杰、崔勝江、賀傳峰、左志松、胡榮貽和甘露編寫,第13章由孫韶輝、康紹莉和韓波編寫,第14章由吳建軍、彭程暉、嚴學強、武紹蕓、梁文亮、趙明宇、王君、劉哲、邢瑋俊、劉斐和王東暉編寫。同時,感謝電子工業出版社的編輯李樹林對本書的策劃和全文的細致編審。
本書的編寫得到了科學技術部重點研發計劃多模態網絡與通信的6G專項項目6G網絡架構及關鍵技術(2020YFB1806800),以及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和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創新(卡脖子)項目6G新型空口技術試驗驗證平臺研制的支持。
本書可作為5G從業人員和6G研發人員的參考書,也可作為高校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參考書,還可作為企業布局未來與移動信息應用相關業務的參考書。
劉光毅,博士,教授級高工,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2017年入選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現任中國移動集團公司首席專家,負責中國移動6G研發,兼任工業和信息化部IMT-2030推進組無線技術組副組長、6GANA TSC成員和TG2主席、IEEE ComSoc ETC成員等。
秦飛,畢業于電信科學技術研究院,現任vivo移動通信研究院院長、工業和信息化部IMT-2030推進組專家。自2001年開始從事3G/4G/5G/6G的研究和標準化工作,申請相關專利400多項。
張建華,教授,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獲得者,現任北京郵電大學理學院副院長、北郵-中國移動研究院聯合創新中心主任、工業和信息化部IMT-2030技術組信道測量與建模任務組組長。曾擔任科技部科技冬奧重點實施專項總體組專家、ITU-R IMT-2020(5G)信道模型起草組主席。
孫程君,博士,三星電子中國區副總裁,負責三星電子大中華區的5G-Advanced以及6G通信技術研究和標準化工作,擁有3G、4G和5G相關標準專利200余項,發表學術論文20多篇。
吳建軍,華為6G架構首席,負責6G網絡架構的定義和研究,以及5G端到端切片方案、標準及產業發展等工作;曾任華為2012實驗室歐研分部部長,帶領本地團隊全面參與5GIA、5GPPP等5G原點的定義和研究工作,發起并成功創立了5GAA、5GACIA產業聯盟,6GANA TSC成員和TG3主席。
段向陽,教授級高工,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無線架構總經理,負責中興通訊6G整體工作;兼任國家重大專項總體專家組成員,多模態網絡與通信重點專項專家組成員,中國通信學會邊緣計算分會、物聯網分會副主任委員等職務。
蔡立羽,博士,教授級高工,貝爾實驗室中國負責人,中國通信學會第九屆理事會理事,主持并參與數十項國家科研項目以及貝爾實驗室全球前瞻技術研究課題,在無線通信國際標準化以及產業化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果。
孫韶輝,博士,教授級高工,現任中信科移動副總經理,負責公司技術研究與標準化工作,入選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計劃和國家萬人計劃,擔任工業和信息化部IMT-2030推進組標準與國際合作組長,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專家組成員,中國通信學會會士。主持國家重大專項和863計劃等課題10多項;發表學術論文100余篇,出版專著10部。
楊寧,博士,教授級高工,畢業于北京郵電大學,現任OPPO標準研究部部長、工業和信息化部IMT-2030推進組專家。參加3GPP RAN全會、RAN2和SA1小組會,研究5G以及增強技術,輸出數百項專利及標準化提案。
第1章 移動通信系統的發展規律 / 1
1.1 移動通信系統的發展歷程 / 1
1.2 我國對全球移動通信產業的貢獻 / 2
1.2.1 1G空白 / 3
1.2.2 2G跟隨 / 3
1.2.3 3G突破 / 4
1.2.4 4G并跑 / 5
1.2.5 5G領先 / 7
1.2.6 6G啟航 / 9
1.3 本章小結 / 10
本章參考文獻 / 10
第2章 5G發展現狀與挑戰 / 11
2.1 5G概述 / 11
2.1.1 無線接入網(RAN)架構 / 13
2.1.2 空口設計 / 15
2.1.3 核心網服務化和網絡切片 / 21
2.1.4 移動邊緣計算 / 22
2.2 標準演進 / 23
2.3 5G的頻率 / 26
2.4 5G的商用網絡部署 / 29
2.5 5G的業務發展 / 31
2.6 5G發展的機遇與挑戰 / 36
2.6.1 開源 / 37
2.6.2 節流 / 39
2.7 本章小結 / 43
本章參考文獻 / 44
第3章 為什么要研究6G / 45
3.1 社會發展的驅動力 / 45
3.1.1 全球可持續發展的需求驅動 / 45
3.1.2 中國社會發展的需求驅動 / 45
3.2 移動通信行業可持續發展的驅動力 / 46
3.3 新應用場景和新業務的需求 / 48
3.4 新技術發展趨勢的推動 / 51
3.4.1 ICDT深度融合 / 51
3.4.2 新的硬件及其解決方案 / 53
3.5 現有網絡的問題和挑戰 / 57
3.5.1 分層協議棧成為新的瓶頸 / 57
3.5.2 持續演進的網絡切片 / 58
3.5.3 固化的網絡架構 / 59
3.5.4 5G網絡的高功耗 / 60
3.5.5 高度復雜的運維管理 / 60
3.6 本章小結 / 61
本章參考文獻 / 62
第4章 6G研究的國內外現狀 / 63
4.1 6G研究的形勢綜述 / 63
4.2 6G國內研究進展 / 65
4.2.1 中國移動 / 65
4.2.2 華為 / 80
4.2.3 中信科移動 / 85
4.2.4 中興 / 86
4.2.5 vivo / 89
4.2.6 OPPO / 90
4.2.7 IMT-2030推進組 / 92
4.2.8 科學技術部6G推進組 / 93
4.2.9 未來移動通信論壇 / 94
4.2.10 6GANA / 96
4.3 6G研究的國外進展 / 101
4.3.1 歐洲研究團體和機構 / 102
4.3.2 韓國 / 125
4.3.3 日本 / 128
4.3.4 美國Next G / 134
4.4 本章小結 / 145
本章參考文獻 / 145
第5章 如何定義6G / 149
5.1 業界關于6G觀點的概述 / 149
5.1.1 第一個代表性觀點6G
就是太赫茲 / 149
5.1.2 第二個代表性觀點6G
就是衛星通信 / 150
5.1.3 第三個代表性觀點6G
就是AI / 151
5.1.4 第四個代表性觀點6G
就是語義通信 / 151
5.2 6G愿景與需求 / 152
5.3 6G頻率 / 159
5.4 6G網絡架構展望 / 161
5.4.1 按需服務 / 161
5.4.2 至簡 / 169
5.4.3 柔性 / 172
5.4.4 智慧內生 / 174
5.4.5 安全內生 / 180
5.4.6 數字孿生 / 182
5.4.7 6G網絡架構概覽 / 186
5.5 空口技術 / 187
5.6 本章小結 / 189
本章參考文獻 / 189
第6章 分布式超大規模天線系統 / 192
6.1 MIMO技術的背景 / 192
6.1.1 MIMO技術及超大規模
天線技術 / 192
6.1.2 集中式超大規模天線系統 / 193
6.1.3 分布式超大規模天線系統 / 194
6.2 分布式MIMO系統的演進及技術
特征 / 194
6.2.1 分布式MIMO系統的演進 / 194
6.2.2 無蜂窩MIMO系統及分布式
超大規模天線的技術特征 / 195
6.3 無蜂窩MIMO系統介紹 / 196
6.3.1 TDD模式 / 196
6.3.2 FDD模式 / 196
6.3.3 可拓展模式 / 196
6.4 無蜂窩MIMO系統及分布式
超大規模天線的關鍵技術 / 197
6.4.1 用戶接入點關聯、導頻
分配及信道估計 / 197
6.4.2 上行與下行信號處理技術 / 201
6.4.3 網絡同步與校準 / 205
6.4.4 毫米波分布式超大規模
天線系統 / 209
6.5 無蜂窩MIMO系統的網絡部署 / 210
6.6 本章小結 / 214
本章參考文獻 / 215
第7章 智能超表面 / 219
7.1 概述 / 219
7.2 硬件材料與電磁調控 / 220
7.2.1 RIS硬件結構 / 220
7.2.2 RIS調控機理 / 221
7.2.3 相位離散化選擇 / 224
7.2.4 RIS研究硬件原型 / 224
7.3 信道模型 / 225
7.3.1 模型假設及設計原則 / 225
7.3.2 RIS物理模型抽象 / 227
7.3.3 MHCM RIS信道模型 / 228
7.4 RIS輔助的無線通信 / 233
7.4.1 性能評估分析 / 233
7.4.2 預編碼與波束賦形 / 235
7.4.3 級聯信道信息獲取 / 238
7.5 RIS網絡部署與性能評估 / 242
7.5.1 RIS網絡部署 / 243
7.5.2 性能仿真與測試 / 249
7.6 RIS發展趨勢展望 / 254
7.7 本章小結 / 256
本章參考文獻 / 256
第8章 AI使能空口技術 / 263
8.1 AI使能空口技術和標準化研究 / 263
8.1.1 AI使能的物理層技術 / 263
8.1.2 AI使能空口技術的標準化
演進 / 264
8.2 AI使能的信道估計 / 265
8.2.1 傳統信道估計 / 265
8.2.2 算法框架 / 267
8.2.3 模型選擇 / 269
8.2.4 算法設計 / 270
8.2.5 性能分析和討論 / 271
8.3 AI使能的信道狀態信息反饋 / 273
8.3.1 終端信道狀態信息反饋 / 273
8.3.2 評價指標 / 274
8.3.3 用于反饋的信道信息 / 274
8.3.4 算法設計 / 275
8.3.5 性能結果 / 279
8.4 AI使能的毫米波波束管理 / 280
8.4.1 終端側AI波束管理 / 281
8.4.2 基站側AI波束管理 / 287
8.4.3 硬件平臺終端波束管理
方案驗證 / 289
8.5 本章小結 / 291
本章參考文獻 / 292
第9章 新型雙工技術 / 294
9.1 驅動因素和趨勢 / 294
9.2 主要技術問題、挑戰和適用場景 / 296
9.3 自干擾刪除關鍵技術 / 298
9.3.1 全雙工收發機框架 / 300
9.3.2 自干擾信號模型 / 300
9.3.3 天線域自干擾刪除 / 301
9.3.4 射頻域自干擾刪除 / 303
9.3.5 數字域自干擾刪除 / 306
9.4 組網交叉干擾管理機制 / 307
9.5 概念驗證 / 309
9.6 本章小結 / 312
本章參考文獻 / 312
第10章 正交時頻空間調制 / 315
10.1 背景 / 315
10.1.1 應用場景 / 316
10.1.2 業界研究現狀 / 318
10.2 OTFS技術概述 / 319
10.2.1 原理及實現 / 320
10.2.2 波形設計 / 323
10.2.3 導頻設計 / 326
10.2.4 接收機算法 / 335
10.3 MIMO-OTFS系統設計 / 340
10.3.1 開環MIMO預編碼 / 340
10.3.2 閉環MIMO預編碼 / 344
10.4 OTFS的優勢與挑戰 / 349
10.4.1 優勢 / 349
10.4.2 挑戰 / 349
本章參考文獻 / 351
第11章 通信感知一體化 / 354
11.1 通信感知一體化背景 / 354
11.2 通信感知一體化典型
?應用場景與需求 / 356
11.2.1 感知的對外服務 / 357
11.2.2 感知的對內服務 / 359
11.3 通信感知一體化空口關鍵技術 / 360
11.3.1 波形與信號設計 / 360
11.3.2 感知信號檢測理論 / 362
11.3.3 感知參數估計算法 / 367
11.3.4 MIMO通感一體化技術 / 369
11.4 通信感知一體化網絡架構關鍵
技術 / 372
11.4.1 不同的感知方式 / 372
11.4.2 無線感知功能與網絡架構 / 372
11.5 未來研究方向與挑戰 / 376
11.5.1 一體化波形與性能指標 / 376
11.5.2 感知與反向散射技術結合 / 377
11.5.3 感知與可重構智能表面
結合 / 378
11.5.4 通感信道建模 / 378
11.5.5 非理想因素對感知性能
的影響 / 380
本章參考文獻 / 380
第12章 反向散射通信 / 384
12.1 背景 / 384
12.2 典型應用場景 / 385
12.3 反向散射通信的技術原理 / 390
12.3.1 反向散射通信系統架構 / 390
12.3.2 反向散射通信的上行調制
技術 / 391
12.3.3 反向散射通信的下行調制
技術 / 394
12.3.4 環境能量采集 / 396
12.4 反向散射通信空口技術 / 398
12.4.1 速率提升技術 / 398
12.4.2 覆蓋增強技術 / 399
12.4.3 可靠性傳輸技術 / 402
12.4.4 超大規模連接技術 / 404
12.4.5 同步技術 / 406
12.4.6 干擾消除技術 / 407
12.5 反向散射通信協議棧設計與網絡
架構 / 411
12.5.1 輕量化協議棧設計 / 411
12.5.2 至簡網絡架構 / 412
12.6 本章小結 / 415
本章參考文獻 / 415
第13章 6G星地融合網絡技術 / 419
13.1 星地融合網絡發展現狀 / 419
13.1.1 衛星通信的崛起 / 419
13.1.2 衛星通信系統的體制標準 / 420
13.1.3 星地融合發展新趨勢 / 421
13.1.4 星地融合網絡標準進展及
趨勢 / 422
13.2 星地融合網絡發展路徑 / 423
13.2.1 過去:業務融合 / 423
13.2.2 現在(5G):體制融合 / 424
13.2.3 未來(6G):系統融合 / 424
13.3 星地融合網絡一體化 / 425
13.3.1 星地融合的網絡架構 / 426
13.3.2 星地融合的空口傳輸 / 434
13.3.3 星地融合的組網方式 / 439
13.3.4 星地融合的頻率管理 / 442
13.4 本章小結 / 443
本章參考文獻 / 443
第14章 6G網絡架構 / 446
14.1 移動通信網絡的演進伴隨著架構的
迭代 / 446
14.1.1 移動通信網絡的演進歷史 / 446
14.1.2 架構是系統的根基 / 447
14.1.3 6G網絡的智能普惠需要
架構的原生設計 / 448
14.2 6G網絡架構變革的驅動力 / 450
14.2.1 現有2C商業模式到達
瓶頸 / 450
14.2.2 2B業務場景的全面到來 / 450
14.2.3 全新的業務場景
元宇宙 / 451
14.2.4 新空口能力的價值釋放 / 451
14.2.5 網絡管道能力的突破 / 452
14.2.6 網絡KPI的全面提升 / 453
14.3 6G網絡架構技術需求 / 454
14.3.1 內生AI,智能普惠 / 454
14.3.2 網絡靈活,用戶友好 / 455
14.3.3 安全可靠,多方信任 / 455
14.3.4 數據協同,監管合規 / 457
14.3.5 開放合作,做大生態 / 458
14.4 6G網絡功能架構 / 459
14.4.1 總體功能架構 / 459
14.4.2 任務編排調度與控制 / 460
14.4.3 連接功能 / 462
14.4.4 計算功能 / 464
14.4.5 數據功能 / 466
14.4.6 可信功能 / 468
14.4.7 承載網 / 470
14.5 6G網絡關鍵技術 / 471
14.5.1 以任務為中心的設計范式 / 471
14.5.2 新非接入層協議 / 473
14.5.3 計算無線承載 / 474
14.5.4 數據承載與轉發 / 476
14.5.5 可信的分布式網絡技術 / 479
14.5.6 6G區塊鏈 / 480
14.6 6G網絡實現架構 / 481
14.6.1 6G核心網實現架構 / 481
14.6.2 6G無線接入網實現架構 / 484
本章參考文獻 / 485
附錄A 縮略語表 / 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