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闡述了資源循環體系的意義、建設理念、模式框架、生產要素組合等,提出了創建流程和數學表達,并以產業、要素等多元融合為基礎,進一步完善了資源循環體系的創新理論。本書還較為全面地介紹了資源循環體系在不同領域多個成功的工程案例,并分享了低碳循環經濟園區建設的相關知識。
本書可供循環經濟項目實施主體、規劃設計部門、投資者、運行方和資本運作機構的理論工作者、企事業管理者、科研人員閱讀參考,也可作為高等院校產業經濟、資源循環、環境科學、環境工程、物流等專業本科與碩博研究生的專業輔助教材。
楊敬增,中國電子工程設計院,教授級高 級工程師,從事環境保護和資源化工作多年,對于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報廢汽車、廢電線電纜、工業廢棄物等再生資源的處理與綜合利用進行深入研究,熟悉技術研發與產業化建設流程和方法,組織能力強。在技術進步,產業發展和國際化等方面均做出一定貢獻。主持寧波、合肥等城市報廢汽車資源循環基地項目、山西吉天利10萬噸廢鉛酸電池無害化處理綜合利用項目、大冶有色金屬股份有限公司廢棄機電產品集中拆解利用處置項目、廣東贏家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基地建設項目、河南新鄉循環經濟產業生態園區、山東菏澤循環經濟產業生態園區、廣西玉林龍潭創興進口再生資源加工園區等大型循環經濟項目。曾獲得中國資源綜合利用科學技術一等獎、電子信息科學技術二等獎、全國優秀工程咨詢成果二等獎等多項獎項,發表論文和專論30余篇,在國內環境工程、機電產品處理資源化領域有較高知名度。積極參與國際技術合作,擔當全國專業協會管理工作,在培養專業人才,促進產學研建設方面也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第1章概述1
1.1時代的呼喚1
1.2辯證與融合2
1.3產業鏈和供應鏈3
1.4全生命周期與系統工程3
1.5“城市礦產”,揚起風帆4
1.6資源永續,循環無限5
第2章看物質,議循環7
2.1物料流程與形態變化7
2.1.1單一形態的循環利用7
2.1.2變化形態的循環利用9
2.1.3功能性的循環利用11
2.1.4資源與能源的轉換利用13
2.1.5多品種資源循環利用14
2.2法理角度看循環14
2.2.1定義14
2.2.2所存在的問題15
2.2.3對法律法規的建議16
2.3資源循環的社會意義17
2.3.1建立資源循環型社會17
2.3.2樹立新型資源觀17
2.3.3續寫人類文明18
2.3.4促進可持續發展18
2.4資源循環的經濟意義18
2.4.1資源環境經濟學18
2.4.2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19
2.4.3新時期,新思考20
參考文獻21
第3章資源循環體系22
3.1產業鏈22
3.1.1一般概念22
3.1.2廣義與狹義的產業鏈22
3.1.3產業鏈的延伸與擴展23
3.2線性產業結構24
3.3開環與閉環產業模式25
3.3.1開環與閉環25
3.3.2反饋25
3.3.3開環的產業模式26
3.3.4閉環的產業模式26
3.4資源循環體系理念26
3.4.1基本理念26
3.4.2一般結構27
3.5跨領域生產要素組合27
3.5.1生產要素27
3.5.2生產要素的跨領域融合27
3.5.3生產要素新型組合28
3.6資源循環體系的特點28
3.6.1基于產品全生命周期理論的要素組合28
3.6.2短流程的閉環體系29
3.6.3節能減排29
3.6.4與新品生產相結合29
3.6.5變廢為寶29
3.6.6環境治理29
3.7創建流程和數學表達30
3.7.1創建流程30
3.7.2體系模型的數學表達31
3.8科學技術的重要作用32
3.8.1從生產函數看科技進步32
3.8.2多學科多要素研究34
3.8.3處理好科學技術和產業化的關系34
3.8.4產學研協作是促進技術進步的有效方法35
參考文獻36
第4章產業融合與資源循環體系建設38
4.1產業融合38
4.1.1發展過程38
4.1.2一般定義40
4.1.3類型40
4.1.4特征41
4.1.5典型實例41
4.2產業融合在資源循環體系中的作用43
4.2.1產業體系建設需要產業融合43
4.2.2打通產品和廢棄物之間的隔閡43
4.2.3促進新型組織形式和市場模式產生44
4.2.4互聯網融合促進產業發展44
4.3資源循環體系對于產業融合的幾點創新45
4.3.1產業融合在實體工業的實踐45
4.3.2從物質全生命周期角度進行融合45
4.3.3從產業融合到要素融合46
4.3.4產業融合促進多元化經營46
4.4產業融合與資源循環體系建設的發展趨勢47
參考文獻48
第5章綠色與彈性供應鏈49
5.1現代物流49
5.1.1傳統物流與現代物流49
5.1.2現代物流對經濟的促進作用51
5.2供應鏈52
5.2.1概念52
5.2.2綠色供應鏈53
5.2.3彈性供應鏈56
5.2.4生產者責任延伸制57
5.3資源循環體系對綠色彈性供應鏈的促進和發展59
5.3.1與大資源戰略相連接59
5.3.2減容限量,優化運輸59
5.3.3縮減產業環節,減少內外物流成本60
5.3.4資源循環多樣化,促進立體供應鏈60
5.3.5EPR理念構筑綠色彈性供應體系60
5.3.6標本兼治,成就綠色物流61
參考文獻61
第6章環境保護與化廢為利62
6.1生態環境的保障62
6.1.1放錯的資源重新歸位62
6.1.2向污染要效益62
6.2再生資源的新定位62
6.2.1國民經濟持續增長的重要保障62
6.2.2對工業經濟的穩定作用63
6.2.3農業廢物資源化應用64
6.2.4新的經濟增長點64
6.2.5促進產業轉型升級65
6.2.6向清潔生產和綜合利用的目標進發65
6.3要素組合很重要66
6.4協同發展原則66
6.4.1協同防治環境污染66
6.4.2協同配套設施66
6.4.3協同高效管理66
6.4.4協同區域規劃67
第7章全系列銅金屬資源循環體系68
7.1項目背景68
7.1.1銅的低吟68
7.1.2有色之都再崛起69
7.1.3共熔共生的閉環產業鏈70
7.2總體框架設計71
7.2.1原料來源71
7.2.2基本概念73
7.2.3產業鏈特點74
7.3工程實例74
7.3.1產業鏈流程圖75
7.3.2“城市礦產銅”的拆解與處理76
7.3.3技術創新點80
7.3.4產業前景82
7.4設計和實施的體會83
7.4.1放寬眼界,跨界創新83
7.4.2原生與再生資源結合,協同并進83
7.4.3清潔生產,提高效能83
7.4.4規模運行,持續發展83
參考文獻84
第8章鉛酸蓄電池閉路循環產業鏈85
8.1建設的必要性85
8.2產業存在的問題86
8.2.1回收環節不暢86
8.2.2工藝水平低下87
8.2.3環境污染嚴重87
8.2.4難以適應嚴格的環保要求87
8.2.5利用率不高87
8.3傳統開環產業結構現狀和不足87
8.4閉路循環的新型產業鏈88
8.4.1基本理念88
8.4.2主體流程88
8.4.3關鍵工藝技術89
8.4.4環保與節能減排措施91
8.4.5新技術應用92
8.4.6簡化物流與服務92
8.5工程實例92
8.5.1基本流程92
8.5.2關鍵工藝設備93
8.5.3概要數據94
8.5.4幾點啟示95
參考文獻95
第9章基于生物質燃料的能源循環產業96
9.1生物質能源利用96
9.1.1生物質96
9.1.2沼氣97
9.1.3生物質成型燃料98
9.2秸稈利用現狀100
9.2.1政策面向好100
9.2.2焚燒秸稈使霧霾嚴重100
9.2.3農民為什么燒秸稈101
9.2.4企業的難處101
9.3規模化建設的必要性和存在的問題102
9.3.1規模化才能產業化102
9.3.2待解決的問題103
9.4生物質能源產業鏈104
9.4.1光合竹104
9.4.2生物質能源循環產業框架106
9.4.3秸稈回收與光合竹種植107
9.4.4政府支持和補貼政策108
9.5生物燃氣108
9.5.1政策支持和產業推進108
9.5.2構建可持續原料體系109
9.5.3保障生物質穩產高產110
9.5.4沼氣系統110
9.6熱電聯產111
9.6.1轉化技術111
9.6.2聯合機組113
9.6.3清潔供熱113
9.6.4前景向好114
參考文獻114
第10章“雙碳”目標下的汽車循環多元化產業體系115
10.1產業特點115
10.1.1汽車保有量巨大115
10.1.2報廢量快速增長116
10.1.3回收情況尚不樂觀117
10.1.4技術落后,產業亟待升級118
10.1.5需要政策支持118
10.1.6要把材料應用做好118
10.1.7再利用和再制造勢在必行119
10.2“雙碳”目標與汽車循環產業120
10.2.1充分認識“雙碳”目標的重要意義120
10.2.2汽車碳排放分析及應對措施120
10.3汽車拆解工藝理論和工程要點121
10.3.1逆生產過程121
10.3.2制式與非制式122
10.3.3工藝瓶頸122
10.3.4主體工藝思想和拆解模式122
10.3.5拆解模式分析比對123
10.3.6拆解布局124
10.3.7工程設計若干要點126
10.4多元化產業體系126
10.4.1多元化產業要素的構建126
10.4.2建立多元化產業框架127
10.4.3相關因素的考慮130
10.4.4多領域的子系統132
10.5工程案例136
10.5.1項目意義136
10.5.2擬建規模136
10.5.3產業流程與分期任務安排137
10.5.4設備配置原則138
10.6需要注意的理論與技術要點138
10.6.1物料分析138
10.6.2明確主業139
10.6.3大回收概念139
10.6.4結合國情139
10.6.5多元意識139
參考文獻140
第11章基于鄉鎮環境綜合治理的水資源循環產業鏈141
11.1鄉鎮污水處理特點142
11.1.1現狀142
11.1.2特點142
11.1.3面臨的問題144
11.1.4PPP模式146
11.2鄉鎮污水處理工藝簡述146
11.2.1A2O工藝146
11.2.2MBR工藝147
11.2.3MBBR工藝149
11.3鄉鎮綜合治理水資源循環產業鏈151
11.3.1需要解決的問題151
11.3.2建立產業鏈框架152
11.4要點分析153
11.4.1以人為本,保護生態153
11.4.2抓住要素,有機銜接153
11.4.3因地制宜,開展整治153
參考文獻154
第12章互聯網+資源循環體系155
12.1資源循環需要互聯網平臺155
12.1.1社會需求是市場的源泉155
12.1.2互聯網+資源循環155
12.1.3線上與線下的融合156
12.1.4數據化的資源循環157
12.2互聯網+資源循環產業框架158
12.2.1指導思想158
12.2.2產業框架159
12.2.3產業鏈資源159
12.3應用范例160
12.3.1廢棄電器電子產品綠色回收平臺160
12.3.2汽車再利用和再制造件網絡交易平臺163
12.4發展趨勢165
12.4.1在信息高速路上奔跑165
12.4.2搞好物質流和信息流融合165
12.4.3發揮信息跟蹤和管理功能166
參考文獻166
第13章循環產業園區建設及案例分析167
13.1園區建設的必要性167
13.1.1文明發展的需要167
13.1.2我國經濟發展的需要168
13.1.3可持續發展的需要168
13.1.4“無廢城市”建設的需要168
13.2園區建設的若干要點169
13.2.1建設宗旨169
13.2.2建設內容169
13.2.3環保與生態169
13.2.4產業體系建設170
13.2.5促進地區發展170
13.3園區的資源循環屬性170
13.3.1“建線補鏈”170
13.3.2閉環經濟模式171
13.3.3互補配套171
13.3.4上下游延伸171
13.3.5循環利用特性鮮明171
13.4園區建設案例分析171
13.4.1園區概要171
13.4.2規劃重點172
13.4.3產業目標174
13.4.4節能低碳174
13.4.5招商引資175
參考文獻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