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案例多選自正史,間或采自類書、詩歌選集和古代判例集,近代案例。除卻史書、檔案外,還特意選取了當時報刊的相關報道,以使內容充實,富有真實感,增加可讀性。書中案例經過各種戲曲、小說的反復演繹,其中的忠孝節義、愛恨情仇,本是人人耳熟能詳,但作者力求獨辟蹊徑,掀起“戲說”的蓋頭,還原案件的真實面貌。
本書基本定位為大眾圖書,選題題材為廣大讀者耳熟能詳的千古名案,對大眾而言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在此基礎上輔之以名家解讀,更能引人深思,提升內容高度。
傳承幾千年的傳統法律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說法律制度最能集中、突出地反映一個民族、一個社會的基本價值觀,體現當時人們對自然、社會和人生的看法,那么,案例作為法律制度在司法實踐中的具體應用,則反映了法律條文背后復雜的社會理念,體現了人們對以中華法系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法律制度的內容和精神的理解與闡釋。案例成為法律制度和法律精神在司法實踐中的統一。
本書所收錄的文字,以案例的形式講述傳統法律中的經典小故事。
內容上以時間為序跨越千年,依次選取了自夏商至民國的三十多個典型案例,通過對中國歷史上各個時期案例的評析,梳理出一條清晰的中國傳統法律發展脈絡,將其呈現在讀者面前。
本書所集案例來源廣泛,古代明清及以前的案例多選自正史,間或采自類書、詩歌選集和古代判例集,近代民國以降案例除卻史書、檔案外,間或選取了當時報刊的相關報道,以使內容充實,富有真實感,也增加其可讀性。
書中的許多案例,如緹縈救父、賣女葬母、文字獄、刺馬案、楊乃武與小白菜等,經過歷史上各種戲曲、小說的反復演繹,其中的忠孝節義、愛恨情仇,多是人人耳熟能詳,但本書力求以可信的史料為據,從法律的角度入手,掀起“戲說”的蓋頭,還原案件的真實面貌。而且,本書并不止于簡單敘述案件經過及判決結果,單純就案論案,而是以具體案件為切入點,通過對歷代案例的研究和分析,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探求法律制度和法律精神的變化,從文本到社會、從靜態到動態,理解傳統及近代立法與司法二者間的關系,引導讀者從變化和差距中,探尋中華法系為代表的傳統法律文化的發展與沿革。
需要注意的是,提及中國傳統法律,人們往往將“封建的”“落后的”“野蠻的”標簽緊貼其上,將“嚴刑峻法”“出入人罪”“卡迪司法”,一頂一頂的“高”帽子扣在傳統法律文化的頭上。但是,衡諸于史料,在本書呈現給讀者的經典案例中,可以對前述謬見給予批判和糾正。法律是一個國家在一定時期內物質、精神生活條件的綜合反映,是對當時社會實際生活的整體反映,我們不能苛求古人穿越時空來學習和搬用現代的法律制度和法律觀念。且不說今天的法律制度及觀念亦非盡善盡美之物。本著“了解之同情”的精神,本書在評析古代案例時,聯系傳統思想,結合其時的社會背景,努力全面展現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的深刻內涵,展現中華法系的應有面貌。今人熱衷的法律,在中國傳統社會并不居于主要的位置,這一點頗值得深究。法律文本作為一套“最不壞”的規則,近代以來隨西學東漸,被賦予了許多諸如“公平”“正義”“自由”“平等”等高大上的價值,但這些誘人的價值觀念,借由具體的法律制度能在多大程度上得以實現,很大程度上或許并不在“法律人”們的理論闡釋,而是真實地體現在一個個具體的案件之中。正是在此意義上,案例的解讀有著不容小覷的價值。
歷史經驗告訴后人,一個國家的法制變革從司法改革開始;而導致司法改革的,多由典型案例開始。所以,本書只是為讀者學習中國傳統法律文化提供一個新的視角。
〖1〗本書在選擇、評析案例的過程中,參考和汲取了學界前輩與時賢的研究心得與相關論著,除在書中注明外,在此一并致謝。本書的順利出版,得到了清華大學出版社同仁的全力支持,對此深表謝意。
限于水平,書中難免有不足和疏漏之處,敬祈讀者批評指正。
趙曉耕,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國人民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中心刑事法律史研究所所長,中國人民大學臺灣法律問題研究所所長,中國人民大學法律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兼職中國法律史學會執行會長,中國法學會董必武法學思想研究會常務理事。
著有:《宋代法制研究》《韓非子》《宋代官商及其法律調整》。主編:《中國法制史原理與案例教程(第二版)》《中國法律思想史》《中國法制史教學案例(第二版)》《古今之平:唐律與當代刑法》《觀念與制度----中國傳統文化下的法律變遷》《新中國民法典起草歷程回顧》《大衙門——千古名案》等。
上篇刑起于兵兵刑同源3
刑名從商紂王酷刑7
明德慎罰西周獄訟13
六禮七出禮制婚姻17
刑無等級商鞅殉法22
簡牘探微秦法繁苛26
儒法之間非公室告30
廢除肉刑文景改革34
天下之平法信于民38
原心定罪春秋決獄41
經律相明親親相隱45
違禮入刑一視同仁49
禮有差等士庶不婚52
五刑有權八議之辟57
十惡不赦株連九族61
親屬相犯服制定罪66
官員坐贓上請處斷72
屈法伸情血親復仇76
引禮破法自首減刑81
公平非訟保辜論罪85
阿云自首法理之爭88繼承遺產刑罰公平94
典權入務司法權衡98
〖1〗下篇朱元璋的憂慮——胡惟庸謀反案103
臣不為君用——方孝孺“文字獄”案108
康熙與戴名世——《南山集》案112
雍正與曾靜——呂留良案119
湘軍與朝廷——刺馬案136
晚清科場第一案——咸豐科場舞弊案150
晚清四大冤案之首——楊乃武與小白菜案165
名媛與名伶——楊月樓案175
“會審公廨”與“革命”——《蘇報》案187
伍廷芳與陳其美之爭——姚榮澤案202
民國第一政治兇案——宋教仁被刺案215
弒父之仇——施劍翹刺殺孫傳芳案221
參考文獻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