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輯《世界3》以藝術史與博物館為專題。
博物館或美術館近年成為學術界和公眾文化一個共同注視的主題,由此也成為聯系知識精英和城市大眾的一個特殊紐帶。特別是中國城市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快速現代化進程,把博物館和美術館在城市中的地位和職能問題推到了前臺,多種形態的博物館和美術館一方面成為衡量現代城市成熟程度的標桿,另一方面也越來越成為城市居民的關注對象。因此在中國討論博物館,一個自然而然的焦點是它與美術收藏、藝術史研究的關系,也就是本書的主題!妒澜3:藝術史與博物館》將藝術史和博物館作為兩個持續交叉和互動的框架,深入探討二者之間復雜而多重的關系,以及其他有關范疇和當前的研究動向,不僅探討博物館的本質和結構,也關注更具現實意義的功能,如何通過博物館的展覽和互動,拉近藝術史與社會各種知識理論體系以及參觀者的距離。
關于《世界3》
《世界3》是由OCAT研究中心(OCAT Institute)組織編輯的中文藝術史理論叢書,是OCAT研究中心的核心出版物,由主編黃專先生于2014年創辦。主要登載藝術史理論及與其相關的語言史、心理學史、哲學史、文化史、宗教史、社會史和思想史的前沿性研究課題和譯文,也對相關課題的國際資訊、圖書、展覽和研究機構進行報道與評介!妒澜3》將通過為這一學術領域的研究成果提供出版平臺,力圖為這一領域新的漢語思想模式和知識形式的形成創造條件。
《世界3》的主要欄目有專題研究、理論焦點、前沿動態、機構概覽和書評等。專題研究是《世界3》的核心欄目,刊登美術史、建筑史、影像史、設計史為主體的藝術史理論和方法及與其相關的語言史、心理學史、哲學史、文化史、宗教史、社會史和思想史的研究論文和譯文。理論焦點是介紹世界當下重要的理論動向與理論研究,并突出其與藝術史研究的相互借鑒意義。前沿動態是《世界3》的綜述性欄目,主要綜述報導上述領域中重大課題的歷史和現狀,評論性報導年度內重大學術活動、人物、會議、出版、展覽的現場。機構概覽是介紹世界代表性的藝術史研究機構的概況及研究主題為主。書評是推介前述學術領域具有重大學術影響、前沿位置和獨特方法的著作、學術期刊和學術展覽的專欄性評論文章。
著名藝術史家巫鴻主編,OCAT研究中心核心出版物。收錄藝術史理論及相關領域的前沿性研究課題和譯文,報道、評介國際資訊、圖書、展覽和研究機構。
世界3是英國哲學家卡爾·波普爾在哲學名著《客觀知識》中提出來的概念,它是指由人在歷史中創造出來又作用于人的再創造的知識世界。本書書名援引世界3這個概念表明了它的學術態度和志趣,即希望開放性地研究藝術史的起源、現狀、發展和方法。
本書以藝術史與博物館為專題,主要研究學院藝術史與博物館的關系,以及與其相關的形式主義藝術史學,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探討了學院與博物館相輔相成的發展脈絡,在關注學院與博物館學術研究的歷史性異同的同時,主張加強兩者在多個方面的交流。書中收錄了與之相關的藝術史理論前沿研究成果和譯文,也對圖書、展覽和研究機構進行了報道與評介,精選了多位優秀藝術史研究者的著述,包括生動的案例分析和對名家理論的回顧。
我們決心創辦一套以探討藝術史理論、觀念和方法為宗旨的叢書,
我們知道我們的選擇是一種雙重冒險,一是因為這門學科的知識狀況,二是因為我們的學識和能力,后者無須解釋,所以我們只談談前者。現代學科意義上的藝術史發端于18 世紀的德國,如果需要給出一個準確的時間坐標,那就是溫克爾曼1764 年出版的《古代藝術史》。這門以解釋藝術圖像為己任的歷史科學誕生于啟蒙主義和科學主義在西方剛剛興起的時代,但真正形成自己獨立的學派和研究方法則要等到差不多一個世紀之后,通過布克哈特、沃爾夫林、李格爾、德沃夏克、瓦爾堡、潘諾夫斯基、貢布里希這些巨匠的努力,藝術史才達到了它自有史以來的一個高峰,也為人文學科帶來了巨大的榮耀和光輝。今天,藝術史正處于它歷史發展中的一個十字路口,這一方面根源于現代藝術中的各種創新運動,當藝術史將研究對象從古典世界轉向當代世界時,我們就會發現無論從歷史觀念、知識形式還是研究方法、研究邊界上,藝術史都開始面臨著來自研究對象自身的挑戰,那些維系古典藝術史研究的內在形式、作品風格和圖像意義不斷外化為社會、政治、意識形態等外在范疇,現在,甚至連藝術這個概念本身也變得越來越似是而非。另一方面,戰后各種解構主義的知識運動和新媒體(信息技術、控制論,尤其是數碼媒體)以及與之密切相關的視覺文化(visual culture)研究在挑戰西方人文主義的學術傳統的同時,也直接形成了對藝術史發展的外來沖擊,這些沖擊和挑戰使藝術史學面臨著自它誕生以來的一次深刻的知識危機,各種形式的新藝術史和藝術史終結論既是對這種危機的回應,也是它的主要表征。終結論針對的不僅僅是藝術史已有的范式和準則,而是作為人類理性記憶形式的藝術史本身;它所帶來的危機因此也不僅僅是學科制度和學科形式的危機,而是藝術史作為一門人文科學存在的合法性危機。
和其他門類的歷史學一樣,藝術史是人類理性記憶的需要,也是這種記憶機制的一種主要形式,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如果把這句古訓用來比喻我們的藝術史學,那我們就可以說它既是一門關于記憶知識的科學,也是一門關于觀念、思想和方法的科學。更重要的是,它是一門交叉性的人文科學,自誕生之日起,藝術史的命運就與人類其他學科的發展息息相關:宗教、哲學、政治學、語言學、心理學、人類學、考古學幾乎都或多或少地與藝術史這門學科的起源和發展保持某種親緣關系,藝術史的研究具有瓦爾堡睿智地發現的那種文明的整體性。所以,跨界不是這門學科的需要,而是它的一個顯著特征。我們相信,和所有科學形式一樣,批判性的反思和開放性的討論也是藝術史繼續生存和發展的直接的動力,《世界3》所力圖展示和推動的就是這種理性力量,作為一套理論叢書,它希望在一種開放的理論氣氛中討論與藝術史的當代危機和發展相關的所有問題:藝術史研究中的古典遺產,藝術史的文獻學范圍及采集方法,古典藝術史與當代藝術史研究的不同特質和關系,藝術史研究的各種歷史觀念、理論方案和具體方法,與藝術史研究相關的制度、出版和展覽,藝術史的學科邊界,以及它與其他人文學科復雜而有機的關系……它也將包容經典藝術史和新藝術史所能涉及的所有課題。簡言之,這套叢書是關于藝術史本身歷史的反思性集刊,或者說,是一套藝術史學史叢書。
當然,我們更關心的是藝術史在中國的命運和現實。20 世紀初,藝術史學就成為早進入中國的現代學術之一種,它的命運也與大多數其他現代學術在中國近現代的命運一樣,一直伴隨著民族戰爭、政治運動和啟蒙思潮而不斷沉浮。在王國維、梁啟超、顧頡剛這樣一些現代學術先驅的倡導下,在姜丹書、呂澂、陳師曾、滕固、余紹宋、俞劍華這樣一些藝術史學者的艱苦實踐中,藝術史在中國現代學術史上也曾有過卓越的開端,而在以后將近一個多世紀的歷史中,中國也出現了幾代具有卓爾不群的思想品質和學術素養的藝術史家,他們是這門人文科學在中國生存和發展的直接動力。但坦誠而言,無論是古代研究還是當代研究,作為一門歷史學科,中國藝術史在文獻整理、問題意識、研究方法,尤其是對中國藝術獨特性的理解上都還處于初級階段。中國藝術有其獨立的品質和歷史,也自當有其獨立的研究方法和路徑,即使作為一門現代科學我們也無法忽略這種獨特性,中國藝術史研究者應該在現代學術環境和研究方法中去發現這種獨特性而不是削足適履。海外從漢學(sinology)到中國研究(Chinese studies)的學術史環境也成就了一批批卓越的中國藝術史家,他們不僅是溝通西方藝術史傳統與中國藝術史的橋梁,也是中國藝術史研究的一個當然部分。但可惜的是,直到今天,在中國藝術史研究領域,本土和海外兩股學術力量的溝通和合作的成果還乏善可陳。更重要的是,在面對藝術史的共同危機時,這樣兩種力量還沒有展現出對探討學科問題、學科方法和學科前景的共同興趣。學術乃天下之公器,我們的叢書也希望在推動藝術史領域的中外交流進而推動中國藝術史學的學術進步上略盡綿力。
這套叢書是為那些相信知識和理性的批判力量可以改變我們世界的讀者準備的,尤其是為那些希望在藝術史的研究和思考中獲得這種力量的人準備的。
世界3是英國哲學家卡爾·波普爾四十年前在他的哲學名著《客觀知識》中提出來的概念,它是指由人在歷史中創造出來又作用于人的再創造的知識世界,它是以物質形態編制和保存于我們的大腦、書籍、機器、圖像之中的觀念、語言、藝術、哲學、宗教、制度、法律的世界。波普爾認為, 人類的進步是一個復雜的生物和社會的反饋過程,這一過程的支配性機制是,人的主觀精神世界(世界2)通過世界3作用于自然世界(世界1),作為中介的世界3具有主觀性和客觀性的雙重品質。簡言之,它是人造的而又獨立于人的客觀知識世界。這個理論不僅把我們從上帝和自在之物這類神性世界的范疇中解放出來,而且解釋了人如何自己創造自己并且不斷進步的歷史機制,即一種通過世界3尋找問題和試錯性解決問題的機制。
《世界3》是一套以藝術史理論與觀念為對象的學術叢書,叢書名援引世界3這個概念表明了它的學術態度和志趣,即它希望在與其他世界3成員的開放性關系中研究藝術史的起源、現狀、發展和方法。
《世界3》不僅致力于藝術史內部各領域的研究,如美術史、建筑史、影像史、設計史及它們之間關系的理論研究,還致力于藝術史與文化史、哲學史、宗教史、語言史、思想史、觀念史之間關系的理論研究!妒澜3》對各種觀念形態和方法保持開放的接納態度,它相信理論研究領域和在人類生活的其他領域一樣,只有持續保持理性的批判姿態才能真正解決問題、增長知識和獲取進步。
研究(research)即探尋(search),我們希望和所有藝術史的研究者一起走入這條探尋之路。
巫鴻,具有國際影響的美術史家、策展人。1963年入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學習。19721978年任職于故宮博物院書畫組、金石組。1978年重返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攻讀碩士學位。19801987年就讀于哈佛大學,獲美術史與人類學雙重博士學位。著有《武梁祠:中國古代畫像藝術的思想性》(獲1989年全美亞洲學年會著作獎(李文森獎))、《中國古代美術和建筑中的紀念碑性》(獲評1996年杰出學術出版物,被列為20世紀90年代有意義的藝術學著作之一),參與編寫《劍橋中國先秦史》(1999)等。
郭偉其,藝術史博士,2005年開始任教于廣州美術學院,現為藝術與人文學院副教授,美術史系系主任,2016年起擔任OCAT研究中心學術總監。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藝術史與學術史。代表性學術專著有《停云?宏P于文征明與16世紀吳門風格規范的一種假設》(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12年),代表譯著有《時間的形狀:造物史研究簡論》(2019年)。
黃專 總序
巫鴻 編者弁言
專題研究
雅希·埃爾斯納 論知識體系的建立:收藏物件與收藏文本
雅希·埃爾斯納 收藏者之欲的模范:約翰·索恩爵士的宅邸與博物館
于潤生 俄羅斯私人收藏和肖像畫廊
卡蒂亞·瑪祖科 攝影主題:弗里茨·扎克斯爾對《記憶女神圖集》的索引瓦爾堡研究院圖片收藏系統分層研究
唐克揚 博物館和記憶之宮
理論焦點
雅希·埃爾斯納 從經驗性證據到大圖景:對李格爾藝術意志概念的一些思考
錢文逸 20世紀20年代和60年代間的藝術意志論爭:一份解題目錄
阿洛伊斯·李格爾 對文物的現代崇拜:其特點與起源
何華帆 李格爾的機體論:《歷史語法》的漸成法
朱麗雅 維也納東亞藝術研究早期軌跡:約瑟夫·斯齊戈夫斯基、卡爾·維特和阿爾弗雷德·薩爾莫尼
機構概覽
胡斌 另一種機構實踐:社會參與式藝術中的美術館
徐志君 另類激進:一種探索性的藝術檔案實踐
高明 佛羅倫薩藝術史研究所:歷史中的圖書館和照片收藏館
書評
沈森 間接補貼與自由秩序評泰勒·考恩《優良而豐富:美國藝術贊助體制的創造性成就》
郭謙 來自日本的在地經驗:讀《美術館的可能性》
珍妮弗·斯坎蘭 《設計之物與博物館》書評
作者、譯者簡介
《世界3:圖像志文獻庫》征稿啟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