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采集作者近五年隨筆,配以親筆插畫,圖文并茂,妙語橫生,古典詩詞信手拈來。口誅筆伐亦能引人深思,風趣幽默之余更令人拍案叫絕。
小故事,大智慧;言短意長,余音繞梁
書房里彌漫的憂思——思享盛宴,再度襲來
最好是講真話。有病治病;無病就不要吃藥。
——巴金序言憂傷撫劍,寂寞寫詩。
我不憂傷,就是憂傷也不會去撫劍。沒劍可撫,利劍是國家管制物品,撫不得;不管制的,是沒開刃,晨練時用的,撫起來沒勁。
寂寞時,真會寫詩,“非典”時期就非常寂寞,寫了幾首詩拿去發表,發表在報紙上。
說到報紙,真的要感謝它,感謝它有塊地方載我寫的東西。就像宋押司感謝一段粉墻,喝醉了酒在上面涂鴉,也算發表。我比宋押司強,不用去墻上抒發感情,而且有編輯替我把關,不至于酒后發狂亂講話,招來禍端。報紙的讀者比墻壁的讀者多一些,識字率也更高一些。墻壁的讀者只要認識“是大王八”就可以了,至于“是大王八”前面寫的誰的名字都無所謂,只要不是自己的。
生活有時候真是美好。一整天我都在這么想。看看藍天,看看云卷云舒,讀讀納蘭詞,讀讀“莫把韶華細算,九十今猶未半”,就跟著吳藻(是位女詞人)一起高興。
這種欣快感很少落在紙面上。古人筆下“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的句子很少,多的是“欲哭不成還強笑,諱愁無奈學忘情”的牢騷,讀多了,快樂的情緒就會隨之煙消云散。
其實,生活與詩無關,或者準確地說,是生活的大部分時間里的大部分事與詩無關。謂予不信,試想:你正在家里怡然自得地品茗,隨便捉來一份報紙,看到那上面披露,某家飯館提供的免費茶水重金屬超標,有的還是著色翻新的陳茶,喝多了便致癌,你還怡然得起來乎?
羞于稱博士序言||于是喜歡讀雜文,越犀利越尖銳,就越喜歡,經常尋找那些痛快淋漓的讀。許多年前讀魯迅,連呼吸都暢快,仿佛剛劫完法場凱旋而歸的李逵。可惜,現在、如今、眼前讓人感到痛快淋漓的文章還是太少,溽熱的下午,只當喝了八錢杯的冰鎮飲料消暑,哪里會有滿足感?自己又寫不出那么犀利、尖銳的文章,就是寫出來,有地方發表乎哉?就是發表了,有不惹得有人咬牙切齒、憋著勁暗算的乎哉?一想到這里,怎能不英雄氣短、望峰息心?
我有時候也寫點隨筆什么的,寫得不好,寫著玩。承蒙幾個謙和、熱情的編輯的關照,大部分都發表在《檢察日報》上,與這份發行量不小的報紙就這樣結下了緣分(至于它怎么能發行量那么大,順便窺見了秘密,打算以后萬一落魄了,把這秘密拿出去換錢)。最初寫這些東西,源于徐建波先生的千金一諾,他說:“你就照著這個路子寫,在檢察報上開個專欄。”當時剛在報上發表一篇題為《存心篤厚疑罪從無》的小文章,雖然文章寫得不怎么樣,大概徐先生看出作者是有潛力的——我那時候似乎比現在年輕。于是就開始寫起來,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數量不多,有點辜負徐先生的盛情、美意。寫來寫去,也寫了有如小學生作業簿那么一小本,匯編起來也許能找個出版社給出版,至于賠不賠本,就不得而知了。哈哈,想起這就有點高興。
“我是真葡萄樹,我父親是園丁。所有屬于我而不結果實的枝子,他就剪掉;能結果實的枝子,他就修剪,使他結更多的果實。”說這話的是耶穌。我有時想,報紙、出版社也是真葡萄樹,編輯們所做的,就是嫁接、修剪,讓能結果實的枝子結更多的果實。
一想到這里,肅然起敬,趕緊把玩笑話通通收回。
張建偉,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作者戲擬小傳:入小學,混沌初開;升中學,懵懂六載;金榜啟,負笈渝州及京師;不旋踵,儼然博士矣。眉雜,發焦,視短,腎虛,無濟世才、縛雞力。著作淹膝腳,無一非垃圾,惟供閉門攬鏡,自鳴得意。倏忽一生,方知六經誤我,我誤嬌妻。尚善飯,不煙酒;惟好色,鮮有偶。晚年悔之,不衫不履,且狂且走。伏櫪老驥,時不我予。悠然一夢,魂不轉矣!
第一輯學術的墓園
學術恐龍3
“刑法粒子”有感7
學術朝圣團10
有僧自西域來13
依樣葫蘆畫不得17
羞于稱博士21
我們需要那么多博士嗎?25
“逐出師門”到底傷害到什么28
給專家論證把把脈36
大家齊來扮“公知”40
網絡約架44
兩個巴掌引起的法律思考48何以為訓52
讀巴葛爵士的《英國大學》64
羞于稱博士目錄||第二輯爛蘋果落到頭上
鬻棺原理95
小雞原理98
追問布萊克斯頓102
不快的聯想106
德肖維茨定律109
爛蘋果定律113
沒有壞人,就沒有好律師116
一日為檢察官,終身為檢察官120
第三輯一眼望到對岸
扁家弊案與臺灣“特偵組”127
李敖旋風137
柏楊先生的喟嘆141
臺北的君子范兒145
第四輯顛倒再顛倒
重聽《顛倒歌》151
文化的粗鄙化154
暴發戶式審美159
順民社會的見義不為162
新時代的“公車上書”167
“大師”多起來171
“大師”身邊的人175
神經衰弱的高考179
滿身盡帶黃金卡183
不問蒼生問鬼神186
見義勇為者戒190
另類的進步194
附輯小樓臺集
有贈201
恍如錯過203
距離205
一九六○年代207
一九七○年代209
童謠211
我發誓,我來過這座城市214
品花寶鑒216
三笑218
牽掛220
慰藉221
葡萄223
青春225
花樣年華227
鐘229
老231
海子233
海子(二)235
祈禱237
暴行239
賦別241
四季244
第五輯瓜棚豆架答客問
中國的文化真的江湖化了嗎?247
滅門案的示范效應249
趙一曼的“二度被害”255
第六輯說三道四七嘴八舌
抵制國貨,一招就靈261
政治場里的“供需平衡”262
西安天價“禪修米”264
好奇害死貓266
骨頭里掙出來的錢才做得肉267
“政績工程”如何收場269
一夜暴富思想271
馬路上的“忍者神龜”272
不該管的瞎管273
政令不出中南海274
秀才有錢以后276
貧困縣的奢華277
破的不僅僅是橋上的大洞278
“見義勇為”要分年齡279
最牛的違建280
第七輯瞄一眼文化萬花筒
詞義之外283
網絡泡沫285
重讀《皇帝的新裝》288
消費恐懼293
節日為失敗者而設296
法學家的墓志銘300
人生最后一次調皮305
人間萬戶仰頭看309
馮氏“春晚”的風光碉樓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