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2009年到2015年的七次公約締約方大會為節點,深入探討了國際氣候制度變遷的驅動力、主要參與方的談判策略以及德班談判的關鍵綜合性問題,呈現了在大國引領下多邊機制發生變遷的漸進過程及其必然性。
《從哥本哈根到巴黎國際氣候制度的變遷和發展》以2009年到2015年的七次公約締約方大會為節點,深入探討了國際氣候制度變遷的驅動力、主要參與方的談判策略以及德班談判的關鍵綜合性問題,呈現了在大國引領下多邊機制發生變遷的漸進過程及其必然性。
序言
2015年12月,在巴黎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第21次大會上,195個國家一致通過了《巴黎協定》,為2020年后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作出了體制性安排,這是氣候變化全球治理的里程碑和新起點。巴黎會議的成功不是偶然的,是多年艱苦努力的結果。中國和世界許多國家一道為會議的成功作出了重要貢獻。在長達20多年的氣候變化談判過程中,中國談判團付出了十分巨大的努力,成長為一支以中青年為主的多學科專家兼外交家組成的團隊。他們既熟悉氣候變化的科學問題,又掌握國際氣候談判中的原則、策略、焦點和難點;他們還深入了解國際關系,對氣候談判中各個國家和國家集團的利益、立場、博弈點和共同點、中國的國家利益和人類共同利益的關系有通盤考慮,這些都有助于引導談判向建設性的方向發展。本書的兩位作者朱松麗和高翔就是中國談判團中的兩位青年專家,他們既是能源專家又是氣候談判專家。在國際氣候變化談判的進程中,從2009年的哥本哈根會議到2015年的巴黎會議是一個重要的階段。《從哥本哈根到巴黎國際氣候制度的變遷和發展》一書,概述了氣候變化談判涉及的內容,樸素地記錄了這個階段各個節點的過程和變化,采用歷史考察、比較研究和實證研究方法對這段歷史進行剖析,使讀者感受到各締約方艱難緩慢但方向正確地向最終成果邁進的步伐。他們還總結了自己在談判實踐中得到的認識和體會。我十分贊賞他們所作的精辟概括:各國必須認識到應對氣候變化不僅是挑戰,更是結構轉型與綠色發展的機遇;不僅僅是成本,更是在多個領域的多重效益;不僅僅是減排,更是為管理未來風險所作出的保險。氣候談判的一個基礎性的支柱是氣候變化的科學性。現代氣候變化科學是在19世紀逐步奠基,又經過一個多世紀的發展逐步成熟的。盡管存在著不確定性,但以全球變暖和反常氣候事件頻發為特征的氣候變化畢竟是一個客觀存在的事實;至于氣候變化的歸因,顯然是自然和人為因素共同引起的,而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活動對環境(包括氣候)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IPCC的專家們更是基于大量科學數據,指出人類活動極有可能是主因。應對氣候變化的實質是,在公約的共區原則、公平原則和各自能力原則的指導下,通過人類的共同努力,控制氣候變化的不良發展,避免走到發生氣候災變的臨界點。以低碳發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的路徑,實現全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國際氣候談判盡管充滿矛盾和分歧,卻是吵而不崩、斗而不破。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應對氣候變化關系到全球的永續發展和子孫后代的福祉,生活在一個地球上的大家有著現實的和潛在的共同利益,這是一個道義制高點。氣候談判本質上是認真而責任重大的全球性工作,氣候談判的最終出路只能是合作共贏。巴黎會議之后的工作并不輕松。《從哥本哈根到巴黎國際氣候制度的變遷和發展》一書的問世正當其時,它對廣大讀者了解和理解國際氣候談判是十分寶貴的文獻,對中國繼續參與巴黎會議后的氣候變化談判,在全球治理中增強話語權,發揮新型的引領作用也是一份有益的參考資料。
2016年10月8日
朱松麗,1970年生,山西霍州人。1999年畢業于北京師范大學環境科學研究院,獲理學碩士學位。現任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能源研究所副研究員,從事能源環境和減緩氣候變化政策研究。在多項*項目支持下對國際氣候制度發展進行了深入跟蹤和研究,在國內外期刊發表論文40余篇。
從哥本哈根到巴黎
序第一章從哥本哈根到巴黎緣起1
第一節作為國際顯學的氣候變化問題2
一、
從科學到環境問題2
二、
從環境問題到政治問題3
三、
歸根到底是發展問題3
四、
氣候談判推波助瀾4
第二節為什么要研究從哥本哈根到巴黎這一段歷史6
一、
從哥本哈根到巴黎的重要性6
二、
本書將如何研究從哥本哈根到巴黎這一段歷史7
三、
本書路線圖11
第二章從哥本哈根到德班13
第一節從氣候公約到巴厘路線圖14
一、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誕生14
二、 《議定書》的誕生及其演進16
三、 2005年蒙特利爾會議19
四、 2007年巴厘島會議和巴厘授權21
第二節哥本哈根氣候大會26
一、 會議動態26
二、 會議過程和失敗原因28
三、 會后眾生相32四、 重新評價哥本哈根會議34
第三節從巴厘授權到德班授權36
一、 2010年坎昆氣候大會37
二、 2011年德班氣候大會44
第四節小結51
從哥本哈根到巴黎
目錄第三章國際氣候制度演變的影響因素55
第一節氣候變化科學認知的進展56
一、 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以來的氣候變化基本事實57
二、 氣候變化自然科學基礎研究進展58
三、 氣候變化影響、適應和脆弱性研究進展61
四、 氣候變化減緩研究進展64
五、
小結69
第二節與氣候變化相關的國際政治經濟格局變化70
一、 世界政治發展格局70
二、
世界經濟發展格局71
三、
這些變化對氣候變化談判的影響75
第三節溫室氣體排放格局變化76
一、 全球溫室氣體排放趨勢76
二、 全球溫室氣體排放格局 79
第四節低碳發展的技術進步82
第五節公約內外相關活動及其影響85
一、
公約內外機制類型85
二、 公約內外機制關系分析87
第六節小結89
第四章德班平臺談判的綜合性問題分析91
第一節原則之爭:
公約基本原則及其相關問題92
一、 問題的提出92
二、 問題的實質94
三、 談判走向和影響96
四、 中國的選擇97
第二節模式之爭:
減緩責任分擔規則98
一、 問題的提出98
二、
問題的實質103
三、
談判走向和影響106
第三節內容之爭:
如何在2015年協議各要素中體現公約原則107
一、
減緩以國家自主貢獻為主107
二、
適應以及損失和危害108
三、 資金、技術和能力建設110
四、 透明度112
第四節科學與政治之爭:
長期目標及相關問題117
一、 IPCC 提出的要求117
二、 談判進展和影響118
三、 中國的選擇123
第五節法律形式之爭:
談判成果法律形式124
一、 問題的提出124
二、 問題的實質125
三、 談判成果法律形式幾種可能的結果127
四、 談判進展和影響129
五、 德班平臺談判成果的法律形式情景分析129
第六節公約磋商和決策機制131
一、 問題的提出131
二、 問題的實質133
三、
進展和影響134
第七節小結135
第五章主要締約方動向和談判策略141
第一節發達國家和集團145
一、 歐盟氣候政策和對國際氣候制度的構想145
二、 美國氣候政策及其對國際氣候制度構建的影響161
第二節發展中國家締約方和集團181
一、 基礎四國181
二、
立場相近發展中國家和拉美獨立國家聯盟189
三、 小島嶼國家聯盟190
四、
小結192
第三節跨陣營集團193
第四節小結194
第六章多哈、華沙和利馬氣候大會197
第一節2012年多哈氣候大會199
一、 會議成果199
二、 會議成果評價201
三、 會議進程203
四、 《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新特征205
五、 《京都議定書》的遺產210
第二節2013年華沙氣候大會219
一、 會議成果221
二、 會議成果評價222
三、
會議進程225
第三節2014年利馬氣候大會226
一、 利馬會議前的各種促進活動227
二、 主要成果228
三、 會議成果評價232
四、
會議進程235
第四節德班平臺談判總體進展評估235
一、 對共區原則爭取各方接受的擴充解讀235
二、
國家自主擴大了參與度,但削弱了約束力和雄心237
三、 氣候變化談判回歸大國政治格局237
第五節小結238
第七章巴黎氣候大會和《巴黎協定》243
第一節巴黎氣候大會之前的磋商和動態244
一、 公約內活動244
二、 公約外活動246
第二節巴黎氣候大會成果和進程247
一、 《巴黎協定》主要內容評述248
二、 會議進程分析251
第三節《巴黎協定》所反映的國際氣候制度變遷259
一、
延續并拓展了公約原則259
二、
反映了國際氣候制度規則的變遷259
三、
對國際氣候制度的意義263
結語265
主要參考文獻268
致謝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