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字化時代,數據不僅是信息的載體,更已經升華為驅動經濟增長的關鍵要素。隨著全球各界對數據價值和安全的深入關注與研究,數據經濟學,以其對數據要素經濟運行規律的探索為核心,逐步嶄露為經濟學領域的璀璨之星。本書的第二版,緊扣時代脈搏,以數據二十條所構建的數據基礎制度為旗幟,全方位解讀數據的生產、交換、分配、消費的深層機制與規律。內容覆蓋數據的內涵特征、權益理論、界權實踐、流通難題與模式、定價與估值、收益分配、數據市場演變與生態構建,以及數據安全和治理等核心專題。團隊傾心打造,兼顧經典文獻、新近研究、政策革新和產業洞見等,致力于引導初學者以及專業研究者,踏上一場豐富而深入的數據經濟學之旅。
本書特色在于以清晰的邏輯較為全面地梳理了討論數據權屬、流通、定價、市場設計等的文獻以及數據安全、數據治理的相關技術及法規制度,同時還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作者的創新性理論及觀點。
數字經濟在中國和世界經濟發展中扮演著日益重要的角色,數據的流動和交易已成為數字產業發展的基本趨勢。Drucker(1992)曾提出世界經濟已經從圍繞物品和貨幣的流動轉變為圍繞信息的流動來組織。數據是新的石油已成為共識。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于2021年4月發布的《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白皮書(2020)》顯示,我國2020年數字經濟增加值規模達39.2萬億元,占GDP比重達38.6%,占比同比提升2.4%;按照可比口徑計算,我國2020年數字經濟名義增長9.7%,是同期名義GDP增速的3.2倍,數字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進一步凸顯,成為疫情沖擊疊加全球經濟下行背景下中國經濟增長的穩定動力。另一方面,中國的數據要素規模增速領先,預計2025年將成為世界最大的數據圈。
隨著數字經濟對經濟增長貢獻的不斷增加,數據成為數字經濟時代新的生產要素逐漸成為共識。Berczi, A.(1981)指出一種資源能否被視為生產要素取決于六個標準:(1)存在供給;(2)存在需求;(3)有交易價格;(4)存在相對完善的市場體系;(5)與其他生產要素結合時能夠增加產出;(6)資源的貢獻遞減。盡管數據資源目前尚未形成完善的市場體系,也缺乏流通與交易的基本理論、定價方法,但是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其存在豐富的供給,對數據資源的需求更是與日俱增,并且數據還能夠有效提高勞動、資本、土地等傳統生產要素的生產效率。另外,數據要素因其協調性、自生性等不同于傳統生產要素的特性使其規模報酬可能會呈現出遞增趨勢(與Berczi的標準不同)。鑒于此,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議將數據增列為與勞動、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等并列的生產要素,要求建立健全由市場評價數據要素貢獻、按貢獻決定數據要素報酬的機制。
近期,國家發改委創新驅動發展研究中心(數字經濟研究發展中心)與清華大學服務經濟與數字治理研究院聯合舉辦了以數據要素市場制度體系建設為主題的專家研討會。該會議指出并討論了數據資產交易面臨的大量亟待解決的問題,如數據資產化的前提、數據權屬爭議、數據資產交易與傳統商品交易的區別、數據資產交易所需要的技術支持、數據交易機制設計、數據資產價值評估方式的確立和優劣比較、數據收益的分配原則、數據交易與個人隱私保護的矛盾、數據技術標準與基礎設施支撐體系等。可以說,目前數據要素市場迫切需要形成包含權利責任、技術開發、管理制度和安全保護等方面的數據治理規則與制度體系,以及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配套的數據要素配置體制機制設計。
本書結合產業發展前沿技術和數據要素市場現狀,重點討論了數據的公平交易規則、權利配給、交易機制、定價機制、標準制定、隱私安全和基礎設施支撐等方面的問題,借此以期促進數據資產的自由流動,為構建更加完善的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促進企業充分享受數據流通紅利、保障個人有效維護隱私信息安全提出具體可靠的制度設計。
本書重點研究四個問題:數據權屬界定、數據交易和分配、數據技術標準與基礎設施支撐體系、數據安全與發展。這四個問題涉及數據要素市場和制度體系的基礎理論。第一部分數據權屬界定包括數據界權的爭議和如何界權兩章,從科斯產權與促進交易的辯證關系出發,對數據界權的爭議、目的、考慮因素展開辨析,結合西方國家和我國相關法律法規基礎,根據場景性公正原則,對個人數據提出分別賦予數據內容提供者、數據收集者和其他數據需求者相應的有限制的分級分類數據權益;對于公共數據,其所有權歸國家所有,公眾對通過合法途徑獲取的公共數據進一步加工形成的數據產品具有有限制的占有權;同時,對關乎國家安全、社會秩序的重要數據,國家的數據主權應當是國家主權在網絡空間的延伸,這些重要數據應當為國家所有并采取目錄式、備案制等方法進行重點監管。
第二部分數據的流通從數據資產的非競爭性、低邊際生產成本、可無限復制性、價值不確定性等特點出發,結合數據權屬,對數據流通的難點、不同的數據流通方式、數據共享、數據資產的交易類型、數據資產交易的賣方策略及其影響因素、數據資產價值評估、數據資產收益的分配對象及分配額度等展開分析,包括數據資產及其交易、數據價值經濟學和分配理論三章。
第三部分包括數據技術標準和大數據基礎設施體系兩章,這兩章對采集、傳輸、處理、存儲、管理、分析等數據全生命周期的技術、行業標準和大數據基礎設施進行了介紹。數據技術標準一章前四節分別從大數據產品標準、大數據行業應用標準、大數據安全標準等幾個方面綜述大數據技術標準體系,第五節則依據數據交易過程中面臨的現實困境,對現有大數據國家標準體系提出建議。大數據基礎設施體系一章則基于層級觀點,基于數據流通生命周期的各個階段分別介紹了基礎設施層級、計算層級和應用層級。
第四部分結合臉譜網(Facebook)劍橋門事件、日本信息銀行、中國數據分類分級管理實踐等具體案例,再次聚焦個人數權與隱私、數據主權與國家安全這兩個話題。本書還對數據安全和發展進行了總結和展望。
本書既可作為對數據要素感興趣的讀者的科普讀物,也可以作為大學經濟學專業高年級本科生或者研究生的教材或者參考書。本書分8章,每章2個學時,共16學時。本書也適合作為數字經濟學這門課的一部分內容進行講授。
數據是數字經濟的血液,利用數據人類可以創造出無盡的知識,而知識的積累是推動經濟發展的源泉。本書從數據的特點出發,旨在使讀者厘清數據的權屬關系,理解數據交易和定價的基本原理,掌握數據經濟的基本
規律。
作者
2021年12月3日
湯珂,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經濟所教授、所長。主要研究方向為商品市場(包括數據要素)、數字資產和金融科技。在Journal of Finance、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Management Science、PNAS、《中國社會科學》、《經濟研究》等雜志上發表多篇論文。目前擔任國際期刊Quantitative Finance的執行編輯、Journal of Commodity Markets、《經濟學報》的副主編以及《管理科學學報》的領域編輯。研究成果得到美國期貨管理委員會、聯合國商品報告以及多家媒體的報道。獲得過中宣部四個一批暨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中組部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計劃(萬人計劃)等獎勵,入選2020、2021、2022年愛思唯爾中國高被引學者。
第一部分 數據要素與數據權利
第1章 數據要素 2
1.1 數據的概念與分類 2
1.2 數據的特征 5
1.3 數據作為新型生產要素 8
第2章 數據權利 14
2.1 數據權利概述 14
2.2 數據財產權 21
2.3 數據人格權與數據主權 35
2.4 主要國家數據界權實踐 45
第二部分 數據流通與數據要素市場
第3章 數據流通 64
3.1 數據流通的難點 64
3.2 數據開放 67
3.3 數據共享 68
3.4 數據交易 71
第4章 數據定價 84
4.1 數據要素的使用價值 84
4.2 數據作為信息產品的定價 90
4.3 數據作為知識產品的定價 96
4.4 數據作為資產的定價 103
第5章 數據收益分配 118
5.1 分配原則 118
5.2 數據收益的初次分配 122
5.3 數據收益的再分配 128
第6章 數據要素市場 139
6.1 數據要素市場的基本問題 139
6.2 數據要素市場的微觀主體 145
6.3 數據要素市場的宏觀架構 157
6.4 數據生態 160
第三部分 數據安全與數據治理
第7章 數據安全 168
7.1 數據安全技術 169
7.2 數據安全制度 177
第8章 數據治理 197
8.1 概述 197
8.2 微觀視域下的數據治理 198
8.3 宏觀視角下的數據治理 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