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國周邊安全形勢的變化將突出表現為:一是中美關系中的競爭因素或將凸顯;二是美日印澳四邊聯盟將加快務實合作,地區其他國家間的聯動與自助合作更趨活躍:三是朝核問題與南海問題仍是影響周邊安全形勢的熱點;四是后“伊斯蘭國”時代的恐怖活動在東南亞、南亞和中亞地區明顯加劇,將在短期內對中國周邊安全形勢構成嚴峻挑戰。
黨的十九大報告對于世界形勢有如下判斷:“世界正處于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深入發展,全球治理體系和國際秩序變革加速推進,各國相互聯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國際力量對比更趨平衡,和平發展大勢不可逆轉。同時,世界面臨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突出,世界經濟增長動能不足,貧富分化日益嚴重,地區熱點問題此起彼伏,恐怖主義、網絡安全、重大傳染性疾病、氣候變化等非傳統安全威脅持續蔓延,人類面臨許多共同挑戰。”我們看到,一方面,和平與發展仍是時代主流,但另一方面,多種不安全因素很多,面臨嚴峻的挑戰。不過,在研判我國外部面臨的安全環境時,有兩個重要的因素必須給予重視。一是中國本身是一個維穩與和平構建的因素,因為中國不爭霸,不謀求霸權,中國“始終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這一點至關重要,因為歷史上一個大國的崛起總是伴隨戰爭。同時,中國應對和處理危機及安全挑戰的能力提升,導向力也增強,在很多情況下,可以轉危為安,促使局勢向好的方向發展;二是大國關系基本穩定,盡管大國間有著各種分歧以及戰略不同,但是避免戰爭的底線思維還是一個不言自明的基本共識。大國打不起來,世界大戰就打不起來,在很多情況下出于共同利益的考慮,大國間還可以進行協商以及開展合作,這是一個新趨勢,也是避免危局失控的一個利好。
亞太地區很不平靜,令人擔憂的事情不少。就大局而言,美國政局變化是最令人擔憂的。特朗普當選出乎很多人的預料,他所推行的“美國第一”新政也讓人捏著一把汗。特朗普所改變的不僅是經濟政策,而且也包括政治與安全博弈規則。特朗普的口號是讓美國重新強大,為此,要重新打造美國在軍事上的絕對優勢,一則通過優勢延續美國在地區和世界的安全戰略布局,二則利用優勢拓展新戰略部署。因此,美國的所謂戰略收縮只是技術性的,在讓美國強大的戰略思維指導下,美國并不認可自身的力量在衰退,還有選擇地加強戰略攻勢,只不過在做法上與前任不同。比如,面對朝鮮的核導發展,特朗普表現出更為強硬的姿態,盡管說辭不斷變化,但必要時使用武力手段一直是在其計劃之內的,美國的各種準備一直在加強,朝鮮半島生戰的烏云沒有散去。
令人欣慰的是,盡管中美之間的大戰略競爭態勢沒有改變,特別是美國戰略壓制中國的部署沒有大的改變,但是,在雙方共同努力下,中美關系的大局穩定了下來,維護了不沖突、不對抗、合作共贏的基本態勢,在經濟領域、地區問題等方面的溝通、協商與合作性增加。經貿領域是特朗普總統最多談及的,也放了不少狠話。習近平主席訪美期間,雙方就通過對話解決分歧和推動合作達成重要共識,此后雙方利用對話平臺取得了不少成效,特別是特朗普總統訪問中國期間,雙方達成2500多億美元的經貿大單,讓他說出了貿易不平衡不怨中國,怨美國自己不作為的話。在朝核問題上,中美之間的溝通和協調一直在繼續,在執行聯合國制裁上協調性加強,這有助于防止局勢突然失控。
張潔,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地區安全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是南海問題、東南亞外交與安全、中國一東盟關系等。出版專著《民族分離與國家認同——關于印尼亞齊民族問題的個案研究》,編著《中國周邊安全形勢評估》(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在《國際政治研究》、《國際問題研究》、《國際安全研究》、《當代亞太》、《東南亞研究》、《太平洋學報》等學術期刊發表論文數十篇。
總篇
深化調整中的周邊安全秩序:變化、博弈與中國方案
大國政策與秩序博弈
“問題驅動”:特朗普政府的亞太政策調整
日本海洋安全政策調整與中日關系走向
大歐亞伙伴關系框架下的中俄關系
印度大國外交的安全訴求:進展、成效與不足
安全熱點與中國方案
2017年朝鮮半島的核問題形勢及中國的應對之道
文在寅政府以來的朝鮮半島南北關系走向
2017年南海形勢:總體趨穩挑戰不減
中印洞朗對峙的形成、發展與化解
羅興亞人問題:歷史演變、地區影響與中國應對
中國周邊地區面臨的恐怖威脅及中國的應對思路
附錄
2017年中國周邊安全大事記(1-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