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采購行業基本情況、主要成就、發展方向;公共采購細分領域,包括政府采購、工程招投標、國有企業采購、公共資源交易的政策環境、發展現狀及問題和典型案例進行了詳細的解讀和分析。報告分為六大板塊內容,包括公共采購綜合報告、公共采購專題報告、理論探討、案例展示、制度匯編、專著概覽。其中,重點板塊公共采購專題報告包括公共資源交易、營商環境發展、軍事采購、數字化采購等精彩內容。
《中國公共采購發展報告2022》是由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公共采購分會聯合公共資源交易、政府采購、國企采購、軍事采購等領域專家、研究人員共同完成。該報告為年度報告,既有行業的全景掃描與總結回顧, 也有細分領域的專業分析,還有多角度的專題報告和案例分析, 它將為讀者深入了解公共采購行業的發展提供全面、新鮮、權威的一手資料。
2022 年, 是黨和國家歷史上極為重要、 極不尋常的一年。 世紀疫情與百年變局交織, 國際環境風高浪急, 全球流動性快速收縮, 世界經濟滯脹風險加大, 國內需求收縮、 供給沖擊、 預期轉弱三重壓力疊加。 面對錯綜復雜的國內外形勢, 中共中央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 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 完整、 準確、 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 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 加大宏觀調控力度, 有效應對超預期因素沖擊。2022 年國內生產總值 ( GDP) 達 121 萬億元, 穩居世界第二位; 全年 GDP 增長3. 0% , 快于美國 (2. 1% ) 、 德國 (1. 9% ) 、 法國 (2. 6% ) 等主要經濟體經濟增速, 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接近 20% , 仍是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和穩定力量。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 85698 元, 按年平均匯率折算達 12741 美元, 繼續保持在 1. 2萬美元以上, 超過全球平均水平, 穩居中高收入國家行列。 我國經濟社會大局穩定、發展質量穩步提升,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 起好步奠定了堅實基礎。2022 年是公共采購和公共資源交易領域全面推進、 積厚成勢的一年。 我國公共采購涵蓋政府采購、 軍事采購、 國企采購、 學校醫院等公共機構采購, 因采購總量大、 涉及范圍廣、 涉足行業多而備受關注。 2022 年公共采購總額 48 萬億元, 公共資源交易和國企采購規模均有小幅提升。 北京市公共資源交易四大板塊全年交易總額達 1. 02 萬億元; 上海市成交總金額 1. 3 萬億元, 同比增長 17. 28% ; 深圳市公共資源交易規模首破 1. 5 萬億元。 據國家信息中心在第八屆全國公共資源交易論壇上公布的數字, 2022 年我國工程建設項目招標投標、 政府采購、 土地使用權和礦業權出讓、 國有產權交易這四大板塊交易數量達 146 萬個, 交易額 22 萬億元, 分別同比增長 21% 和 8% 。根據財政部于 2023 年 1 月發布的數據, 2022 年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營業總收入近82. 6 萬億元, 同比增長 8. 3% ; 其中中央企業實現營業收入 39. 4 萬億元, 實現利潤總額 2. 55 萬億元, 同比分別增長 8. 3% 和 5. 5% 。 作為企業支出的主要組成部分, 國有企業的采購支出也隨之增長, 2022 年全國國有企業的采購招標總額估計超 38 萬億元。進入新的發展時期, 公共采購如何貫徹新發展理念, 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 我理
解, 主要應做好四個方面的工作。
·1·
中國公共采購發展報告 (2022)
一、 通過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采購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招標投標法》(以下分別簡稱 “政府采購法” “招標投標法”) 修訂工作凝聚共識, 解決公共資源交易 “頂層設計缺失” 的問題我國的公共采購領域, 長期以來存在著兩個難點痛點問題: 一是我國公共采購領域政府采購法和招標投標法并立, 兩法適用范圍交叉重疊, 具體規則不盡一致, 管理體制各成一套, 雖然兩法實施條例為兩法銜接作了大量努力, 但兩法 “疊床架屋” 的矛盾并未得到根本解決, 讓廣大市場主體無所適從, 增加了交易成本和市場障礙, 直
接影響對營商環境的體驗和評價, 也就是專家們常說的 “兩法打架” 問題。 二是全國各地經過多年 “公共資源交易” 體制的創新實踐, 2015 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 《整合建立統一的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工作方案》, 業界也探索出了 “湖北模式” “四川模式”
“合肥模式” 等管理體制, 但這些局部的探索實踐沒有上升到國家層面, 頂層設計一直滯后, 相關法律法規的制修訂滯后于公共資源交易體制機制的改革, 制約了公共資源交易的規范化發展, 也就是專家們呼吁的公共資源交易 “缺法可依” 問題。近年來, 作為中國公共采購領域的兩部基礎性法律, 招標投標法、 政府采購法相繼啟動大修工作, 這為解決 “兩法打架” 和 “缺法可依” 的問題提供了契機。 全行業應該以問題為導向, 充分討論, 打破利益藩籬, 凝聚行業共識, 推進 “兩法合一” 或“協調統一”。 這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 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必然要求, 對內有利于形成統一、 協同、 高效的公共采購法律體系, 厘清政府和市場的邊界, 保障公共資源交易監管體系健康發展; 對外有利于提高我國公共采購市場開放水平, 建設更高水平開放性經濟新體制。
二、 發揮市場在公共資源交易領域的決定性作用, 回答好時代賦予公共采購行業的重大命題
公共資源交易是中國特色的公共采購管理與運行模式。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 如何處理好 “政府與市場” 的邊界, 如何 “發揮市場在公共資源交易領域的決定性作用,推動資源配置更高效、 價值最大化”, 事關資源配置效益效率, 事關社會公平公正, 這是時代賦予公共采購行業的重大命題。進入中國式治理新時代的今天, 公共資源市場配置成效更為突出。 這不僅表現為盤活整個公共資源交易市場, 有效地激發了公共資源的最大效用, 還表現為市場化配置公共資源的公共政策工具價值, 有效地實現了公共價值的最大化。 作為基本經濟制度和重大國策, 公共資源市場化配置所呈現出來的我國公共資源交易體制機制的變革,正在中華大地上開花結果。 我們需要不斷總結安徽、 深圳、 重慶、 廣州、 菏澤等地在公共資源交易領域的市場化配置經驗, 向全國推廣應用, 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 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著力提高公共資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 為完善要
·2·
序
素市場制度、 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積極探索新路徑, 為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勁動力。
三、 落實供應鏈國家戰略, 推動國有企業采購管理向供應鏈管理轉型升級國有企業采購是公共采購的重要組成部分, 但也有其特性。 國企采購本質上是“企業采購”, “依法合規” 是其底線要求, “降本增效、 創造價值” 是其根本宗旨。 在國企的運營中, 采購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很多生產企業總支出的 60% ~ 70% 用于物資采購。 作為企業最大的資金支出項目, 采購質量和采購效率對企業生產運營成本和經濟效益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 而供應鏈管理是對采購、 計劃、 生產、 物流與銷售等業務活動進行集成管理的過程和方法, 是加強企業管理體系和管理能力建設的重要內容, 是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必要手段, 也是建設世界一流企業的重要基礎和保障。中共十九大以來, 中共中央、 國務院作出了提升供應鏈現代化水平和自主可控能力、 提高供應鏈穩定性和國際競爭力等系列決策部署, 著力打造更強創新力、 更高附加值、 更安全可靠的供應鏈。 以國家電網、 中國石化、 中國移動、 南方電網等為代表的中央企業, 以采購管理為切入點持續加強現代供應鏈管理體系建設, 供應鏈影響力、帶動力和競爭力顯著提升。 但與世界一流企業相比, 很多國有企業的供應鏈管理在觀念認知、 戰略規劃、 協同整合、 價值創造、 風險防控、 資源保障等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 因此, 要推動國有企業傳統的采購管理向供應鏈管理轉型升級, 加快建設世界一流供應鏈管理體系, 將供應鏈管理理念融入企業生產經營全過程, 助推供應鏈管理水平持續提升、 供應鏈運營績效明顯改善、 供應鏈安全可控水平不斷增強。
四、 利用信息化、 數字化新技術, 推動公共采購體制機制的變革與創新
數字化已經成為當今經濟社會發展最強勁的引擎。 伴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 數字化轉型已經成為公共采購面臨的時代機遇, 也是采購機構和管理部門創新治理的新標準。 借助人工智能、 大數據、 物聯網、 云計算、 區塊鏈等信息技術, 公共采購的數字
化轉型獲得快速發展, 數字交易、 數字監管、 數字服務的全面實現, 進一步促進了公共采購陽光透明規范發展、 公共資源交易營商環境改善和國有企業采購的降本增效。公共資源交易整合變革正在經歷交易流程的數字化再造, 全國各地都在推進數據“一網共享”、 交易 “一網通辦”、 服務 “一網集成”、 監管 “一網協同”, 長三角、 長江中游、 黃河流域的一些省區市還探索建立區域一體化平臺。 國企采購數字化轉型和供應鏈提升也在進一步加快, 成為數字化采購當之無愧的引領者, 98 家中央企業的上
網采購率超過 80% , 全國三成以上的國企數字化采購比例超過 50% 。 一個依托技術進步推動公共采購管理體系創新變革、 體制機制變革又對新技術提出更高需求的良性循環正在形成。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是國務院政府機構改革過程中, 經國務院批準設立的中國
·3·
中國公共采購發展報告 (2022)
唯一一家物流與采購行業綜合性社團組織, 始終致力于推動公共采購的法制化、 規范化、 信息化建設, 致力于傳播、 推廣先進的采購與供應鏈管理理念, 推動我國采購與供應鏈管理的現代化發展。 這幾年, 中物聯發揮行業組織的職能, 積極為國家發展改
革委、 財政部、 國務院國資委提供智力支持和決策咨詢, 搭建政府部門與行業企業、專家之間的交流平臺, 編制公共采購尤其是國企采購的相關行業標準, 開展公共采購業務培訓和人才培養, 為公共采購事業的健康快速發展貢獻了力量。 自 2019 年開始,中物聯公共采購分會每年組織專家編寫和發布 《中國公共采購發展報告》, 就是其發揮行業組織職能、 服務行業發展的一項重要工作。這本 《中國公共采購發展報告 (2022)》, 凝聚了我國公共采購領域 40 多位知名專家學者的智慧與汗水, 既有全行業的全景掃描與總結回顧, 也有細分領域的專業分析,還有多角度的專題報告和案例分析, 它將為讀者深入了解公共采購行業的發展提供全面、 新鮮、 權威的一手資料。 相信它將進一步推動我國公共采購事業的規范化、 市場化、 專業化和國際化發展, 希望各位讀者和業內專家對它多提寶貴意見, 不吝賜教,以便編委會在此后的年度發展報告編寫工作中不斷提升、 進步; 也希望廣大讀者和業界同人繼續關注和支持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的工作, 共同促進我國物流與采購事業的高質量發展。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公共采購分會,是國務院國有資產管理監督委員會審批同意、并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備案設立,從事我國公共采購行業的協調與管理,隸屬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的分支機構,成立于2014年3月。分會主要業務范圍與工作職能:
組織和實施本行業統計調查分析,研究本行業發展規律,促進行業健康、有序發展;協助與配合政府相關部門對行業進行指導,加強行業法制建設,促進公開、公平、公正的公共采購市場秩序建立;發揮政府與行業之間的橋梁和紐帶作用,向政府有關部反映行業的建議和要求,爭取有利于行業發展的國家政策支持和優惠措施;組織開展國內外交流活動,促進會員發展采購合作,對外貿易、技術開發、科學管理、學術研究等合作與交流,提高公共采購現代化管理水平,推進本行業的公共采購改革與發展;
開展行業自律,制定行業規范,構建誠信體系;協助政府制(修)定本行業國家、行業標準,并推動其貫徹執行;積極組織各種人才教育、培訓,不斷提高行業素質和職業道德水準;組織做好行業咨詢評估、宣傳推廣、資質認定、投融資及其他中介服務,表彰獎勵行業內有突出貢獻和業績的會員及從業人員;組織行業相關的各類論壇、會展、研討、考察活動。
中共十八大以來, 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優化營商環境, 圍繞優化營商環境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 出臺一批政策舉措, 通過不斷深化改革創新, 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 2018 年以來, 國家發展改革委按照中共中央、 國務院部署, 牽頭建立中國營商環境評價體系, 政府采購和招投標作為 2 個考核指標, 在評價體系中占有1 / 9 的權重。 各地各有關部門深入貫徹中共中央、 國務院決策部署, 深化 “放管服”改革, 持續加壓發力、 創新思路, “簡” 出高質效, “放” 出新活力, 積極打造更加公平、 更加公正的公共采購營商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