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循環經濟是農業農村可持續發展研究的一個側面。本書從農業循環經濟的內涵入手,討論農業循環經濟的理論基礎,包括循環經濟學、環境經濟學、技術經濟學;從農業循環經濟產業鏈延伸角度,討論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基礎:土壤及其改良、種養結合、農產品加工、技術支撐體系、農作物秸稈和畜牧業廢棄物綜合利用,不同尺度的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包括園區(農業產業園)、區域農業循環經濟,農業循環經濟的技術經濟分析等。
目錄
第1章 緒論1
1.1 農業循環經濟發展背景及挑戰1
1.2 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重大意義4
第2章 農業循環經濟內涵與外延7
2.1 農業循環經濟內涵與原則7
2.1.1 農業循環經濟的內涵7
2.1.2 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原則8
2.1.3 農業循環經濟的現代特征9
2.2 農業循環經濟的相關概念10
2.2.1 生態農業10
2.2.2 精準農業與智慧農業11
2.2.3 可持續農業13
2.3 農業循環經濟與相鄰學科的關系13
2.3.1 循環經濟14
2.3.2 與資源綜合利用的關系15
2.3.3 與清潔生產的關系16
2.3.4 與環保產業的關系17
第3章 農業循環經濟理念演化與研究進展19
3.1 農業循環經濟的理念演化19
3.1.1 傳統農業循環觀及其實踐19
3.1.2 傳統農業生產的地力保持22
3.1.3 農業生產方式的變遷及原因23
3.2 農業循環經濟的研究進展26
3.2.1 國外研究進展27
3.2.2 國內研究進展29
3.3 中國對循環經濟的研究30
3.3.1 我國循環經濟發展的政策30
3.3.2 各地循環經濟探索成效33
3.3.3 中國對循環經濟研究的推動36
第4章 農業循環經濟的科學基礎38
4.1 產業經濟學基礎38
4.1.1 產業共生理論38
4.1.2 產業食物鏈理論40
4.1.3 產業生態位理論44
4.2 環境經濟學基礎45
4.2.1 公共產品和市場失靈45
4.2.2 科斯定理與產權理論47
4.3 技術經濟學基礎48
4.3.1 技術經濟學的研究領域48
4.3.2 技術經濟學的研究方法49
第5章 農業循環經濟的評價方法52
5.1 物質流理論52
5.1.1 一般概述52
5.1.2 物質流核算框架54
5.1.3 區域物質流核算56
5.2 能量流和價值分析60
5.2.1 能量流分析60
5.2.2 價值流理論62
5.3 投入產出核算63
5.3.1 成本核算63
5.3.2 評價模型65
5.4 生命周期評價法70
第6章 農業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系72
6.1 資源環境評價指標體系72
6.1.1 資源利用的評價指標72
6.1.2 廢棄物資源化與環境影響的指標73
6.2 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系構建74
6.2.1 我國的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系74
6.2.2 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問題與意義77
6.2.3 農業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系79
第7章 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國際經驗83
7.1 日本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經驗83
7.1.1 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剖析83
7.1.2 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經驗85
7.2 古巴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經驗87
7.2.1 古巴農業的物質循環利用87
7.2.2 糧食生產中的資源優化配置89
7.2.3 拉丁美洲推廣運用古巴農業模式91
7.3 各國農業發展特色及其對我國的啟示91
7.3.1 美國農業發展的主要做法91
7.3.2 以色列節水農業93
7.3.3 各具特色的循環農業模式94
7.3.4 發達國家經驗對中國的啟示96
第8章 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98
8.1 循環農業模式的物質代謝98
8.1.1 物質代謝模式98
8.1.2 資源共享模式101
8.2 不同空間尺度的農業循環經濟105
8.2.1 庭院農業循環經濟模式105
8.2.2 鄉村循環農業模式108
8.2.3 農業循環經濟產業園111
8.2.4 區域循環農業模式117
8.2.5 種養殖模式的比較120
8.3 農業循環經濟的典型案例120
8.3.1 安徽生態區與農業循環模式120
8.3.2 石首市鴨+蛙+稻產業模式123
8.3.3 農業循環經濟特點124
第9章 農業循環經濟的技術支撐126
9.1 技術支撐體系126
9.1.1 技術支撐體系概述126
9.1.2 農產品精深加工技術127
9.2 資源化技術128
9.2.1 減量化技術128
9.2.2 畜禽糞便資源化利用技術135
9.2.3 農膜回收利用技術及對策136
9.3 系統化技術142
9.3.1 農作物輪作技術142
9.3.2 農作物間套種技術143
9.3.3 稻田立體生態養殖技術144
第10章 土肥代謝是循環農業之基礎146
10.1 中國農業與土壤分布146
10.1.1 土壤類型及其分布147
10.1.2 主要農作物分布150
10.2 精耕細作與科學用肥151
10.2.1 中國的傳統耕作制度151
10.2.2 化肥使用弊端呼喚科學施肥153
10.2.3 嘉博文治理土壤污染的案例158
10.3 產權改革是提高土地生產力之必然162
10.3.1 現有體制不利于農業現代化162
10.3.2 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164
第11章 食品行業循環經濟167
11.1 食品行業內涵及分類167
11.1.1 食品行業與食品分類167
11.1.2 中糧集團的食品類型169
11.1.3 目標導向的棲霞蘋果革命170
11.2 食品工業循環經濟發展現狀與任務171
11.2.1 食品工業發展的SWOT分析171
11.2.2 食品工業主要任務與發展模式173
11.3 食品行業循環經濟的典型案例176
11.3.1 中糧集團的肉食循環經濟176
11.3.2 益海嘉里的循環經濟模式180
第12章 中藥資源循環利用與循環經濟186
12.1 我國中藥產業發展現狀186
12.1.1 中藥種植業發展現狀187
12.1.2 中藥加工業發展現狀187
12.2 中藥產業循環經濟發展戰略與模式188
12.2.1 中藥資源循環利用的必要性188
12.2.2 中藥資源循環經濟發展策略190
12.2.3 中藥資源循環經濟發展模式192
12.3 中藥資源循環利用產業化197
12.3.1 丹參及其非藥用部位資源化197
12.3.2 丹參制藥固體廢棄物資源化利用199
第13章 以沼氣為紐帶的農業循環經濟201
13.1 沼氣利用條件及其前景201
13.1.1 沼氣一般知識201
13.1.2 發展沼氣的意義204
13.1.3 沼氣利用前景206
13.2 沼氣發電206
13.2.1 沼氣發電現狀206
13.2.2 沼氣投資需求與前景209
13.3 以沼氣為紐帶的農業循環經濟模式210
13.3.1 “四位一體”循環農業案例210
13.3.2 “四位一體”庭院模式效益分析211
第14章 秸稈綜合利用及其產業化213
14.1 秸稈綜合利用概述213
14.1.1 概況213
14.1.2 秸稈綜合利用技術215
14.1.3 秸稈收儲運體系216
14.2 秸稈綜合利用的主要技術路徑218
14.2.1 秸稈肥料化利用218
14.2.2 秸稈飼料化利用220
14.2.3 秸稈能源化利用223
14.2.4 秸稈原料化利用227
14.2.5 秸稈基料化利用228
14.3 相關激勵政策與對策建議228
14.3.1 相關激勵政策及其實施228
14.3.2 健全秸稈收儲運體系229
第15章 農業清潔生產與綠色農產品231
15.1 清潔生產理論與生態設計231
15.1.1 清潔生產231
15.1.2 生態設計理論234
15.2 綠色供應鏈理論237
15.2.1 綠色供應鏈管理及其研究237
15.2.2 綠色供應鏈的組成與結構238
15.2.3 綠色供應鏈評價242
15.3 產品標準、標志與認證244
15.3.1 產品類型及其標志244
15.3.2 有機認證管理及其政策導向248
第16章 促進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經濟政策251
16.1 中國農業發展扶持政策及其演進251
16.1.1 加大農業農村財政扶持力度的必要性251
16.1.2 改革開放以來財政支持農業政策的演進252
16.2 財政支持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國際經驗255
16.3 循環農業發展的政策性金融258
16.3.1 地區循環農業經濟的必要性258
16.3.2 綠色信貸助推循環農業259
16.3.3 政策性金融支持下的地區循環農業發展前景259
16.4 促進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措施260
16.4.1 農業循環經濟的政策重點260
16.4.2 繼續加大改革支持力度267
16.4.3 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財政政策268
16.4.4 營造循環經濟發展的社會氛圍269
主要參考文獻271
索引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