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文摘20周年珍藏本o決策內幕(《作家文摘》20年來披露重大決策內幕的作品精選,比如抗美援朝、炮擊金門、兩彈一星、中美建交.這些歷史事件背后鮮為人知的真相。)
定 價:¥28
中 教 價:¥16.80 (6.00折)
庫 存 數: 1
叢 書 名:作家文摘20周年珍藏本
毛澤東的進藏決策:從西北到西南 師哲回憶:中國出兵朝鮮內幕 中南海決策:炮擊金門 共和國拒絕腐敗——“三反”“五反”決策內幕 原子彈往事——中國制造原子彈決策內幕 劉華清回憶:中國的核潛艇與“航母” 前外交部長唐家璇回憶:中俄黑瞎子島問題談判 兩總理支持“審計風暴”
《作家文摘》創刊于1995年元旦,是一份由中國作家協會主管的文史與時政并重的綜合性文化類報紙。本報以“博采、精選、求真、深度”為辦報原則,具有豐富的可讀性。《作家文摘》連續多年被評為中國郵政暢銷報刊。
軍事決策粟裕將軍向毛澤東進言毛澤東的進藏決策:從西北到西南師哲回憶:中國出兵朝鮮內幕兩份內容截然相反的電報——中國出兵朝鮮檔案解密打金門,還是打大陳?一波三折的作戰方案援越抗法決策秘錄中南海決策:炮擊金門中國政府援越抗美行動詳情國家建設“人民公社”的誕生兩農民進諫毛澤東——毛澤東解散農村食堂始末“三年困難時期”糧食進口實情三線建設決策內幕“文革”前中共中央的“一線、二線”制度三代領導人與“三峽工程”決策毛澤東與南水北調外交風云乒乓外交前的一次爭論在中美建交談判的關鍵時刻——鄧小平一錘定音關于澳門回歸問題:中葡談判的臺前幕后前外交部長唐家璇回憶:中俄黑瞎子島問題談判科技決策原子彈往事——中國制造原子彈決策內幕中國核工業發展的歷史鏡頭——絕密會議:中國核戰略決策過程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是怎樣上天的?聶榮臻與中國核潛艇的誕生“640工程”開啟中國反導事業劉華清回憶:中國的核潛艇與航母“星球大戰”與“863計劃”秘而不宣的“921”工程冤案平反為《海瑞罷官》平反的前前后后“文革”后期落實干部政策回顧新華社為天安門事件平反電訊稿發出經過歷史揭秘楊尚昆回憶遵義會議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激烈爭論共和國拒絕腐敗——“三反”“五反”決策內幕彭德懷自述:廬山會議前后“九一三”前夜的秘密召見毛澤東對調八大司令員內幕我在參與逮捕“四人幫”前后的經歷聽華國鋒談粉碎“四人幫”改革開放華國鋒與“真理標準”討論改變歷史的36天十字路口的抉擇:改變國運的兩次會議包產到戶的禁區是如何沖破的——曾經發生在中央高層的一場大爭論目擊偉大轉折的序幕最高決策:特區創辦始末1992年鄧小平南方之行與蘇東劇變對外開放決策前的醞釀討論萬里與農村改革1978:鄧小平改革元年兩總理支持“審計風暴”
毛澤東對調八大司令員內幕 李林毅軍夏若天 1973年12月,中國歷史上發生了一次不尋常的事件。中共十大召開4個月后,中共中央軍委發布命令:北京與沈陽、南京與廣州、濟南與武漢、福州與蘭州八大軍區司令員相互對調。這件事情不但在國內產生巨大影響,在國際上也引發了各種猜測。 “決不允許槍指揮黨” 毛澤東為什么一定要對十一大軍區中的八大軍區司令員進行對調呢?從我黨與軍隊的具體關系變化來看,我黨總體模式與思路是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但實際過程卻有些復雜。毛澤東曾說:“我們的原則是黨指揮槍,而決不容許槍指揮黨。但是有了槍確實又可以造黨,八路軍在華北就造了一個大黨。還可以造干部,造學校,造文化,造民眾運動。延安的一切就是槍桿子造出來的。槍桿子里出一切東西。” 基于歷史經驗,新中國成立以后,毛澤東始終對軍隊抓得很緊,特別關注直接領導者的動向。他一直兼著中央軍委主席,要求軍隊重大問題都要向他報告,甚至營、連的調動也要經過他批準。 “文革”前夕,毛澤東與汪東興談話時說:“我們軍隊里也不那么純,軍隊里也有派嘛!……不知你們信不信?你們不信我信。我們軍隊幾十年經常有人鬧亂子。”可見,毛澤東對軍隊領導權和內部狀況的關注,是促成1973年八大軍區司令員對調的歷史和心理因素。 當然,直接導致這次對調的,還是之前的“九一三事件”(1971年)。此后,毛澤東開始重新審視“文革”,決意重新啟用被打倒和受排斥的老干部,并親自著手掌握軍隊情況。在這種背景下,“八大軍區司令員對調”,開始在毛澤東頭腦中逐步醞釀。 1973年3月10日,鄧小平恢復了黨的組織生活和國務院副總理職務,同年8月在黨的十大上當選為中央委員。 在一次聽取工作匯報中,毛澤東講到各大軍區司令員久未調動的問題,問鄧小平怎么辦?鄧小平稍作沉思,隨后把面前的茶杯和毛澤東的茶杯對換了一下。毛澤東會心一笑,說道:“英雄所見略同。” “一個人在一個地方搞久了會油” 1973年12月,中央召開政治局會議。會議一開始,毛澤東就批評政治局和軍委。他說:“政治局要議政。軍委要議軍,不僅要議軍,還要議政。”又說:“政治局不議政,軍委不議軍,以后改了吧。你們不改,我就開會,到這里來。我毫無辦法,無非是開政治局會,跟你們吹一吹,當面講。” 會場里鴉雀無聲,氣氛有些緊張。毛澤東緩和了一下語氣:“我考慮了很久,大軍區司令員還是調一調好。”他面朝葉劍英:“你是贊成的,我贊成你的意見。我代表你說話。我先找了總理、王洪文兩位同志,他們也贊成。” 毛澤東建議在座的政治局委員們唱《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唱完歌,他接著談:“一個人在一個地方搞久了,不行呢。搞久了油了呢!”這是講各大軍區司令員。他說他已經考慮了好久,認為一個人在一個地方坐鎮,一待就是20年,會出現消極因素。 隨后,毛澤東宣布重要決定。他指著復出不久的鄧小平說:“我們現在請了一個參謀長。他呢,有些人怕他,但他辦事比較果斷。”毛澤東又對鄧小平說:“你呢,人家有點怕你,我送你兩句話,柔中有剛,綿里藏針,外面和氣一點,內部是鋼鐵公司。過去的缺點,慢慢改一改吧。” 從“東平湖”聊到《紅樓夢》 根據政治局會議的決定,中央12月20日召開了八大軍區司令員對調會議。會議是在毛澤東的書房召開的。據參會的田維新將軍后來回憶,當時毛澤東坐在書房的中央,左手坐著朱德總司令,右手坐著剛參加軍委工作的鄧小平。周恩來、江青等幾位政治局委員依次站立在毛澤東的右后側。王海容站在毛澤東的左后側,她是給毛澤東當“翻譯”的:把方言譯成普通話。 李德生回憶,毛澤東交代葉劍英副主席把各大軍區司令員、政治委員都找來。46位高級將領受到了接見。將要被調動的八大軍區司令員,坐在面對毛澤東的前排。 接見開始后,毛澤東拍拍朱老總的肩膀:“這是好司令啊,是我們的紅司令,不是黑司令。”毛澤東簡單地講了幾句之后,便與站立在一側的肖勁光、陳士榘、田維新和馬寧4位高級將領握手談話。 毛澤東與解放軍政治部副主任田維新少將握手時問:“田維新同志,你是哪兒人?”“山東東阿人。”田維新答。“曹植埋在什么地方啊?”毛澤東又問。“魚山。”田維新回答。 毛澤東又問:“左邊有個湖,是什么湖?”田維新想了一下說:“嗯,要說湖,那離魚山還遠,是東平湖。”“噢,那就對了!”毛澤東突然話鋒一轉,說:“總政治部就交你負責了!” 田維新毫無準備,但很快作出了反應:“德生同志(此前任總政治部主任的李德生)走了,總政就我一個副主任了。讓我繼續留在總政工作是需要的,請主席委派主任。” “不,就是你負責了!”毛澤東以十分明確的語氣說。田維新說:“我資歷、經驗都不夠,還請主席派個主任吧!”毛澤東不再作答,開始與空軍司令員馬寧握手談話。 之后,毛澤東再次開始向全體人員講話。講著講著,他向坐在前排的許世友問道:“我要你讀《紅樓夢》,你讀了沒有?”“讀了。”許世友回答得很干脆。“讀了幾遍?”“一遍。”“一遍不夠,要讀三遍。”毛澤東隨口背了《紅樓夢》第一回中的一大段。 背過《紅樓夢》,毛澤東還要許世友學劉邦手下的名將周勃。 12月22日,毛澤東正式宣布對調命令,各大軍區司令員、軍兵種主要領導再次集中。毛澤東想給王洪文一次機會,讓他在將帥面前樹立點威信,委托王洪文點名。王洪文不知深淺,就大大咧咧地點起名來。 “許世友!”沒有人答應。只見許世友臉色鐵青,眼望天花板,不理會他。王洪文在上海時,和許世友比較熟,也在一起喝過酒,沒有想到許世友一點面子也不給他。于是他又壯著膽,點了一次:“許世友!”忽聽咚的一聲,許世友把茶杯往茶幾上一磕,發出巨響。 這時,王洪文才醒悟過來,他轉過頭來求助似的望著偉大領袖。毛澤東鐵青著臉,有些惱火,但卻一言不發。 機敏的周恩來立刻拿過名冊,看也不看,先從其他司令員點起。點完名,周恩來宣布了八大軍區司令員對調的具體細節: 北京軍區司令員李德生與沈陽軍區司令員陳錫聯對調;濟南軍區司令員楊得志與武漢軍區司令員曾思玉對調;南京軍區司令員許世友與廣州軍區司令員丁盛對調;福州軍區司令員韓先楚與蘭州軍區司令員皮定均對調。 建軍史上的重大高層變動 當時全國有十一大軍區,除了上述八大軍區外,還有新疆軍區、成都軍區、昆明軍區的三位司令員沒有被調動。 會議結束后,按照毛澤東的要求,命令下達10天內,各軍區司令員都到達了新的工作崗位,每人按規定僅帶了10人以內的工作人員。對調工作干凈利落地完成了。 這次重大軍界人事調動,引起了國內外的廣泛關注。美國著名的中國問題研究學者羅茲曼指出:“這是有意識地顯示文官控制著國家政權。這樣,許多司令員便離開了他們工作了20多年并建立了關系網的地區。這一命令是中國地方軍事主義走向衰落的主要跡象。這次調動的規模之大表明,涉及到的每一個人都意識到,傳統的勢力已經被打破。” 鄧小平事后談起這次對調的必要性時指出:“這是因為毛澤東很懂得領導軍隊的藝術,就是不允許任何軍隊領導干部有個團團,有個勢力范圍。” 這次對調是我軍建軍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 相關鏈接: 大軍區的誕生 軍區,即戰時的戰區。我國的軍區實際上是一種包括不同層次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隊指揮體系,軍區之下有省軍區(北京稱衛戍區,天津、上海、重慶三地稱警備區)、軍分區(有的設師級要塞區或警備區)。為了便于區分,習慣上把省軍區之上的軍區稱為“大軍區”。 大軍區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組織體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根據國家的行政區域、地理位置和戰略戰役方向、作戰任務等設置的軍隊一級組織,是戰略區域內的最高軍事領導指揮機關。 我國大軍區體制的起源可追溯到革命戰爭時期。1932年起,紅軍正式建立軍區。抗戰時期,八路軍和新四軍的管轄范圍分別成立軍區。解放戰爭時期,人民解放軍最后形成了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野戰軍和華北野戰軍五大主力部隊,后來建立起中原軍區、華東軍區(1947年1月成立)、東北軍區(1948年1月成立)、華北地區(1948年5月成立)、西北軍區(1949年2月成立)和中南軍區(1949年12月26日成立)六大軍區。這六大軍區已經非常接近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大軍區設置。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軍借鑒蘇聯軍隊體制,根據當時中共中央分局的設置和國家行政區劃,與中央局相應的設6個一級軍區(即大軍區);與中央分局相應設18個二級軍區(1953年增加到19個,1954年改為5個);在省級行政區設三級軍區(即省軍區);在地(專)區設軍分區。當時的大軍區保留了原六大軍區中除中原軍區之外的5個,并于1950年2月22日新成立了西南軍區。 這六大軍區與當時的六大中央局和六大軍政委員會在機構與領導人員方面基本上是重合的,具有黨政軍合一的特征,是一種從戰時到平時的過渡體制。隨著國家基本轉入和平建設時期,軍隊和地方政府機構分別設置。 1955年2月初,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將原來的西北、西南、華東、中南、東北、華北6個大軍區,擴編為沈陽、北京、濟南、南京、廣州、昆明、武漢、成都、蘭州、新疆、西藏、內蒙古12個大軍區。1955年7月,正式決定將原來的四級軍區體制調整為軍區、省軍區、軍分區三級軍區體制,并延續至今。 出于對臺斗爭的需要,1956年4月22日,南京軍區下轄的福建、江西兩個省軍區被劃出,組成福州軍區,直屬國防部領導。十三大軍區是新中國成立后我軍大軍區最多的時期。 “文革”開始后,中央軍委又對大軍區進行了兩次微調。1967年5月,內蒙古軍區由大軍區改為省軍區,劃歸北京軍區建制;1969年1月,西藏軍區由大軍區改為省軍區,劃歸成都軍區建制。 就這樣,在此后較長一段時間內,我軍保有沈陽、北京、濟南、南京、廣州、武漢、昆明、蘭州、成都、福州、烏魯木齊11個大軍區。 (《作家文摘》2009年總第1258期,摘自《環球人物》2009年8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