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中國的經濟特區(<當代中國>叢書)》分為上下兩編。上編是綜述編。中國舉辦經濟特區是推進現代化建設的戰略措施之一,也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一項重要實驗。在社會主義制度下舉辦經濟特區,沒有任何現成的公式可以搬用。特區建設與全國的改革開放一樣,經歷著從“必然王國”逐步走向“自由王國”的艱苦探索。本編是對這個進程的綜合闡述,分為九章。第一章概括地介紹了中共中央、國務院作出舉辦經濟特區的決策和不斷總結經驗指導特區發展成長,各特區認真探索,努力開拓,步步邁上新水平的實踐進程。第二章至第八章,就經濟特區幾個重要方面的工作,包括建設基礎設施,創造投資環境,積極吸收利用外資,拓展對外貿易,發展外向型經濟;適應參與國際交換和競爭的需要,逐步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健全完善涉外經濟法制;堅持以工業為主、工貿結合,帶動其他行業,促進社會生產力和整個經濟的發展;從處于對外開放前沿的實際出發,切實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等,分別作了專門介紹。每個專章就一個方面敘述它的起始面貌、發展進程和取得的成就,也介紹了若干曾經發生過的問題,并對實踐作了些反思和考察。特區是全國的特區,特區的一切工作成果,都要落到為全國服務上。在本編的第九章中,對全國支援特區、特區服務全國的基本情況作了綜述和闡列;同時,還初步展望了90年代特區發展的前景。
下編是分述編。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海南五個經濟特區,在其發展中具有共性。但是,由于各自的地理位置、原有基礎、自身的優勢和弱點以及起步建設的時間有所不同,因而開拓的路數、工作的進度、取得的成就和創造的經驗,以及尚待加強的薄弱環節,都有其特性。在本編中五個特區各列分章,以反映各特區姿彩紛呈的不同風貌。這對于從比較中研究今后如何進一步發展,也不無裨益。
《當代中國的經濟特區(<當代中國>叢書)》還編列了中國沿海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情況、有關經濟特區的法規和政策性文件目錄,以及其他有關資料,作為全書的附錄。附錄四編錄的是過去未對外公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有關經濟特區的文件。
中華人民共和國,作為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屹立于世,已經整整35個春秋。
當此之際,我們決定把30多年來的歷史經驗,分門別類,加以總結,編纂成書,陸續付梓,以獻給這一偉大事業的創業者和建設者,獻給行將參加到這一事業中來的一代又一代新的建設者,獻給全國各族同胞和世界上一切關心我們事業的朋友們。
在中華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上,我們當代的歷史——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史,是最輝煌的篇章。這個時期,中國大地上社會的發展,歷史的進步,各項事業的興旺,人民的團結,都是空前的。我們并不滿足于既有的初步成就,并不想以此矜夸于人,但是我國人民通過30多年的實踐,確實重新建立了充分的民族自信。實踐本身向全世界宣告,有著古老文明的中華民族,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恢復了和勃發著青春的活力,她完全有能力在比較短的時間內,扎扎實實,以比較高的速度,迎頭趕上,躋身于世界先進民族之林。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史,是一部艱苦卓絕的社會主義創業史。其所以艱苦卓絕,一則是由于我們的基礎太差,起點太低;二則是由于我們沒有經驗。如何把一個貧困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改造和建設成為一個富強先進的社會主義新中國,不僅在我國的歷史發展中是前無古人的創新之舉,而且在世界范圍內也無成例可援。我們固然可以參考和借鑒別人的經驗,但從根本上來說,卻只有靠我們自己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獨立地認識和分析中國的特殊國情,以無畏的革命創造精神和嚴格的科學態度,找出一條中國化的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只有這樣,振興中華的大業才會事半功倍,卓有成效。在革命戰爭年代,我們把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真理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形成了適合中國情況的科學的指導思想,即毛澤東思想。是否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真理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是決定新民主主義革命成敗的關鍵。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歷史實踐表明,這同樣是決定我國社會主義事業成敗的關鍵。30多年來,中國人民為此貢獻了智慧,付出了勞動,備嘗了失誤的苦痛和成功的歡欣。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們總結過去正反兩方面的豐富經驗,堅持和發展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逐步制定和完善各方面的方針政策,在探索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道路上,有許多新的創造,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在1982年黨的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鄧小平同志提出:“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是一個實踐的過程,又是我們的認識不斷提高和深化的過程,這是我們的出發點,又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我們完全可以自豪地說,沿著這條道路前進,通過全體共產黨人和各族人民腳踏實地的艱苦奮斗,把我們的祖國建設成為一個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強國,是指日可待的。
社會主義中國的歷史還在發展。我們有責任把我國走過的道路和取得的經驗,介紹給全國各族人民,介紹給世界人民。我國人民必能從中吸取到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可貴教益,國外一切關心中國的人也能夠由此增進對社會主義新中國的了解。這就是我們編撰出版這套《當代中國》叢書的主要目的。
《當代中國》叢書,將遵循實事求是的科學的態度,不虛美,不掩過,用可靠的事實資料,如實地寫出新中國30多年的建設史,為世人為后代留下一部科學的信史。我們深信,只要把30多年建設的成功和挫折的經驗,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一一加以科學的總結,那就會使之成為傳諸后世的國寶。
當然,任何珍貴的歷史經驗,都不應變成妨礙人們繼續前進的沉重負擔。我們不僅不能重復過去的錯誤,也不能為成功的經驗所束縛,而故步自封。歷史經驗的可貴,在于提供給人們繼續前進的力量,在于給人們研究和解決新問題以智慧。現在,為了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全面進行經濟改革和技術革命的歷史任務,已經提上了議事日程。這些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面臨的重大的新課題,顯然是不可能從既往的歷史經驗中找到現成答案的。我們的任務在于,正確運用歷史經驗,從中得出規律性的認識,以便用科學性和革命性緊密結合的革新精神,去迎接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高潮。
總序
江澤民總書記在慶祝深圳經濟特區建立十周年招待會上的講話(一九九〇年十一月二十六日)
江澤民總書記在廈門經濟特區建立十周年慶祝會上的講話(一九九一年十二月十八日)
前言
上編 開拓的歷程
第一章 在改革開放中建立和發展
第一節 醞釀和籌辦
一、決策的過程
二、制訂公布有關經濟特區的管理條例,劃定特區區域
三、舉辦特區方針政策初步系統化
第二節 開創新業建基礎
一、集中力量建設基礎設施
二、外引內聯,興辦工業生產項目
三、興辦商業、旅游等服務行業,活躍市場
四、適應開發建設的需要,初步改革經濟體制
第三節 致力發展外向型經濟
一、外向型經濟發展目標的進一步明確
二、外向型經濟的發展及其基本框架的樹立
第四節 建立海南經濟特區
第五節 提高水平,迎接90年代新發展
第二章 基礎設施建設開創新路
第一節 基礎設施建設的進程和成就
一、特區建設要求基礎設施先行
二、基礎設施建設的進程
三、基礎設施建設的成就
第二節 多方籌資,負債開發
一、使用國家銀行貸款
二、實行土地有償使用制度
三、吸收利用外資
第三節 加強規劃管理,講求綜合效益
一、認真制定建設規劃
二、分期分片開發
三、加強施工管理
四、實行商品化經營
第四節 引進競爭機制,實行招標承包
第五節 幾點思考
第三章 吸收外商投資不斷發展
第一節 吸收外商投資的優惠政策
第二節 吸收外商投資的發展進程
一、起步階段
二、初創局面階段
三、持續增長和逐步提高階段
……
下編 各具特色的五個經濟特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