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1893-1988)是現代中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他一生發表了大量有影響的作品;他堅持獨立思考,特立獨行,表里如一。人們在服膺他的思想的同時,尤為欽佩他的人格。
梁先生的著作多關涉人生和社會問題,讀者從中不僅可以了解他的人生經歷、人生觀、價值觀和政治主張,同時可以品味出他的崇高品格是如何造就的。然而一般大眾往往無力遍讀其著作,因此影響了對梁漱溟先生的全面準確的了解。為了幫助一般讀者較為全面而便捷地了解梁漱溟先生的思想、經歷、品格,我們編選了這套“梁漱溟作品系列”。
《我是怎樣一個人:梁漱溟自述(第2版)(梁漱溟作品系列)》從梁先生的著作中,選取他自述和解剖自己成長過程、人生經歷和思想的作品,主要是通過梁先生的人生實踐,使讀者具體感受其做人的品格、一生的追求和境界,體味他人生成就的底蘊所在。
這樣的作品,在一定意義上說,有自傳的意味,雖然不那么系統,但以梁先生本人的敘述,忠實可信地反映了他的人生脈絡和思想。所選文章原則上保留原題,除明顯錯別字、用字規范依現行規定改正和統一外,作者的表述風格、文字均不作修改。
梁漱溟(1893-1988),原名煥鼎,字壽銘,又字漱冥,后以漱溟行世。祖籍廣西桂林,生于北京,順天中學堂畢業,其后自學成才。中國現代思想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現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
1917-1924年執教于北京大學哲學系,1930-1937年從事鄉村建設活動。20世紀40年代抗日戰爭期間,為國事奔走,謀求國內團結。1949年秋,《中國文化要義》一書出版,在自序中表示將:“盡力于思想而以行動證諸旁人。”自1950年迄于逝世,任全國政協委員、常委,工作以著述為主;繼其成名之作《東西文化及其哲學》,寫出《東方學術概觀》《人心與人生》,實現了在東西文化之間架一座橋的心愿。
我的成長
我生在這樣一個家庭
我的父親
一個瘠弱而又呆笨的孩子
經過兩度家塾四個小學
從課外讀物說到我的一位父執
自學的根本
五年半底中學
中學時期之自學
自學資料及當年師友
初入社會
激進于社會主義
出世思想
學佛又學醫
父親對我信任且放任
當年傾慕的幾個人物
思想進步的原理
東西文化問題
回到世間來
在北京大學
我到北大任教的經過
當時有關佛學的其他講座
哲學系的盛況
蔡校長在北大的一段歷史意義不尋常
雄辯會
行知會
致力鄉村運動
我為何有“鄉村建設”的主張
我致力鄉村運動的回憶和反省
抗戰以來自述
1941年二三月間的一段經過
“七七”以前的講演
“八一三”以前的文章
國防參議會
訪問延安
國民參政會
改善兵役運動
解決黨派問題的我見
巡歷華北華東各戰地
統一建國同志會
上年4月間的一個提案
總結全文
……
調查李聞案
為民主建國奔走
新中國成立之后的經歷
我的思想歷程
自我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