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創新與產業協同視角下滇桂黔石漠化區鄉村振興研究
定 價:¥78
中 教 價:¥46.80 (6.00折)
庫 存 數: 2
滇桂黔石漠化區作為我國集中連片經濟欠發達地區,農民收入增長緩慢有其環境硬約束,但根本的原因在于該區域工業化進程滯后,工業反哺農業不足,城市輻射農村的力量薄弱。受到區位因素和自然環境稟賦因素的制約,滇桂黔石漠化區支撐鄉村經濟發展和農民收入增長的鄉村產業相對缺乏,而產業薄弱又導致市場規模狹小從而無法吸引投資,進而導致經濟發展鎖定在“布羅代爾鐘罩”之內。著名經濟史學家、“后發優勢理論”的提出者格申克龍認為,落后地區可以通過制度和組織的創新實現跨越式發展。受其啟發,筆者認為,滇桂黔石漠化區只有通過制度創新,不斷為鄉村產業發展提供制度供給,才能打破“布羅代爾鐘罩”,從而開啟制度創新、產業發展、市場擴展和農民增收的“斯密動力”型增長。當前我國正在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滇桂黔石漠化區只有把握住這一國家戰略的窗口期,通過創新農村土地流轉制度,撬動鄉村產業發展,才能實現農民持續增收和鄉村全面振興。
張海豐,男,經濟學博士,教授,碩士生導師。廣西師范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政治經濟學學科帶頭人。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訪問學者,廣西高校千名中青年骨干教師培養計劃人選,廣西知識產權(專利)十百千中青年專家。 主要從事演化與創新經濟學、制度經濟學等領域的研究。“中華外國經濟學說研究會”理事,中國演化經濟學年會秘書處成員。在《當代經濟研究》《財經問題研究》《經濟體制改革》《制度經濟學研究》《經濟問題探索》《社會科學戰線》《學習與探索》《社會科學》等權威期刊和CSSCI期刊發表論文40余篇,其中多篇論文被《新華文摘》(3篇)《中國社會科學文摘》(1篇)和《人大復印報刊資料》全文轉載。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項,省部級項目4項,廳級項目多項。研究成果獲廣西社會科學優秀研究成果一等獎1項、三等獎3項;獲廣西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獲校級優秀教師等榮譽稱號。
第一章 導 論 一、研究目的及意義 002 (一)研究目的 002 (二)研究意義 003 二、研究思路與方法 005 (一)研究思路 005 (二)研究方法 006 三、文獻綜述 007 (一)農地流轉的合約選擇研究 007 (二)農地流轉促進農民增收的相關研究 010 (三)關于鄉村振興的產業選擇研究 014 (四)研究評述 017 第二章 制度與演化經濟學基礎理論概述 一、路徑依賴理論的源起 019 二、制度變遷中的路徑依賴 022 三、超越鎖定與路徑創造 025 四、制度演化理論:North制度變遷模型的一個擴展 028 (一)從單向因果到累積因果的制度變遷理論 028 (二)基于認知科學的制度變遷理論 031 (三)North制度理論的演化特征 033 (四)North制度變遷模型的擴展 036 五、演化發展經濟學理論 040 第三章 農地流轉制度創新與鄉村振興:促進農民增收的一個理論框架 一、合約選擇的權力不對等博弈模型 043 (一)農地流轉的合約期限選擇特征 044 (二)權力不對等與合約期限選擇 046 (三)模型構建及收益分析 048 二、地方政府的制度供給 051 三、農地流轉、農民增收與鄉村振興的協同演化機制 053 第四章 以農地流轉制度創新為促進滇桂黔石漠化區鄉村振興的制度杠桿 一、滇桂黔石漠化區加快制度創新的必要性 056 (一)制度供給情況 057 (二)制度互補性、制度創新與制度能力 059 二、滇桂黔石漠化區推動制度創新應遵循的原則 063 (一)制度變遷應遵循適應性效率原則 063 (二)農地制度創新應遵循漸進式原則 066 (三)農地制度創新應遵循制度內生演化規律 068 三、地方政府在推動制度創新中的作用 072 (一)抓住國家層面制度供給的機遇期 072 (二)把握農地制度創新的重點領域 073 四、農地制度創新與鄉村振興的作用機理分析 075 (一)土地制度與農民動員機制 076 (二)產權強化與鄉村振興戰略實施 077 (三)因地制宜推進農地流轉制度創新 078 五、滇桂黔石漠化區農地流轉制度創新的可行路徑 080 (一)加快推行標準化合同 080 (二)加強農地流轉的制度和組織支撐 083 (三)積極發揮村干部的利益協調作用 085 第五章 滇桂黔石漠化區鄉村振興的稟賦基礎 一、滇桂黔石漠化區自然資源稟賦基礎 087 (一)滇桂黔石漠化區土地與環境資源稟賦 087 (二)滇桂黔石漠化區旅游資源稟賦 091 (三)滇桂黔石漠化區水資源稟賦 092 (四)滇桂黔石漠化區礦產資源稟賦 093 (五)滇桂黔石漠化區生物與森林資源稟賦 096 二、滇桂黔石漠化區物質資源稟賦基礎 098 (一)滇桂黔石漠化區經濟發展狀況 098 (二)滇桂黔石漠化區基礎設施建設 102 (三)滇桂黔石漠化區旅游資源稟賦 105 三、滇桂黔石漠化區人力資本稟賦基礎 107 四、滇桂黔石漠化區產業稟賦基礎范例 111 (一)以三七為代表的特色農業 112 (二)以鋁礦為代表的礦產工業 113 (三)旅游產業 114 (四)少數民族文化產業 115 (五)現代服務業 117 第六章 滇桂黔石漠化區鄉村振興的長效機制:產業協同的視角 一、工農業協同發展與鄉村產業的選擇邏輯 119 (一)通過發展“短周期技術”推進工業化深化 119 (二)鄉村產業選擇的內在邏輯 123 二、鄉村產業發展的總體思路 125 (一)以技術創新引領農業現代化 127 (二)激活協同效應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128 (三)城鄉融合發展與鄉村創新系統構建 129 三、低端農業和農業低端價值鏈環節無法支撐鄉村振興 130 (一)高端生產要素匱乏與農業價值鏈低端鎖定 131 (二)農業企業集聚度低與農業價值鏈低端鎖定 132 (三)自主創新能力缺失與農業價值鏈低端鎖定 134 四、從農業價值鏈高端入手選擇鄉村產業的邏輯分析 137 (一)鄉村自主創新的技術驅動階段 138 (二)鄉村自主創新的產品驅動階段 139 (三)鄉村自主創新的系統驅動階段 141 五、本章小結 144 第七章 滇桂黔石漠化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點突破口 一、破除高端生產要素下鄉的體制機制障礙,優化產業發展軟環境 147 (一)改變思想觀念,加大正面宣傳 147 (二)規范基層政府行為,實現監管高效化 148 (三)發揮基層組織的橋梁作用,實現城鄉要素的有機融合 149 二、加快鄉村基礎設施提檔升級,夯實鄉村產業發展硬環境 150 (一)注重規劃銜接,協同推進城市和鄉村基礎設施建設 150 (二)切實推動農村硬件基礎設施提檔升級 152 (三)協同推進農村傳統基礎設施和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154 三、建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的協同發展機制 156 (一)以小城鎮建設為突破口,促進鄉村振興與城鎮化有機銜接 156 (二)堅持新發展理念,推進包容性城鎮化 157 (三)制定和完善土地增值的利益共享機制 159 四、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改造傳統農業 161 (一)加強新一代信息技術培訓,樹立互聯網意識 162 (二)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在農業全產業鏈中的融合應用 164 (三)切實提高“三農”綜合信息服務水平 166 五、以“五個聚焦”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 170 (一)聚焦多元發展,推動新型市場主體培育 171 (二)聚焦提質增效,推動農業企業做大做強 172 (三)聚焦綠色高效生態農業,推動可持續發展 174 (四)聚焦三產融合,推動產業鏈延伸 175 (五)聚焦發展后勁,推動農業科技創新 176 參考文獻178 后 記206
根據劉易斯的“二元經濟”模型,經濟發展是一個現代工業部門相對于農業部門不斷擴張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伴隨著勞動力從農業部門向工業部門的轉移。根據理論推導,這種勞動力的單向流動將一直持續到城鄉一體化勞動力市場出現為止。根據這一理論,我們很容易得出另外一個推論:隨著工業化的推進,城鄉之間的發展差距最終會收斂,二元經濟格局也將隨之消失。但在現實世界中,這種收斂趨勢不僅沒有出現,城鄉之間的發展不平衡問題反而日益嚴重。從比較經濟史的角度來看,后發國家在快速推進工業化過程中,都在一定發展階段不同程度地出現了城鄉發展差距擴大、鄉村凋敝等非均衡發展問題,這種現象在一些發展中國家持續存在,甚至出現了加劇的趨勢。但值得注意的是,東亞的日本和韓國從工業化中期開始,就通過調整經濟發展戰略和制度創新,最終實現了城鄉之間的協調和均衡發展。日本于20世紀60年代頒布了諸如《農村地區引進工業促進法》等一系列法律,韓國則在20世紀70年代開展了“新村運動”,日本和韓國的制度供給為鄉村產業發展注入了活力,實現了農民收入的持續提升。 滇桂黔石漠化區作為我國集中連片經濟欠發達地區,農民收入增長緩慢有其環境硬約束,但根本的原因在于該區域工業化進程滯后,工業反哺農業不足,城市輻射農村的力量薄弱。受到區位因素和自然環境稟賦因素的制約,滇桂黔石漠化區支撐鄉村經濟發展和農民收入增長的鄉村產業相對缺乏,而產業薄弱又導致市場規模狹小從而無法吸引投資,進而導致經濟發展鎖定在“布羅代爾鐘罩”之內。著名經濟史學家、“后發優勢理論”的提出者格申克龍認為,落后地區可以通過制度和組織的創新實現跨越式發展。受其啟發,筆者認為,滇桂黔石漠化區只有通過制度創新,不斷為鄉村產業發展提供制度供給,才能打破“布羅代爾鐘罩”,從而開啟制度創新、產業發展、市場擴展和農民增收的“斯密動力”型增長。當前我國正在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滇桂黔石漠化區只有把握住這一國家戰略的窗口期,通過創新農村土地流轉制度,撬動鄉村產業發展,才能實現農民持續增收和鄉村全面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