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于藝:風物雕塑作品集 風物雕塑 當代藝術 精裝彩色
定 價:¥168
中 教 價:¥100.80 (6.00折)
庫 存 數: 4
本書作者是清華大學博士生,自本科至博士一直致力于雕塑的創作、探研,并在中國當代雕塑領域的現實業態和自身研究路徑的基礎上,選定風物雕塑這一方向。本書是一部美術作品集,主要收錄了作者柴鑫萌創作的雕塑作品的圖文介紹,還有一些專家學者的評論和推薦。作品部分分為田野之詩材料之變觀念之維在地之思四個板塊,作者通過對物質、物性、物體的深究,將本土風物形態轉化為當代雕塑的語言表達。書中既有圖景式的自然山水,也有通過棉、麻等綜合材料創作的樹枝、土豆、白菜等具有鄉土氣息的作品。
本書為精裝四色印刷,設計精美。作者是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博士,通過獨特視角對物質、物性、物體進行深入研究,將本土風物形態轉化成當代雕塑的語言表達,作品極具個性與特性,形成系列化的藝術風貌。
《風物化新》劉巨德 ,博士通常是對具有創造性貢獻研究成果的學者的一種稱謂,在清華大學里,無論哪個學科,對博士的要求即要有一定的創造性。藝術學科的創造性一直是個謎,可以說是懸在我們頭上天天問的一個問題。怎么才能有創造性?李政道先生曾對我說 :文物化新叫創造。說的是化新而非創新。通常情況下,提到創字的時候,容易引導人去想各種點子,好像要創造一個新事物;化字非常好,它有源頭、有根脈,是從舊的星辰燃燒出新火。我曾經說星辰是一團舊火,講的是要做到古今匯通、中西融通,尤其清華大學提倡要擁有世界的眼光,所以我們必須用一種世界的眼光,做到中西、古今、文理的全面匯通、打通。只有做到通的時候,才能夠有新的發現,才能夠有所繼承、有所拓新。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老一輩藝術家留給我們三方面的傳統及啟示:一是對傳統藝術的傳承;二是對當代藝術的創造;三是對未知、未來的探索。學院的傳統非常強大,和其他學院最大的不同就是我們一直走在形而上的層面。雖然我們以設計學科見長,但在老一輩藝術家的頭腦里,他們做的是形而下的,但腦子里想的一直是形而上的。藝術是形而上范疇的,是形而上的行為。所以我們要在形而上的層面打通,不在這個層面就很難走進藝術的秘密通道。如果停留在技這一有形的語言層面,就無法創新,所以創新的根本是繼承傳統,融合打通,只有在形而上的層面打通后,才能夠化新,這是博士生非常重要的課題。我看了柴鑫萌的作品,也聽了她的闡述,對其藝術思想和研究范圍有所了解。她在許正龍老師的指導下做風物雕塑的研究,她認為,在雕塑藝術中,除了人物雕塑、動物雕塑,還有風物雕塑。她不僅從理論上去辨識,更重要的是能夠從行為上聞道齊行,不斷地去體驗,去考問,我認為她的研究課題和創作實踐是具有創新性的。如何彰顯我們的藝術特色,在當代藝術中顯現學院的傳統、實力、創造性,是一代代博士生要去做的。我們是一所與眾不同、特立獨行的學院,應該保持、發揚學院傳統,柴鑫萌在此方面邁出了一步,相信日后她會不斷地超越自己。
柴鑫萌,河北易縣人。中國城市雕塑家協會會員,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蘇州市雕塑協會會員。2016年本科畢業于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雕塑系,2021年碩士畢業于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雕塑系,現攻讀清華大學美術學博士。曾獲博士研究生國家獎學金、清華大學一二 九輔導員獎等。作品曾獲第六屆深圳琵鷺杯公共藝術精英賽公園公共藝術品一等獎、第40屆國際瀧富士美術獎優秀獎等。2021年出版《感知而不定名》(中國民族文化出版社)。
序 言
風物化新/劉巨德 002
導 讀
風與物游陳博賢 柴鑫萌雙個展/馬賽 004 聲息彌漫,風與物游/張敢 006
作 品
田野之詩材料之變觀念之維在地之思
評 論
心物共語/宋扶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