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院是中國傳統建筑中最為普遍,同時也是最為重要的建筑形式。本書嘗試從原型理論的視角出發,以一種新的理論框架對合院建筑進行研究,關注合院作為一種建筑原型所具有的功能、形態、心理和文化意義,并通過對建筑原型進行跨文化比較的方式來理解合院建筑的地區性問題。
合院是中國傳統建筑中最為普遍,同時也是最為重要的建筑形式。《地區建筑學系列研究叢書:合院原型的地區性》嘗試從原型理論的視角出發,以一種新的理論框架對合院建筑進行研究,關注合院作為一種建筑原型所具有的功能、形態、心理和文化意義,并通過對建筑原型進行跨文化比較的方式來理解合院建筑的地區性問題。
合院是中國傳統建筑中最為普遍,同時也是最為重要的建筑形式。與已有的關于合院建筑的研究不同,本書嘗試從原型理論的視角出發,以一種新的理論框架對合院建筑進行研究,關注合院作為一種建筑原型所具有的功能、形態、心理和文化意義,并通過對建筑原型進行跨文化比較的方式來理解合院建筑的地區性問題。
本研究由三個部分組成。
第一部分包括本書的第一章.第三章,是本書的理論研究部分。這一部分介紹了原型研究的基本理論,界定了建筑原型的概念,并從建筑要素、建筑要素的組織方式和圖式三個層面上闡述了建筑原型的意義,進而提出了合院作為一種復合建筑原型的分析思路,對合院的概念、形式及其作為原型的意義作了詳細的解析,并以對原型的地區性、建筑原型的地區性的解析為基礎,分析了合院原型地區性產生的原因及主要表現。
第二部分包括本書的第四章和第五章,是本書的案例研究部分。在這一部分中,我們首先通過對合院原型的地區性及跨文化比較研究的相關問題的分析,建立了一個對合院原型進行跨文化比較研究的基本框架,并在此基礎上分別選取典型案例對不同建筑傳統中的合院原型的跨文化比較和同一建筑傳統中合院原型地區性的表現進行了實證性研究。
第三部分為本書的第六章,是本書的應用研究部分。在這一部分中,我們基于原型理論的視角對中國合院建筑的源流和背景做了一個較為具體的回溯,以此來驗證原型理論在建筑歷史與理論研究中的應用。同時在這一部分中還對當代中國建筑創作中強調合院原型意義的案例分類進行了概要性的總結和分析,以說明合院原型在當代建筑實踐中所具有的潛力。
我們認為,作為建筑歷史中最為古老的建筑形式之一,合院形態在各個文明和地區的歷史上普遍地存在。同時合院的形態與意義又和地區的自然地理、資源經濟、社會文化條件之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從而具有明確的地區特性。這種普遍性與地區性并存的狀況,決定了關于合院原型的研究在當代建筑理論和實踐研究中所具有的重要意義。這也正是本研究的目的和意義之所在。
關鍵詞:建筑;合院;原型;跨文化比較研究;地區性
王新征,男,1978年生于河北承德。2001年、2004年畢業于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分獲建筑學學士和碩士學位。2009年師從單軍教授攻讀博士學位,2013年獲清華大學工學博士學位。博士論文題目為“建筑地區性理念下的合院原型的跨文化比較研究”。
現任教于北方工業大學建筑工程學院,主要學術研究方向為中國鄉土與地區建筑研究、城市文化與城市空間,在“華中建筑》、《住區》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多篇,出版學術專著《技術與今天的城市》。主持或參與住房和城鄉建沒部研究項目“傳統民居譜系調查研究”、“傳統民居建造技術調查研究”、“北方工業大學重點研究計劃”傳統聚落低碳營造理論研究與工程實踐項目“、麗江市”寧蒗地震震后民居恢復重建施工技術指導“等地區建筑研究課題多項。先后主持或參與地區建筑與城市設計工程十余項。開設“建筑設計”、“專題建筑設計”、“建筑評論”等課程。
緒論:研究的緣起與背景
一、研究的緣起:合院建筑研究中的慣常話語
二、研究的基本背景
第一章 原型與建筑原型
一、原型與原型理論
1.早期的原型觀念——柏拉圖的理念與原型
2.弗雷澤的神話與儀式研究
3.榮格的集體無意識理論
4.弗萊的原型批評理論
5.本書中原型概念的界定
二、建筑學意義上的原型
1.建筑原型的形成和作用機制
2.原型:建筑要素
3.原型:建筑要素的組織方式
4.原型:圖式
緒論:研究的緣起與背景
一、研究的緣起:合院建筑研究中的慣常話語
二、研究的基本背景
第一章 原型與建筑原型
一、原型與原型理論
1.早期的原型觀念——柏拉圖的理念與原型
2.弗雷澤的神話與儀式研究
3.榮格的集體無意識理論
4.弗萊的原型批評理論
5.本書中原型概念的界定
二、建筑學意義上的原型
1.建筑原型的形成和作用機制
2.原型:建筑要素
3.原型:建筑要素的組織方式
4.原型:圖式
5.復合原型
第二章 合院作為原型
一、概念的界定:何為合院
1.直觀的表現
2.一些慣常話語的辨析
3.可否建立一個準確的界定
二、合院的原型意義
1.作為原型的合院
2.合院的原型意義:要素
3.合院的原型意義:要素的組織方式
4.合院的原型意義:圖式
三、合院意義的解析
1.幾何學/拓撲學意義
2.功能意義
3.心理意義
4.文化意義
四、合院原型與類合院原型的典型類型
1.合院原型的典型類型
2.類合院原型的典型類型
第三章 合院原型的地區性與跨文化比較
一、原型的地區性
1.起源:神話與巫術
2.不存在的原型
3.原型觀念的差異
二、建筑原型的地區性
1.原型的地區性:建筑要素
2.原型的地區性:建筑要素的組織方式
3.原型的地區性:圖式
4.原型的地區性:復合原型
三、合院原型的地區性:緣起
1.氣候
2.地形地貌
3.私密與開放
4.家庭觀念
5.自然意識
6.社會秩序
四、合院原型的地區性:表現
1.中心
2.屋頂
3.界面
4.廊
5.圍合
6.主從
7.圖式
五、對既有合院原型地區性話語的反思
1.過于寬泛的普遍性
2.過于狹窄的概念界定
3.強調合院的中國性的理論話語
4.過度神秘化的傾向
六、合院原型的跨文化比較框架
1.跨文化比較的研究方法
2.跨文化比較研究中應當注意的問題
3.合院原型跨文化比較的關鍵要素
七、外在與內在的地區性:研究案例的選取
1.歷時性與共時性
2.地區的尺度:外在與內在的地區性
3.地區的范疇
4.案例的典型性與代表性
5.中國建筑研究在本書中所處的位置
第四章 案例研究一:不同建筑傳統中合院原型的比較研究
一、原始文明中的合院原型
1.存在的實例
2.考古學的證據
3.總結:原始文明中合院原型的特征
二、西方傳統建筑中的合院原型
1.西方建筑歷史中的合院形態
2.修道院原型
3.合院趨于衰落的原因
4.西方文明中合院原型的特征
三、伊斯蘭文明中的合院原型
1.伊斯蘭建筑中的合院形態
2.文化的沖突與融合
3.在幾何與自然之間
4.伊斯蘭建筑中合院原型的特征
四、印度文明中的合院原型
1.印度建筑中的合院形態
2.中心要素的地位
3.圖式的意義
4.印度建筑中合院原型的特征
五、日本文明中的合院原型
1.日本建筑中的合院形態
2.家庭觀念與住宅形式
3.排斥建筑的庭院自然
4.日本建筑中合院原型的特征
六、不同建筑傳統中合院原型的綜合比較和分析
1.普遍性與特異性
2.比較的總結:形態
3.比較的總結:功能
4.比較的總結:意義
5.比較的總結:特征
第五章 案例研究二:同一建筑傳統中合院原型的地區性研究
一、官式建筑中的合院形態
1.居住建筑
2.宮殿建筑
3.宗教建筑
4.壇廟建筑
二、典型的合院式民居
1.地坑院窯洞民居:建造的本源意義
2.摩梭民居:原始合院中的家庭秩序
3.屯堡:防衛意義的強化
4.閩南土樓:家族集體性住宅
5.徽、晉民居:合院民居的復合文化意義
目.錄XIII
6.大理白族民居:被固化的外來形式
7.新疆維吾爾族住宅:外來文化與地區自然
8.北京四合院:合院住宅的完美形式之一
9.蘇州民居:合院住宅的完美形式之二
三、對比研究:典型的非合院式民居以及各種變體
1.不完全的合院形態
2.蒙古包:非定棲生活方式下的居住模式
3.侗、苗聚落的干闌式民居:地形的限制
4.藏族碉房:低密度與排斥自然
5.城市聯排住宅:商業力量的影響
6.雜院:意義的喪失
四、同一建筑傳統中合院原型的綜合比較和分析
1.綜合分析:內向性與內外之別
2.綜合分析:場所性
3.綜合分析:家庭觀念
4.綜合分析:自然觀念
5.綜合分析:社會秩序的表達
第六章 原型理論視角下的中國合院建筑解讀
一、中國文化中的居住理想
1.秩序:《考工記》的營國理念
2.自然:《桃花源記》的住居理想
3.“匠人營國”與“世外桃源”:中國人的原型訴求
二、中國建筑中的文化精神和美學精神
1.“卑宮室”與“非壯麗無以重威”
2.儒家思想與宗教文化
3.高密度與大一統
三、中國合院原型意義的文化解讀
1.合院的組合
2.合院的序列
3.“進”的建筑學意義
4.完美的合院形態
四、中國當代建筑創作中合院原型的重新闡釋
1.民居研究與建筑創作
2.原型的作用方式:從無意識到有意識
3.專業知識系統:從“沒有建筑師的建筑”到建筑師的建筑
4.對待原型的態度:創新與模仿
5.原型與地區性建筑創作
6.當代合院建筑:設計思想與設計手法
結語全球化背景下合院原型的地區性
參考文獻
后記
3.私密與開放
對安全性和私密性的主張是合院最重要的心理意義之一。在安全性可以通過技術手段和社會關系手段來解決從而替代建筑所提供的安全性的同時,建筑所提供的私密性解決方案卻很難被其他方式所替代。一直到今天,建筑的空間組織和界面設計仍然是提供基本的生活私密性的主要手段。因此,不同文化傳統中對私密性和開放意識的不同態度會在建筑形態中明顯地體現出來,在合院形態中這一點有明顯的體現。私密性的意義部分源自生理上與生俱來的安全性要求,同時也與社會文化所帶來的羞恥意識有關。而后者在不同的文化傳統中程度和意義不同,表現的形式也有差別。例如在當代西方社會中,私密性主要體現為身份以及個人隱私事務(工作、收入等)方面的私密性,而非身體上的私密性。在東方社會中則正好相反,身體的私密性始終是排在私密性問題中最為重要的位置,而在西方人看來屬于個人事務的一些內容則是可以在公共場合談論的。對于身體私密性的強調使得東方世界對居住空間中隔絕外界視線的要求看得更為重要。因此,對于東方人來說,理想的居住模式永遠是內向性的,為了私密性甚至可以放棄景觀的需求。這是東方世界居住建筑中更傾向于采用合院形式的主要原因之一。
另一個例子是.在當代西方社會中,個人是社會的基本組成單位,而在東方世界這一位置則是被家庭所取代。家庭作為個人與社會中介的存在,緩和了公共性和私密性的沖突。這使得東方建筑中私密性空間和公共性空間之間的邊界處于模糊和曖昧的狀態。在家庭內部,成員之間彼此的私密性大多數情況下并不受到重視。相應地,家庭公共空間和私人空間之間的界限也不被刻意地強調,空間的通用性和可變性程度都較西方的住宅空間來得更高。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對居住空間中私密性和公共性的清晰界定,形成了介于兩者之間曖昧不明的灰色地帶。這種灰色地帶在居住空間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是很多家庭公共活動和交往活動發生的場所。并且在很多情況下,人們更樂于在這樣的空間而不是那些住宅之外公共性更強的空間中進行交往活動。合院中的外部空間正是這種半私密空間的典型代表。
即使在東方世界內部,不同的文化傳統也會造成不同的隱私意識。比如與中國相比,日本文化中的隱私意識也有所不同,特別是在家庭內部成員之間的身體隱私性更加不受到重視。這一定程度上也影響著合院原型在日本和中國居住建筑中的不同表現。
4.家庭觀念
我們已經提到不同的家庭觀念所導致的不同隱私意識對合院意義的影響,但這遠遠不是家庭觀念對合院地區性影響的全部。事實上,家庭觀念是合院形式得以產生和發展最為根本的原因之一。合院形態所建立的“屋子——院落——聚落/城市”的三級空間結構體系,正是家庭成為個人與社會的中介所形成的“個人——家庭——社會”的三級社會結構在空間領域的完美映射。相應地,不同文化傳統中家庭結構和家庭觀念的差異,也會表現在住宅的合院形態之中。家庭結構的最大差異在于小家庭與大家庭(家族)之間的差異。小家庭(核心家庭)的居住模式對居住空間沒有太高的要求,從合院式住宅到獨立式住宅,甚至面積足夠的集合住宅都可以很好地滿足居住的需要。但對于大家族聚居的居住模式,所面臨的問題要復雜得多。既要保證大家族的總體等級秩序,又要保證各個小家庭居住條件的基本平等;既要滿足家族內部交流和公共活動的需要,又要滿足小家庭的私密性需求。對于這種復雜的功能和心理需求,合院組合的形式無疑是最佳的解決方式。所以我們能夠看到,在西方世界,很早就確立了以小家庭為主的居住形態,因此雖然合院式的居住形態也曾經在西方的居住歷史中存在,但并沒有形成穩定的心理和文化意象,或者說合院式的建筑原型并沒有和“家”的意象聯系在一起。一旦有了新的更經濟或更舒適的居住樣式,合院式的居住模式就很容易被替代,正如我們今天在西方的居住空間中所看到的那樣,獨立式住宅、聯排住宅和集合住宅基本上構成了居住樣式的主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