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集》其書名得自余華小說《河邊的錯誤》中頻繁出現的于是。本書收錄了作者十余年來體例不同的跨界交叉的反思文章,分為讀書、追憶、對話、行動和追問五個部分。
第一輯讀書,包括對學術思想類圖書(諸如侯世達《自我是個怪圈》)的書評、導讀和推薦;
第二輯追憶,包括對克里普克、普特南等分析哲學家,對王國維、李澤厚等中國學者以及對小說家金庸和音樂人趙已然等的追思和懷念;
第三輯對話,包括對人工智能、認知科學、實驗哲學、跨學界交流的討論;
第四輯行動,包括對哲學師友往事的回憶,首師哲學系和哲學合作社是關鍵詞;
第五輯追問,包括對虛擬現實、意識和自由意志等重要哲學問題的闡論。
其中對二十世紀分析哲學史的審視、對愛因斯坦和柏格森關于如何理解時間的闡論、談論因果關系的本質以及回憶與半亦師亦友的程廣云老師之間的交往等幾篇都是內容豐富、見解精湛的長篇好文。
作者在追問部分的最后一篇文章自由意志之惑中,引用了沈從文先生的文字作結:沈從文在《從文自傳》的結尾寫道:沈從文二十歲學生湖南 鳳凰縣人,便開始進到一個使我永遠無從畢業的學校,來學那課永 遠學不盡的人生了。歡迎讀者諸君,來到這個永遠無從畢業的學校思考那些永遠也沒有答案的問題。
《于是集》既非高頭講章,也非隨筆漫談,而是凝結了作者多年學院生活的行思集。行動和思考交織在作者的文字之中,哲學的人、哲學的事、哲學的觀念在不同的文章里交相呼應,構成作者的精神底色。
第一部分讀書
柏格森與愛因斯坦的時間之爭 003
七種武器:從羅素、維特根斯坦到克里普克 009
一次被忽視的因果革命 028
自我是個幻覺? 043
為學不作媚時語 049
極端的理論與合理的解釋 060
從日常感知開始探究意識 068
走出笛卡爾 079
從北大的知識論研究傳統說起 085
知識是社會的 091
自從了解了人,我就愛上了動物 096
《莊子》的異域讀解激活古老思想 099
愛讀書,更愛思想 102
第二部分追憶
阿姆斯特朗:澳大利亞最偉大的哲學家? 117
普特南:變與不變之間 121
懷特:哲學乃根本之學 128
金在權:幾乎接近真相 131
克里普克:20 世紀分析哲學最后一個標志性人物走了 134
法蘭克福:別無選擇,仍需負責 138
虛云:法無高下,貴在契機 142
王國維:可愛與可信的兩難 145
郭沫若:地下發掘出的材料每每是決定問題的關鍵 149
沈有鼎:研究《墨經》的不二人選 153
洪謙:斷定根本上是一種體驗 156
龐樸:一分為三的辯證法 159
趙已然:用生命歌唱的西北漢子 163
金庸:武俠與武道 169
朱高正:豪俠式的人物 175
曾自衛:有誰走在正確的路上 177
李澤厚:八零后的精神遺產 179
于振立:從山海精到《山海經》 201
第三部分對話
前奇點時代的地方性困惑 207
哲學和科學的交匯 229
哲學家也做實驗? 232
第四部分行動
程廣云和他逝去的江湖 255
哲學合作社 271
越界:從尼采到實驗哲學 276
一切誠念終將相遇 286
行動讓生命有意義 289
第五部分追問
學哲學面臨的困境 297
上帝無處不在? 305
虛擬的世界是真實的嗎? 310
因果追責與疫情敘事 319
解釋鴻溝是可解釋的嗎? 326
自由意志之惑 336
后記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