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百年變局疊加世紀疫情,俄烏沖突、中美貿易摩擦加速世界經濟格局裂化,國際糧食市場動蕩不穩、各國貿易限制措施頻出,全球糧食安全面臨巨大的風險。因此,我國不僅要提高糧食綜合產能,夯實大國糧倉根基,更要充分利用國際市場資源保障糧食安全,而東南亞作為重要的糧食產地尤其不可忽視。隨著“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以及“中老鐵路”的建設運行,中國(云南)—東南亞跨境合作的重要性日益突出。2022年7月4日舉行的瀾滄江—湄公河合作第七次外長會議重申并強調“共同維護區域糧食安全及產業鏈安全,加強瀾湄合作農業聯合工作組機制作用”。由此,本書基于區域合作理論分析跨境糧食安全的動態變化,提出“跨境糧倉”的理念思路和概念定義;其次,系統梳理東南亞五國的糧食生產貿易情況,考察“跨境糧倉”的生產基礎和發展前景;最后,結合跨境農業產業鏈建設的創新實踐,構建“跨境糧倉”國際合作機制和戰略設計。
馮璐(1982-),女,研究員/博士,九三學社。云南省引進高層次青年拔尖人才,云南省中青年學術和技術創新帶頭人后備人才,云南農業發展智庫成員,國家留學基金委高級訪問學者,“大湄公河次區域農業科技交流合作組”農業經濟工作組組長。主要研究方向是農村經濟發展與南亞東南亞農業合作。2014年以來,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兩項71403234、72263035,云南省科技廳基礎研究項目2011FZ213、云南省哲社規劃項目YR2021017,參與國際合作、國家及省級科研項目22項;第一/通訊作者發表論文26篇,其中SCI/CSSCI等核心期刊12篇,國家一級出版社獨著1本,參編3本;主持“云南跨境農業轉型對策及應用”獲省科技進步三等獎,主持研究成果獲省政協提案及批示2次;組織大型國際會議5次,研究成果在國際糧農組織、商務部、中國農科院等主辦的國際會議做特邀報告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