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以“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為研究對象,首次就民生的內涵進行追問,并對民生發展的歷史基礎及民生事業的發展成就等進行總結,提出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的基本理論,進而揭示民生的結構與功能、民生的指標與測量,由此創新性地劃分出托底型民生、基本型民生、改善型民生以及富裕型民生等類型,形成系統全面的民生保障理論體系和學科建設框架。在此基礎上揭示出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的政策支撐與制度保障以及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實現路徑,進而邏輯提出了建設民生國家這一目標。無論是民生內涵、四種民生類型以及民生國家等,均為學界首次提出并論證,具有鮮明的創新性。
高和榮,哲學博士、社會學博士后,廈門大學公共事務學院教授。校黨委宣傳部/教師工作部部長、社科處處長,廈門大學南強重點崗位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務院特殊津貼,教育部新世紀人才。主要研究領域為社會保障、社會政策、臺灣社會福利等。主持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新時代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研究”(18JZD043)、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中國特色社會福利制度的評估與框架設計研究”等,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著作多部,在《中國人口科學》《政治學研究》等cssci類核心刊物上發表論文100多篇,其中10多篇被《新華文摘》全文轉載(含網絡版),近20篇論文被中國人民大學復印資料、《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全文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