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現有333個地級市,按照之前國務院發布的《全國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規劃(2013—2020年)》,地級資源型城市數量占比高達37.5%,這些城市在新中國70余年飛速發展,以及建設新中國獨立工業體系、加快我國城市化進程方面做出了支撐性的貢獻。但是長期以來,受“國內剝奪式資源開發”模式的影響,資源型城市付出了沉重的資源環境代價,多數資源型城市已成為我國生態環境、經濟社會問題頻出的“問題區域”。而資源型城市鄉村地區作為資源開發的直接作用陣地,在粗放式資源開發直接或間接影響下,絕大多數礦區鄉村及其周圍地區成為了“問題區域”的焦點區域,其生態環境問題、“三農問題”(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等更是成為了資源型城市農業農村發展的焦點問題和推進SARD(Sustainable Agriculture and Rural Development)的“卡脖子”問題。 據此,本書立足目前我國資源型城市實際情況,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研究方法,綜合市域尺度資源型城市和礦區村莊村域尺度SARD量化分析結果,基于新內源式發展理論和行動者網絡理論的耦合視角探析了我國資源型城市SARD的協調機制,并結合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中現存的問題,面向問題導向探究助推我國資源型城市SARD的制度創新與設計,以期在統籌國內資源型城市粗放式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方面積累經驗,并希望在拓展資源型城市礦區鄉村可持續發展理論和實證研究的同時,推進資源型城市SARD研究的綜合化。
劉曉瓊,女,青海湟源人,博士,現為西北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國地理學會農業地理與鄉村發展專業委員會委員。主要從事城鄉發展、氣候變化等領域研究工作,具體開展區域農業與農村發展、氣候變化與農業發展、鄉村規劃與空間重構等方面研究。先后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項,省部級項目3項,參與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及多項國家基金項目,主持2020年度,協助主持2015、2016年度,參與2017、2018、2019年度國家精準扶貧工作成效第三方評估,主持陜西省貧困縣退出專項評估以及多項陜西省地方發展項目。出版專著3部,參編2部,發表學術論文3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