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統一中國,建立了中央集權的帝國,但秦政權缺乏可以依靠的社會勢力的支持,秦亡于中堅社會勢力的缺失。漢初,新貴族(同姓諸侯王)、功臣集團,彌補了漢政權的中堅社會勢力。武帝之后,漢政權通過獨尊儒術、察舉制等一系列措施使得各種社會勢力逐漸融入到政權體系之中,地方豪強大族、文吏、士人甚至一些貧窶者都實現了向士大夫的轉化。至西漢中后期,士大夫間的關系逐漸緊密,由“相善”“厚善”發展為“同志”“同好”的群體性認同關系,士大夫階層逐漸形成。士大夫既在朝廷為官,掌握有一定的政治權力,并且是漢王朝忠心的支持者;又扎根社會之中,擁有一定的經濟勢力和社會勢力,具有極高的社會威望,有著以皇帝為中心的、穩定的社會結構。士大夫階層是漢王朝的中堅社會勢力。
張繼剛,1982年生,甘肅通渭人,西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中國歷史研究院田澍工作室研究員,主要從事秦漢史、簡牘學的研究與教學工作。2010年畢業于西北師范大學,獲歷史學碩士學位,2013年6月畢業于南開大學,獲歷史學博士學位。2021年10月,在西北師范大學博士后流動站出站。在《中國史研究動態》《西北師大學報》《甘肅社會科學》等刊物發表論文多篇,主持國家社科基金冷門“絕學”專項項目《出土簡牘所見體育健身資料整理與研究》(19VJX167)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