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作者基于自身十分豐富的對于古典文學藝術的審美鑒賞經驗,將心理學的“科學性”研究引入美學理論闡述和拓展,探討對藝術形式的感知與人的生理、心理、情感反應之間的關聯性。該書的副標題明確點出“心理美學導論”,可視為歐洲美學“新科學”趨向進入英國美學傳統的一個顯著標志。 “心理美學”作為跨學科性質鮮明的理論研究,在現代美學史發展歷程中具有頗為重要的意義,在一定意義上嘗試打通人文學科與自然科學領域之間的通道,以嶄新的視角來展開研究,也為其后的研究提供了更為廣闊的思路。本書作為一部導論,將較新穎的理論思路付諸文字,作者在寫作時十分注意所面對讀者的知識儲備和理論預設,盡力以明晰易懂、深入淺出的闡述和分析來展開相關研究。同時作者以自身作為女性的細膩敏銳和豐富的審美經驗,使得該書作為美學理論著作,能夠做到理論闡述與文學藝術作品鑒賞和創作分析相融合,相得益彰。
弗農·李(Vernon Lee,1856—1935),英國文藝批評家、作家佩吉特(Violet Paget)的筆名,又譯作浮龍·李。主要美學理論著作有《美與丑》(1897,與C. Anstruther Thomson合著)和《論美》(1913)。她將十九世紀發端于德國并在歐洲興起的“審美移情說”理論——移情又被譯為共情或共鳴,該理論將心理學與美學理論進行跨學科融合研究——帶進英國美學研究界,并成為其代表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