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網絡文藝生產規制”為研究對象,運用符號學理論,試圖在更寬廣的理論層面上尋找網絡文藝形式的統一性。目標有兩個:一是闡明網絡文藝符號的本體特征;二是闡明網絡文藝符號的生產機理。兩者具有內在的邏輯,本質上是一個問題。所謂網絡文藝符號生產機理,就是指網絡文藝符號的建構或創造規律,即網絡文藝符號是如何被創作出來的,其創作規律與傳統文藝有何本質區別。因此,闡明這個問題就必須對生產主體進行全面精神分析和考察,這不僅是因為網絡文藝本身就是典型的精神產品,而且是因為這種精神產品的生產環境、生產技術、生產資源甚至包括生產主體本身都與傳統文藝存在了先天的重大區別。本文所研究的網絡文藝符號實則就是網絡文藝的文本符號,本書就是對網絡文藝符號的整個符號生態系統中的諸類子符號進行研究分析,在與傳統文藝符號的比較之中并結合互聯網語境,從而對網絡文藝符號獨特的符號特性總結闡述。
聶茂,中南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學科帶頭人,博士生導師。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湖南省視覺藝術評論委會員副會長,首批湖南省“三百文藝人才工程”入選者,湖南省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第五屆魯迅文學獎評委等。已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南方文壇》《當代文壇》等發表文學評論130余篇,被《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和人大報刊復印資料全文或觀點摘要10余篇(次),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項、湖南省社科基金項目4項(含重大課題1項),出版各類文學作品40余部,獲第九屆中國文聯文藝評論二等獎和湖南省青年文學獎等。作品入選《小說月報》《《讀者》和其他書籍與選報選刊達70多篇(次),先后有10余名研究生和本科生的畢業論文將其作品列入研究對象。,付慧青,中南大學文學院文藝學方向的在讀博士生,曾在《藝術百家》、《中國現代文學論叢》、《船山學刊》等國內重要刊物發表論文數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