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會議首次提出“加快建設金融強國”。建設金融強國,首先需要厘清以下幾個問題:如何衡量金融強國?世界上有哪些金融強國?與其他主要經濟體相比,中國在建設金融強國方面有哪些優勢和不足?本報告所研究的全球金融競爭力指數,為測度、對比與分析 “金融強國”提供了一個較為完整的研究框架并建立了全面的數據指標,可以較好地回答上述問題,從而為中國建設金融強國提供有效的借鑒。本報告將“全球金融競爭力”界定為:一個經濟體的金融體系相較于其他經濟體而言,在全球范圍內更有效地配置金融資源和管理風險并以此促進經濟增長與社會發展的能力。通過考察金融業競爭力、貨幣競爭力、金融基礎設施競爭力、金融科技競爭力和國際金融治理競爭力五個維度共57個指標,本報告試圖較為全面地衡量32個國家或地區的全球金融競爭力。
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全球戰略智庫,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全球戰略智庫是2015年年底人選首批國家高端智庫建設試點的25家單位之一,實體依托單位為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接受國家高端智庫理事會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高端智庫理事會領導。本智庫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服務黨和政府決策,組織和推動全球戰略理論與實際問題的研究,建設國家急需、特色鮮明、制度創新、引領發展的全球戰略智庫。本智庫重點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開展前瞻性、針對性、儲備性研究,以科學咨詢支撐科學決策,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增強我國的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更好地服務黨和國家工作大局,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智力支持。本智庫在研究工作、學術探討和政策咨詢中堅持實事求是、理論聯系實際的科學態度和學風,貫徹百家爭鳴的方針。智庫設有全球經濟研究部、國際政治研究部、綜合研究部,秘書處/辦公室和編輯室,承擔科研組織、課題承辦、成果運用等工作。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是中國社會科學院下屬的國際問題研究所之一,成立于1964年。2020年5月成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全球戰略智庫的實體依托單位。本研究所/智庫主要從事習近平外交思想、全球宏觀經濟、國際金融、國際貿易、國際投資、國際發展、國際政治、外交政策、國際政治經濟學、全球治理、國際大宗商品和國家安全等領域的研究,是中國經濟政策、國際經濟政策和中國外交政策等領域最有影響力的智庫之一。研究所出版《世界經濟與政治》《世界經濟》《國際經濟評論》與China & World Economy等重要學術期刊,和《世界經濟年鑒》、《世界經濟形勢》黃皮書、《全球政治與安全形勢》黃皮書、《中國海外投資國家風險評級報告》等重要年度報告。2016年被中國外交部指定為二十國集團智庫峰會(T20)中方首席牽頭智庫。研究所下設十二個研究室、五個編輯部、五個研究中心、辦公室、科研處、人事處和資料信息室,并管理兩個全國性學術社團組織。研究所現有編制130人。本研究所主要從事全局性、戰略性、綜合性研究,承接中央有關部門交辦和委托的研究課題。主要研究領域包括:習近平外交思想、全球宏觀經濟、國際金融、國際貿易、國際投資、國際發展、國際政治、外交政策、國際政治經濟學、全球治理、國際大宗商品和國家安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