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按照“歷史背景-理論構建-現實分析-實踐建構”的邏輯進路,宏觀與微觀互構的研究視角,質性與量化交互的混合研究手法,將大學內部各機構看作是一個多元主體互動博弈的特殊場域和理解大學治理能力問題的“透鏡”,將實體的機構而不是虛化的主體作為治理主體并把治理體系和治理結構納入機構的框架內予以關照,通過內部邏輯機理挖掘、經驗和實證分析,不僅在理論上構建了能彌合傳統大學治理研究范式二元分歧、且能揭示治理能力與機構之間微妙互動關系的大學治理能力理論框架,從而彌補了以往大學治理問題研究“機構不在場”的缺憾,為我國當前推進大學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新的理論資源,在實踐上則突破了以往大學機構改革中囿于功能整合的拆分或合并的怪圈,并找到了通過機構再設計將大學治理能力提升落到實處的思路和操作路徑。
武漢大學管理學博士,浙江大學教育學博士后,主要從事院校內外部關系及其治理領域的教學、研究和政策咨詢工作。2010年在高校參加工作以來,共主持國家社科基金課題2項、省哲社重點及重大招標課題各1項以及其他課題多項。在本學科重要期刊、CSSCI期刊以及《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重要報刊發表論文和文章80多篇,出版學術專著3部,榮獲省級、國家級科研獎勵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