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教材系統梳理先秦-唐代文學作品中游俠形象的變遷,探索俠客文化對中國古代文學及當時社會風氣、士人心態的影響。 司馬遷首都為游俠立傳,指出俠的精神在于“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厄困”建立了俠的道德準則。而從曹植開始,俠的形象又與愛國結合,俠少年們“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舉動,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熱血男兒。可見,俠文學植根于傳統文化的豐厚土壤,體現了民族對真善美的追求,因而具備蓬勃生命力。當代大學生們正處于仰慕英雄的時代,需要建立正確的英雄觀、價值觀。本課程通過對古代優秀文學作品中俠形象的梳理、闡發,吸收精華,摒除糟粕,使之與新時代英雄觀結合,構建具備民族特性的英雄體系,從而提升大學生的文化自信與愛國情操。
辛曉娟,女,1981年生。于北京大學中文系獲得學士、碩士、博士學位。畢業后進入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博士后流動站。現為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唐代詩歌、樂府歌行體等。在《文學遺產》等知名刊物上發表多篇學術論文,并出版專著《杜甫歌行藝術研究》。為中國李白研究會常務理事,中華詩詞學會理事,中國武俠文學學會理事。央視大型詩詞文化節目“詩詞大會”八屆題庫專家。央視大型詩詞音樂節目“經典詠流傳”文學顧問、第四、五季總編劇。“2022五四晚會·唐詩之路”總編劇。“中國地名大會”“詩畫中國”策劃、編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