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系統梳理了近代以來中西科學歷史研究脈絡,充分吸收了科學史、科學哲學、科學社會學各擅其勝的研究理念,指出對于中國古代科學的研究,不應從起源于西方的現代科學概念出發,尋找相應的現象進行簡單比較甚至比附,而應將其放到中國古代歷史整體背景之中,審視在中國古代規模龐大的王朝國家影響下,科學所呈現的獨特概念體系、制度規范、實踐操作與歷史影響,揭示“王朝科學”的不同發展道路與內在邏輯,叩開中國古代科學研究的應有門徑,勾勒世界科學圖景中的別樣線索。
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古代通史研究室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2020—2021年掛任武威市涼州文化研究院副院長。入選中共中央宣傳部“宣傳思想文化青年英才”、國家民委“民族研究優秀中青年專家”。著有《明代九邊長城軍鎮史》《明長城時代的開啟》《十字路口的長城》《十字路口的明朝》《明代的王朝國家之路》等書,發表論文百余篇。
導言 王朝科學的世界視角/1 一 中國古代的“王朝國家”/1 二 世界史視野中的“科學”/6 三 王朝科學的研究視角/10 四 他山之石與叩問之路/14 第一編 世界史視角下“李約瑟問題”的提出 第一章 王朝科學的徘徊與反思/19 第一節 耶穌會士的誤解/19 第二節 中國古代科學傳統概論/21 第三節 王朝科學的徘徊與反思/26 第四節 近代西方對中國科學的評判/29 第五節 20世紀上半葉中國學界的反思/41 小結/60 第二章 科學史研究中的內外滲透與東西匯合觀念/62 第一節 培根的經驗主義與歸納法/62 第二節 社會主義思想家的外史取向/68 第三節 社會學家的內史取向/75 第四節 東西方科學匯合觀念/82 第五節 整體科學史的研究/97 小結/106 第三章 科學外史研究的內在差異/108 第一節 思想文化視角下科學社會學的向外用力/108 第二節 社會經濟視角下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外史研究/121 小結/128 第四章 “李約瑟問題”與中西科學的歷史分途/130 第一節 “李約瑟問題”的歐洲視角/131 第二節 “李約瑟問題”的中國視角/142 第三節 “李約瑟問題”的解答/156 小結/172 第二編 科學理論是一種主觀假設 第五章 約定的假設與精確的概念/177 第一節 感覺的經驗/180 第二節 演繹的根本性與思維經濟原則/184 第三節 追求精確的概念與待反駁的假設/187 第四節 假設是科學共同體的約定/190 第五節 概念的高度概括與精確語言/193 第六節 模糊的意象與確定的概念/196 第七節 簡潔有力的假設約定/201 小結/206 第六章 無法證實的假設/208 第一節 邏輯是證實的核心方法/208 第二節 構建全面的科學概念系譜/212 第三節 構造統一的科學知識系統/216 第四節 邏輯真理而非事實真理的訴求/220 第五節 證實主義的放棄/223 第六節 概率與可確認性/226 第七節 概率陳述的假定性/227 第八節 假設的無法確實證實性/234 小結/238 第七章 科學的證偽與超越/240 第一節 波普爾的批判理性主義/241 第二節 科學理論的不斷猜測與證偽/243 第三節 科學理論的暫時性與非預測性/255 小結/258 第八章 科學認知的主觀性/260 第一節 科學研究中的主觀與直覺/260 第二節 個人知識的整體感悟/268 第三節 求知熱情與意會知識/278 第四節 無形遺產與科學共同體的自治/283 小結/294 第九章 范式轉換與科學革命/296 第一節 對漸進式科學觀的繼續批判/296 第二節 常規科學與范式的形成/299 第三節 范式轉換與科學革命/304 第四節 還原歷史的新科學史書寫/308 第五節 科學共同體的跨界交流與知識增長/314 第六節 相對主義的爭論/317 小結/325 第十章 研究綱領的漫長取代/328 第一節 通過多證多駁完善猜想/329 第二節 研究綱領的堅守與調整/335 第三節 研究綱領漫長的取代過程/344 小結/354 第三編 科學知識是一種社會建構 第十一章 無政府主義的科學研究/359 第一節 科學的世俗權力與剝離/359 第二節 非理性科學與“怎么都行”的無政府主義/363 第三節 多元主義方法論/368 小結/372 第十二章 研究傳統的嬗變與興替/374 第一節 科學的本質是解決問題/374 第二節 近似的理論與普遍的反常/381 第三節 多元理論構成的研究傳統/387 第四節 研究傳統的嬗變與興替/392 小結/401 第十三章 科學知識的社會建構/404 第一節 社會強影響下的科學知識/405 第二節 暫時的隱喻/410 第三節 科學的獨立與社會化/417 第四節 社會文化中的科學知識/427 小結/433 第十四章 科學理論的社會轉譯/436 第一節 科學陳述的競爭/436 第二節 爭論的科學與修辭的藝術/446 第三節 科學事實的主觀認定/454 第四節 無可遁逃的讀者/461 第五節 不平等的實驗室/467 第六節 社會的整體轉譯/470 第七節 科學的網絡/479 小結/486 第十五章 跨越與境的科學研究/488 第一節 科學家是資本家/488 第二節 具體而偶然的與境性/491 第三節 被修飾的論文/495 小結/498 第四編 王朝科學的歷史可能 第十六章 超越李約瑟/503 第一節 西方學界的多重質疑/503 第二節 席文的“無中生有”論/505 第三節 中西方的科學分途/508 第四節 中國學者的質疑/510 第五節 李約瑟的堅持/515 小結/517 第十七章 科學結構的前世今生/519 第一節 “科學—實驗—技術”的循環/519 第二節 近代科學技術結構的形成/524 第三節 古希臘的原始科學結構/531 第四節 中國近代科學落后之謎/535 小結/539 第十八章 科學發展的空間/541 第一節 文化移植的關鍵作用/541 第二節 從地中海沿岸到大西洋海岸/549 第三節 法律革命推動科學革命/551 第四節 邊緣的阿拉伯科學與中國科學/558 小結/565 第十九章 中西科學的歷史分野/568 第一節 西方文明的獨特產物/568 第二節 西方科學的發展歷程/575 第三節 西方科學的大傳統/581 第四節 “李約瑟問題”的消解/585 第五節 中西科學的分野/587 小結/592 第二十章 王朝國家的科學道路/594 第一節 機械論與有機論的近代分途/594 第二節 脫離社會的科學革命/604 第三節 “模糊世界”與非進步的歷史觀念/609 小結/617 結論 回到歷史的王朝科學/619 參考文獻/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