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轉型發展是多要素、多層次、多功能和多過程的復合系統的發展。本書立足于中國鄉村發展的現實情境和實地調查,基于“理念-主體-資源-行動-結構”的多維分析框架,系統性地探索“上下聯動、內外共生”的鄉村新內生發展道路。作為“中國鄉村社會大調查”(CRSS)項目系列成果之一,本書是國內第一本系統論述中國特色鄉村振興新內生發展模式的著作,為世界減貧事業和鄉村發展提供中國經驗、中國方案的同時,也對促進新內生發展理論的國際對話大有裨益。
文軍,華東師范大學社會發展學院院長。吳越菲,華東師范大學社會發展學院社會學系副主任、副教授、社會學系兼社會工作系碩士生導師。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
第二節 理論基礎與邏輯架構
第三節 紅河縣鄉村調研概況
第二章 紅河縣經濟社會發展及鄉村振興基本狀況
第一節 紅河縣發展歷史、行政架構
第二節 紅河縣產業結構、經濟社會發展概況
第三節 脫貧攻堅戰的成就、經驗及其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
第三章 理念層面:營造新內生的文化氛圍
第一節 價值導向:堅持“新內生”發展目標
第二節 黨建引領:打造鄉村振興的文化內核
第三節 文化更新:移風易俗與鄉風文明建設
第四節 地方認同:傳承發揚本土特色文化
第四章 主體層面:實現社區化的賦能增效
第一節 個體賦能:村民自主性培育
第二節 群體賦能:鄉村組織化建設
第三節 家庭賦能:家庭發展能力提升
第四節 社區賦能:建構鄉村社區情感共同體
第五章 資源層面:推動跨地域的資源流動
第一節 資源評估:立足地方社區的發展策略制定
第二節 資源整合:基于優勢資源的特色產業建設
第三節 資源再生:城鄉融合中的跨地域資源協同
第四節 資源共生:“一核多維”的鄉村整全建設
第六章 行動層面:強化多向度的關系實踐
第一節 本土參與:社區居民的協商整合
第二節 上下聯動:不同層級政府的互動
第三節 外部參與:市場主體的行動介入
第四節 網絡聯結:多向度的超地方實踐
第七章 結構層面:構建高韌性的治理體系
第一節 機制建設:以共治為核心的協同治理
第二節 技術創新:以需求為導向的技術治理
第三節 集體應對:以互惠為方式的風險治理
第四節 情境互動:以共生為基礎的情感治理
第八章 探索中國特色鄉村振興新內生發展模式
第一節 多重張力并存:紅河縣內生發展的現實情境
第二節 五向度發力:紅河縣鄉村振興的新內生實踐
第三節 模式初探:鄉村振興新內生實踐特征與導向
第四節 未來展望:推進中國鄉村振興實踐的再深化
第五節 研究討論:拓展新時代鄉村振興的知識圖景
附錄 紅河縣鄉村振興特色發展典型案例
附錄一 超地方資源整合模式:朝陽村案例
附錄二 共生式民族團結典范:扎么村案例
附錄三 下沉式基層黨建經驗:老博村案例
附錄四 全要素組織帶動方法:勐龍村案例
附錄五 集群化產業轉型發展:龍普村案例
參考文獻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