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一〇五一—一一〇七),字元章,四十一歲前名黻,后改芾,號鹿門居士、襄陽漫仕、海岳外史等。祖籍太原,徙襄陽,世稱“米襄陽”。中年定居潤州(今江蘇鎮(zhèn)江)。官至禮部員外郎,故稱“米南宮”。米芾以書法著稱于世,尤長于行書、草書,蘇軾稱其書“風(fēng)檣陣馬,沉著痛快,當(dāng)與鐘、王并行,非但不愧而已”。該書選印的《蜀素帖》《苕溪詩帖》,書風(fēng)真率自然,痛快淋漓,變化有致,逸趣盎然,均創(chuàng)作于元佑三年,作者時年三十八歲,是其中年書法的代表作。
《蜀素帖》,錄詩八首,因書于蜀地所產(chǎn)本色絹上而得名。有烏絲欄,縱約二十厘米,橫二百八十四點三厘米,七十一行,現(xiàn)藏臺北故官博物院。此帖書于絹素之上,故多渴筆,落筆渾勁,振迅直下,字體欹側(cè),行氣多變,大得超妙入神的佳趣。
《苕溪詩帖》,紙本,縱三十點三厘米,橫一百八十九點五厘米,全卷三十五行,共三百九十四字,現(xiàn)藏故官博物院。全卷録米芾自撰詩六首,乃其“將之苕溪戲作呈諸友”者。此卷用筆中鋒直下,濃纖兼出,運筆瀟灑,結(jié)構(gòu)舒暢,尤其運鋒,正、側(cè)、藏、露變化豐富,點畫波折過渡連貫,提按起伏自然超逸,毫無雕琢之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