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環境史(修訂版)(經典書單+專業導讀,《大象的退卻》之外,每個人都要讀點的環境史)
定 價:¥78
中 教 價:¥46.80 (6.00折)
庫 存 數: 2
水污染、植被破壞、生物滅絕、疾病災害……環境問題越來越難以區分天災和人禍。歷史已然告訴我們:人類一直在適應與改造、破壞與恢復自然之間徘徊。本書是全面介紹環境史來龍去脈的入門著作,細數環境史自發軔以來的代表性學者與詳細書目。自然環境不只是歷史的背景,也是歷史的重要動力,我們應該在歷史中更透徹地理解人與環境的同舟共濟。
環境問題越來越難以區分天災和人禍,這提醒我們反思的必要性和嚴峻性。如何理性、和諧發展,實現健康綠色的人與自然關系,是整個人類共同體面臨的問題。相信這本小書能夠幫助我們更加深刻地理解環境,就未來達成更多共識,畢竟,我們都在一條船上。
作為作者,本書中文版的出版對我來說是一種榮譽,而且我相信,對于環境史的學術成就來說,也是一件意義重大的事情。這是目前一部描述世界各地環境史研究和撰述史的專著。之前,有一些較短的文章,以特定國家和地區為主題,或試圖以全球視野來寫作,其中大部分都被列入本書的書目之中,但迄今這種篇幅的作品尚未問世。本書對從古至今環境史上的思想家、論題和觀點作了概括,其地理視角包括整個地球。我奉獻本書的目的,是為那些想要一本環境史簡明手冊的學者以及作為研究助手的研究生提供一份指南,并為了解這一學科已完成的重要工作立一塊指向牌。該學科與目前正經歷生態變化的這個世界有許多的關聯,而這一變化影響著每一個國家的經濟和生活方式。環境史是一門快速發展的領域,要跟上它的發展,可是一項艱巨的任務,我希望本書對愿意這么做的學者會有所幫助。追蹤文獻是一項永無止境的工作,任何人,包括我在內,都不能聲稱掌握了環境史的全部文獻。我所希望的是,我,一位從三十多年前作為一門自覺的歷史學科的環境史初生之時就一直活躍于這一領域的學者,一位為其中的一份雜志工作過一段時間的編輯,一位出席過以這一主題舉辦的大多數會議的與會者,一位不僅僅熟讀了重要的環境史著作,也與相當一部分作者私交甚篤的讀者,能夠提供一種獨特的視角。為撰寫環境史,就必須有一個可行的定義,即了解這一主題包括什么。首先,其標題包括環境和歷史兩個術語:其中個關系到更加普遍的自然觀念,第二個關系到更加普遍的文化觀念。不同的學者將他們的重點置于其中的這一個或那一個。有一些學者更愿意主要考察環境的歷史,即景觀和自然生態系統中曾發生的變化。顯然,人類已引發了其中的許多變化,但其他重要變化的發生,是自然因素的結果。純粹的自然變化通常被理解為屬于科學的范疇,然而這可能意味著,環境史,如果簡單定義為環境的歷史,就如同地理學一樣,是某種科學的一個分支。我并不否認科學對于環境史有著非常重要的價值。環境史學家應該運用歷史和科學這兩種工具,然后努力跨越它們之間的鴻溝。為了理解環境我們自己所選擇的標題中的個術語,我們必須熟練地掌握自然科學的語言,并能夠利用科學就我們選擇研究的歷史領域所能教給我們的東西。其他學者則強調這一主題的文化方面。對他們來說,我們所有的自然知識體現了人類與自然的互動,因此顯然是一種社會建構。有一些學者認為,由于人類重新塑造了這個星球,未受干擾的自然已不復存在。他們聲稱,荒野完全是一種文化上的發明。而且,他們補充,獨特的自然觀念是人類的一種創造,與自然絕不相干。這樣的哲學觀點中有其不可回避的合理之處,因為歷史是一種人類活動,必然涉及某種人類觀點。環境史學家雖不采納自然并非獨立存在的看法,但可以承認他們學術活動的社會蘊涵。作為歷史學家,環境史學家必須徹底堅持他們運用的史學方法,找出所有可資利用的文字資料,對它們進行里里外外的考證,并仔細地加以解釋。像所有的歷史學家一樣,我們在同仁面前一定要被認為符合了學科要求。在本書中我所采用的定義介于上述兩種之間,以試圖認識這兩個術語的重要性及相互影響。在我看來,環境史是一門歷史,通過研究作為自然一部分的人類如何隨著時間的變遷,在與自然其余部分互動的過程中生活、勞作與思考,從而推進對人類的理解。在環境史的這一定義中我所考慮的是,其主題必須同時包括自然和文化。簡而言之,它規定,一項研究除非既考慮人類社會中的變化,又考慮它們與之接觸的自然界中各方面的變化,并將兩方面的變化聯系起來,否則就不能稱為環境史。這兩方面變化的關系,幾乎在每一個事例中都是一種相互影響的關系。環境中人類引起的變化,事實上總是在文化狀態中回蕩并產生變化。在我所說的這個意義上,一門不包含這兩種術語的歷史便不能稱之為環境史。一些人可能會反對,認為我的定義有人類中心論或人類中心的成分,這確是如此,并且我認為這是不可避免的,盡管我還有一個更大的生態中心整體視域。人類畢竟是自然的一部分,但與其他大部分物種相比,我們已使大地、海洋和天空改頭換面,使地球上與我們共享空間、時間的動植物面目全非。我的可行定義的麻煩在于,與試圖在我所說的兩種對立觀點之間保持平衡比起來,它有時候更容易保留激進態度。后說說在本書中我所考慮的東西,那就是,環境史在本質和定義上意味著一種非常廣闊的視角,包括全球意義上的環境,以及從起源延伸到現在甚至凝視著模糊不清的未來的歷史在內。也就是說,它的范圍不論在時間層面還是在空間層面都是很廣的。首先,讓我們看看時間。我的論點是,環境史領域考察人類歷史中的每一個時間段,包括史前、古代、中世紀和近現代。雖然個別的研究以較短時期作為其分析框架,但環境史的事業拓展范圍所受的限定,僅僅是對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互動的考慮,而不是對所存在的任何特定的互動模式,或任何特定的環境認知方式,或當時的互動程度的考慮。這對中國尤其適用:在這里,歷史資料提供了過去數千余年的信息。我特別反對通常的如果表達不清楚的話看法,即環境史應專注于現代世界。古代和中世紀在環境史中也值得仔細研究。或許絕大部分人類環境關系模式以及使之展現的制度起源于這些時期,并朝著其現代的表現方式演進。當然,由于資料的豐富、變化的速度以及近所出現的環境意識,現代世界將不可避免地需要程度的研究。對環境史來說,時間上適用的東西在空間上也適用。這就是說,不管我們可能怎樣決定劃分出具體的研究范圍,就我們的學科而言,整個地球都是我們研究的對象。也許,其范圍甚至超越了地球,因為太陽輻射的能量與月球引發的潮汐也是重要的環境影響因素。就像每一個現代歷史時刻都與長期形成的過去相聯系一樣,每一個地方或地區都存在于生態圈環境之中,歷史學家忽略這一事實就要自擔風險。甚至書寫一座花園的環境史都需要意識到它在這顆星球上的所在。實際地說,因為研究和寫作必須有個暫停,所以,至少截止到下一本書,每一項研究都必須以有限的空間和特定的時段為基礎。但從理論上說,依其特有的性質,嚴肅的環境史必須認識到與一個更大且具包容性的系統的許多聯系。 J.唐納德·休斯 2008年3月
J.唐納德·休斯(19322019),環境史研究的先驅者之一,曾任美國科羅拉多州丹佛大學約翰·埃文斯杰出歷史學教授、美國環境史學會刊物《環境史》的編輯,美國環境史學會和歐洲環境史學會的創始會員,主要著作有:《世界環境史:人類在地球生命中的角色轉變》《地中海地區:一部環境史》《潘神之苦:古代希臘人和羅馬人的環境問題》。
譯者導讀中文版序章 環境史概念的界定 引言 環境史的主題 與各學科的比較 環境史和舊史學第二章 環境史的早期研究 引言 古代世界 中世紀和近代早期的環境思想 20世紀初年第三章 環境史在美國的興起 引言 從資源保護到環境的美國史 美國環境史研究的脈絡 環境史的合作者第四章 地方、區域和國別環境史研究 引言 加拿大 歐洲 地中海 中東和北非 印度、南亞和東南亞 東亞 澳大利亞、新西蘭和太平洋島嶼 非洲 拉丁美洲 古代世界和中世紀 小結第五章 全球環境史研究 引言 世界環境史著作 全球重要議題 環保運動 世界史教材 小結第六章 環境史的問題和方向 引言 專業化 渲染 環境決定論 當下主義 衰敗論敘述 政治經濟理論 下一組問題 小結第七章 對環境史研究的思考 引言 方法指導 材料搜集現有資源 結論:環境史的未來精選書目索引J.唐納德休斯著述一覽譯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