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繁華半江河——葉辛小散文(著名作家葉辛先生的一本嶄新力作!以老上海人的視角看紛紛擾擾、精彩紛呈的大千世界。)
定 價:¥68
中 教 價:¥40.80 (6.00折)
庫 存 數: 1
葉辛近年來散發于巜人民日報》巜光明日報》巜新民晚報》巜貴州日報》及巜上海灘》雜志以及新創作的散文隨筆60多篇,經過分類,精心集選。以上海人的視角觀照上海和貴州,以貴州人的視角觀照貴州和上海。以老上海人的視角看世界,紛紛擾擾、精彩紛呈的大千世界又給了作家何種體驗何種感受何種感想,作者在《我的處女作》《一城繁華半江河》《上海人的牙膏》《貴州茶》《等的就是這場雪》《北京的烤鴨和片皮鴨》《如何是西湖》等等文中娓娓道來,或平緩或驚艷,讀者在文中細細品味,或感同深受或茅塞頓開。作者拍攝的照片又使本書錦上添花,互為補充,是一本萬花筒,是作者又一本嶄新的力作。
本書的三個特點,一是近五年時間寫出并發表在報刊上,二是文章短,三是與作者的人生有關。
序 不信你試試 細算起來,從1977年早春時節,出版我的處女作《高高的苗嶺》至今,已經47年了。如果算上此前我從貴州遙遠的山鄉里往稿紙上涂涂抹抹地學習寫作的日子,走上創作之路足有半個世紀之久了。 《高高的苗嶺》是一部8萬8千字的兒童題材中篇小說。此后,陸陸續續地不斷地有一本一本書出版,大多數是長篇小說。特別是《蹉跎歲月》《孽債》《巨瀾》幾本書,多少有些影響。前兩本是因為改編為電視連續劇,播出后引起觀眾的喜歡和好評。后一本《巨瀾》還是長篇小說三部曲,影響不如前兩本,但也在40年間印刷了6次。尤其是2021年,被評上了建黨100周年的百年百部紅旗譜,譽為紅色經典。又加上《蹉跎歲月》在建國70周年時,被評為70年70部長篇小說典藏,好多人都以為我的創作主要是在中長篇小說上,很少寫作散文隨筆一類題材。 年輕時代,確實也是這樣;后來逐漸有了點兒影響,報紙刊物開始約寫一些創作談,散文隨筆一類文字。寫著寫著,數量也多了起來。引起了出版社注意,近半個世紀以來,也編撰了不少散文隨筆集子。其中篇幅最大的,是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的《一支難忘的歌》,廣東人民出版社的《文學回憶錄》和《我和祖國70年》,厚厚的,和一本本長篇小說的篇幅差不多。《我和祖國70年》還印刷了5次,成為吉林省的建國70周年獻禮書。 年紀大上去,文章卻越寫越短。今年是建國75周年了,五年時間里,應報刊之約,也寫下不少短文,故爾上海遠東出版社老黃和我商量出一本集子時,我隨口就報了個葉辛小散文的書名;但他們卻從我近年來的小文中,挑了現在這么一個書名:《一城繁華半江河》,于是我就挑出了近90篇稿子,編成了這么個集子。 要說這個小散文集有什么特點,我說第一個特點,每一篇文章都是近幾年寫出并且發表的;第二個特點呢,前面已經說到了,就是短,所以只能稱小散文。 有沒有第三個特點呢?我想想第三個特點就是和我的人生有關。我說過,我生命的兩極是上海和貴州,這本小散文集里收錄的文章,大都和上海與貴州有關。這幾年中,其實我也去過國內另外一些省份,諸如海南、新疆和內蒙古,有感而發,也時有小文寫出。但我都沒有收入本書中。大多數文章,都是關于上海和貴州的。退休之后,年年夏天在貴州過,那里比酷熱難耐的上海好過一些,也不至于浪費太多時間,除了可以靜心寫些東西,還能在全省各地走走,把貴州高原和上海作些比較,從而把經過對比得到的感受寫點小散文。 這不是說我不寫長篇小說了,和這本書出版的同時,有出版社再版了我的五部長篇小說,除了《蹉跎歲月》和《孽債》分別是40多年前和30多年前的作品,《魂殤》《婚殤》《戀殤》都是近年里新寫出的。 這套5卷本長篇小說文集,離開上一套長篇小說文集8卷本的出版,也有8年了。對比著讀一讀長篇小說和我的這一本《一城繁華半江河葉辛小散文》的小散文集,會是很有意味的事情。 不信你試試。 葉 辛 2024年4月
葉辛,著名作家。1996年至2021擔任中國作協副主席,出版作品160多部。他的《孽債》《蹉跎歲月》《客過亭》被喻為知青三部曲。出版多部作品分獲國內外各項大獎。
目錄序 / 001上海開埠的話題 /上海之根與上海之源 /外灘之名緣何而來 /百年之前的上海弄堂 /從棚棚攤到風情街 /上海性情 /上海婚俗的演變 只有一件事沒有變 /光榮的工人階級 /上海灘的資本家 /復雜而微妙的職員群體 /我眼中的小業主 /隱退的留聲機和唱片 /演變中的上海年俗 /舌尖上的開放:上海的吃 /四時茶食演變而來的江南糕點 /陽春面為啥不鮮了 /上海味道:從鮮到多樣化 /上海的家常菜 /上海的茶 /上海的鋼筆 /上海的橋 /上海的牙膏 /上海的門牌號 /蘇州河更親了 /黃浦江更近了 /上海的酒 /眷戀上海的味道 /黃芽菜爛糊肉絲 /徐匯濱江新景觀 /話說徐家匯和盧家灣 /上海的房子 /新上海人二三事 /也談杜月笙 /收藏也是志向 /動物園與植物園 /高橋的糕點 /過日子的上海人 /董酒與上海 /上海菜肴三級跳 /一城繁華半江河 上海的河 /上海人緣自何時? /上海知青這一代 /從1978年出發 /宅在12號樓家中的日子 /奧巴馬獅子頭 /從天福大包講起 /從北京烤鴨和片皮鴨說開來 /書院的外灶風光 /消失在上海灘上的兩種人力車 /從三轉一響談起 /我的處女作 /寫作和喝茶 /送錦濤去西藏 /從收入看今昔 /稿酬的恢復和放開 /從少女到老外婆 /餐桌上的巨變 /蘭蘭和蕙蕙 /高橋仰賢堂 /阿培的游興 /《孽債》里的里弄生產組今何在 /上海的弄堂和小區 /正在淡出的記憶 /演變中的上海 /佛跳墻的題外話 /貴州茶 /四球古茶在山鄉 /神奇的老鷹茶 /呼喚情侶的勒尤 /遵義:新舊交匯的紅色古城 /不要和陌生人說話 /天臺山和《圓圓魂》 /苗寨硐口 /春天的茶訊 /茶葉與帝國 /喜人的茶訊 /過口難忘遵義茶 /脫貧攻堅在瑤鄉 /旅游也是一種扶貧 /到最遠的瑤寨過夜 /懸崖下的村莊 /等的就是這場瑞雪 /為何是西湖 /源自砂鍋寨的另一副目光 /猶如打開一扇門 /三關六碼頭 /南社成員的職業 /《晚秋情事》余言 /我登上了中華文化方陣彩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