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收錄宋詩六十七篇,按感情分為豪壯、悲憤、憂思、沉痛、沉思、奮發、愉悅、諷刺、怨苦、感傷、傷時、超逸、閑適、離情、懷遠、歡愛、哀悼、風土、旅情、鄉戀二十類。
每篇有注釋、作意、作法、鑒賞和補充說明諸項,從作品的主題、創作背景、脈絡、層次入手,對詩人的情感和創作手法進行分析;同時采錄相關詩篇、詩本事、前人評論、詩人逸事等,來擴展賞析的視野。
在中國詩歌發展史上,宋詩和唐詩一樣,歷來被認為是一個重要的階段。唐詩萬紫千紅,是中國詩歌的高峰。宋詩則在繼承唐詩的基礎上又把唐詩沒有開拓的余地加以發展,從而具備了與唐詩不完全相同的特色。雖然自南宋開始,八百余年來對宋詩的評價頗多爭議,譽之毀之都大有人在,但是如果不失之偏頗,那么宋詩的成就和價值,是誰都無法輕易抹殺的。
我們所說的宋詩特色,是在宋代的政治社會現實和文學發展狀況的基礎上形成的。
960年,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北宋王朝,自中唐之后就在事實上存在而至五代十國明顯形成的政治分裂狀態,基本結束。在全國統一的條件之下,莊園經濟發展得很快,城市手工業和商業的繁榮也是空前的。雖然靖康之變(1127)以后中原地區被女真貴族建立的金國所侵占,但仍然處于漢族政權之下的淮河以南地區和川陜一帶的農業、手工業和商業還是有相當發展的。
但是,由于專制集權的統治制度不變,人民的自由度仍然維持在低水平,在北宋的中后期,由各種矛盾如官民對立、經濟壓榨而引起社會上的不滿情緒,就變得非常嚴重。面對著這一社會現實,那些富有正義感的詩人,自然要在他們的詩中反映出這些嚴重的社會問題。因此,宋詩對于社會生活的反映比之前代的作品,不但內容上有新開拓,而且反映的深刻與細致程度也更有發展。例如,描寫農民生活的詩篇,王禹偁的《感流亡》描寫了因災荒而流亡他鄉的一家饑民的悲慘景況,梅堯臣的《村豪》揭露了農村豪強地主的威勢,王令的《餓者行》刻畫了在土地兼并情況下饑餓轉徙的景象,范成大的《后催租行》講述的是農民為了交租不得不將三個女兒連續出賣的苦情,陳造的《竹米行》則借稱頌荒年可以用以充饑的竹米來暗示老百姓掙扎在饑餓線上的慘狀……都是具有代表性的例子。除了農民以外,手工業工人和城市貧民也是宋代詩人描寫的對象。這類作品雖不是很多,但可以說明宋代詩人對社會生活注視面之廣。其中,梅堯臣描寫窯業工人的《陶者》,柳永描寫鹽業工人的《煮海歌》,張俞描寫養蠶婦女的《蠶婦》以及范成大描寫城市小販的幾首絕句,同情勞動者的主題都很鮮明。所有這些詩篇,大多直寫所見所想,樸素平易,直截痛快;而且用訴諸形象的方法來揭示主題,顯示出詩人們對生活的敏銳洞察力和高度概括力。
宋代又是中國歷史上民族沖突長期出現的時代。除了在建立初期,宋太宗趙光義曾兩次(979年和986年)伐遼,期冀收復燕云十六州以外,它都始終處在遼和西夏的威脅之下。而執政者也一直執行著對外妥協求和的政策,直至1126年冬金人攻陷汴京,北宋覆亡。南宋王朝建立以后,不但不奮發以圖恢復,卻以更加屈辱妥協、茍且偷安的姿態出現,最后又被入侵的元軍所滅亡。如果說,因為北宋的國力尚使遼和西夏的侵犯不足以成為漢族政權的心腹大患,所以這一時期詩人反映這一問題的作品還較少的話,那么,自汴京淪陷至南宋滅亡,一代一代的詩人們懷著悲憤、痛苦、抑郁而又充滿渴望的心情,寫出了大量反抗異族侵略、宣傳愛國主義的詩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詩人有陸游、辛棄疾、陳與義、文天祥、范成大、楊萬里、劉克莊、汪元量、謝翱、林景熙等。我們之所以列舉詩人而不列詩作,是因為這一類詩實在是太多了。詩人們傾注了全部的熱情贊美祖國的壯麗山河,歌頌為國捐軀的民族英雄,敘述淪陷區百姓的痛苦生活,揭露妥協投降派的腐化、茍且。這些作品不僅在內容上發揚了我們這個民族固有的氣節,激勵著人民的愛國情緒,而且因為詩人們在這類題材上往往寄情深切,以血淚寫就,從而在藝術上也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大量詩篇表現出來的愛國激情,應該說是宋詩的主流和基本特色。
從藝術表現的角度來說,宋詩所獨具的特點也許就是嚴羽在《滄浪詩話》中所說的以文為詩,以議論為詩了。這種散文化傾向,首創者是唐代的韓愈,他以散文為詩并且喜歡在詩中發議論。北宋自歐陽修至王安石、蘇軾,使這種風格逐漸形成。這種局面的出現,一是有想法、有作為的作家們對唐末至宋初那種過分雕琢字句的風氣不滿,想要把詩寫得語言更流暢,形象更生動,氣勢更宏大;二是與古文運動的展開、最高統治者的倡議和社會客觀上的迫切要求有關。在詩中發議論確是宋詩的一大特征(雖然在宋以前亦有),而且常為論者所詬病。其實,每個詩人都一定會對自己的生活,所處環境,社會現實或某人某事發表自己的看法,只不過表露方式不同罷了。唐詩貴含蓄,詩人們的看法是在描敘的過程中自然顯現的;而宋詩則重刻露,詩人們的看法是在描敘的同時公然表示的。很難絕對地認為含蓄一定高于刻露,問題在于表現的是什么主題和如何去表現。只要不是皆文之有韻者爾乃至語錄講文之押韻,刻露也有感情奔放、直率自然的長處。由此可見,宋詩的以文為詩,以議論為詩是在一個既定條件下形成的,這是宋詩對唐詩的師承,也是自身的革新和發展。此外,比唐詩寫得工穩、細致,特別重視詩的氣韻和意境的創造,也是宋詩在表現手法和藝術技巧方面的發展。
宋詩的流派相當多,如西昆派革新派蘇門弟子江西派四靈派江湖派愛國詩派等,但是這些流派也只是粗略的區分。如果列舉宋代的著名詩人的話,是可以開出一長串名單的。舉其大端,有陸游、蘇軾、王安石、歐陽修、范成大、梅堯臣、楊萬里、蘇舜欽、王禹偁、王令、黃庭堅、秦觀、陳師道、張耒、曾幾、陳與義、劉子翚、文天祥、劉克莊、戴復古、汪元量、林景熙等。他們憑借自己的獨創性,發揮自己的特色和風格,創作出大量的優秀詩篇,為中國的文學寶庫增添了一份珍貴的財富。
這本《宋詩選》共收詩六十七篇。按感情分為豪壯、悲憤、憂思、沉痛、沉思、奮發、愉悅、諷刺、怨苦、感傷、傷時、超逸、閑適、離情、懷遠、歡愛、哀悼、風土、旅情、鄉戀二十類。因為是按感情分類,所以選詩也不得不考慮分類的需要。名家的詩不能不選,但又不可太多;題材、風格相近的,也只能優中選優。每篇除作品外,有注釋作意作法鑒賞及補充說明諸項,從作品的主題、創作背景、層次、脈絡入手,結合串講,進行對詩人感情的分析。補充說明著重采錄相關詩篇、詩本事、前人評論及詩人逸事,以幫助讀者擴大鑒賞視野。
選詩、注詩歷來是難做的事。宋范成大曾經敦請陸游為蘇軾詩集作注,以發明東坡之意,陸游敬謝不能,理由是要得作者微旨是相當難的。注詩僅僅止于釋義,說詩則必然會更加困難。劉勰在《文心雕龍》里就曾經說過文情難鑒,感嘆知音其難哉!說詩既要不誣古人,又要不負古人,真是談何容易!我努力做了些嘗試。自感谫陋,敬請高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