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記
這是一項曠日持久的工作。本書草稿寫于19821985年之間,大體上各章節皆已草成。記得當時有一突出自我感覺,即每撰一章,皆下筆不能自休,難以收束,心中總是存一大文學史概念,貪大求多,加之亦有刪削容易補寫難觀念,以為文字漲出無妨,于是竟至一節有達二萬字,一章有達六七萬字者,粗計之總字數約近百萬。其后多次念欲整理定稿,而面對大堆盈尺稿紙,及日漸漫漶圓珠筆字跡,竟產生無從下手之感,每每將自己嚇退。于是延宕再三,日諸月居,光陰荏苒,不覺已過十稔。其間雜務牽纏,再未回歸文學史事。眼見得其他各卷文學史先后付梓問世,頗覺自己已成龜兔賽跑中的兔子。有了精神壓力亦有好處,乃自塵封舊篋中檢出草稿,痛下決心,完葺其事。于是邊刪邊改不免還要邊另寫,加上購買電腦、學習文字處理等,迭經一年有馀時間,終于大功告成,得以向編委會交卷。
本書稿撰寫過程中,曾努力閱讀參考前輩及時賢各種有關論著。學術研究本是一項層累地數代人積累的工作,或曰站在前人肩膀上的工作。編寫文學史,理應注意此點。然而站在前人肩膀上一事,又談何容易!資料搜求條件限制,聞見視野限制,還有理解力限制,皆制約當事人所站高度。本書稿所參考范圍及程度,肯定不夠全面周詳,此為憾事。不過凡本書中所引述他人論點,例予注明出處;至于沿用一般學界公認的成說,則不再說明初為何人提出,以免冗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