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立思想自信 提升實踐自覺
于漪
浦東改革開放30年的非凡成就,讓我情不自禁地想到了30年前上海市副市長、市委常委趙啟正同志。他被委任為首任浦東新區(qū)管理委員會主任后,曾在浦東召開了一個全市高教普教專家代表座談會,商討浦東新區(qū)教育發(fā)展的燦爛前景,我當時也有幸參加了。會上大家暢所欲言,發(fā)表了很多意見。趙啟正同志對浦東新區(qū)建設的激情、發(fā)展的期望,對浦東教育如何把理想變?yōu)楝F(xiàn)實的壯志豪情,至今歷歷在目。最后,他總結發(fā)言,其中有一句話我至今不忘。他說,開發(fā)浦東新區(qū)從教育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花大力氣把基礎教育抓上去,提高人的素質。他舉例說,那時浦東還未開放,比較困難,汽車也少,但不斷出車禍。為什么呢?人在馬路上走,有的車從你左邊開,有的車從你右邊開,不懂規(guī)則,無規(guī)則意識。教育不是一件平常事,它是提高人的素質的,這一點我銘記在心。 30年過去了,浦東新區(qū)學校林立,上海 1/5的學生與教師都在這塊熱土上成長,有了大體量的基礎教育,浦東的教育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是浦東教育人一代一代齊心協(xié)力、艱苦奮斗、改革創(chuàng)新結成的碩果。想到這些,我這名老教師心中就升騰起對浦東教育的創(chuàng)建者、奉獻者和參與者的無限崇敬。
如今30年過去了,我們還有許許多多的工作要做,特別是當前雙新雙減的任務非常繁重,這是我們從來沒有碰到過的新問題、新挑戰(zhàn)。對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學校也是重任在肩。但我們再忙再累,也不能忘掉教師隊伍自身的建設、自身的修為。習近平總書記講,教師是教育工作的中堅力量,有高質量的教師,才會有高質量的教育。沒有高水平的教師,就很難培養(yǎng)出高水平的創(chuàng)新人才,也很難產生高水平的創(chuàng)新成果。他特別提出,教師要成為大先生,做學生為人、為事、為學的示范,促進學生成長為全面發(fā)展的人。這些話對我們教師寄托著無限的期望。
我們從事教育,要高質量高水平,需要學習的東西非常多,需要鍛煉的角度、方位也非常多。但我認為一名優(yōu)秀教師、卓越教師的成長,除廣泛學習、深入學習外,對我國教育的一些根本性的問題,須作根本性的思考。
我們所從事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的本質特征是什么?它的淵源是什么?須作深刻思考與探究。黨領導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的本質特征是社會主義。這個教育前無古人。中華文明有幾千年,教育是伴隨著中華文明的,沒有良好的教育就不可能有幾千年延續(xù)的中華文明。因此,我們的教育是有優(yōu)秀傳統(tǒng)的。但是,那時沒有社會主義。而今,我們傳承了中華教育的傳統(tǒng),創(chuàng)造性地轉化、創(chuàng)新性地發(fā)展。放眼世界,歐洲也好,美國也好,日本也好,它們沒有社會主義教育,故我們沒有任何現(xiàn)成的模式可照搬照抄,要靠我們自己創(chuàng)造。但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現(xiàn)在是改革開放時代,我們辦教育要海納百川,面向世界,把世界各國教育的精華學過來,擇善而用,豐富和壯大我們自己。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教育,就我們中國有,在人類歷史上進行創(chuàng)造,要有舍我其誰的高遠志向和原創(chuàng)的教育教學思想和精神。我們的教育跟西方的教育、日本的教育有很多相近、相似乃至相同的地方,因為培養(yǎng)人,從兒童到少年到青年,有相似相近的規(guī)律。那么,有沒有不同呢?有沒有本質上的區(qū)別呢?作為一名覺醒了的教師,須想清楚、想明白。改革開放這些年,我們的教育大體量地全面普及,成就首屈一指。但我們不僅要在量上發(fā)展,還要在質上取勝,才有真正的話語權。
100多年前,洋學堂是從西方引進的,規(guī)則是人家定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必須有我們自己很多原創(chuàng)的東西,才有話語權,才真正對人類有貢獻。思想上必須樹立自信,站在戰(zhàn)略的高度,厘清中外教育的同與不同。比如說培養(yǎng)目標,研究哈佛大學畢業(yè)生去向的一份材料說,哈佛強調以真理為友,但是大量的優(yōu)秀畢業(yè)生都是到華爾街搞金融發(fā)財、搞壟斷。我們要培養(yǎng)的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賡續(xù)紅色血脈,能擔當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
教yu部已經講了,我們現(xiàn)在的基礎教育已經是世界上的中上水平。但一講到教育,有些人總認為我們就是落后的。我們確實有落后的地方,但真的就那么落后嗎?改革開放這些年來,國家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絕大多數都是我們自己培養(yǎng)的人在從事建設事業(yè)。因此,教育自信十分重要。比如,教育公平,我們做的大量工作是政治性、社會性、基礎性的。不管是東部、中部還是西部,都要想辦法讓學生受到優(yōu)質教育,因為我們是以人民為中心的。國外也講教育公平,但往往看成是救濟、慈善,例如有的學校每周有幾節(jié)課,教師為困難學生補困。國情不一樣,同樣的話語,教育內涵不一樣。
又比如,立德樹人是我們的根本任務,是我們的原創(chuàng)。育人,古今中外都講。教育就是培養(yǎng)人,雅斯貝斯講教育就是人之完成;我們講教書育人,讀書做人,關鍵在做人。為什么要立德?中國文化是做人要做君子,不能做小人。立德是做人的底線,缺德失德就丟失了人的本分。今天我們的立德樹人就是要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要有家國情懷,要堅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回顧歷史,放眼看世界,對這個原創(chuàng)思想的價值意義就會有更深刻的認識與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際,帝國主義就想把新生的人民共和國扼殺在搖籃里,抗美援朝艱苦卓絕的斗爭粉碎了他們的美夢。但是,美國國務卿杜勒斯臨死的時候,還把中國變色的希望放在中國第三代、第四代身上。現(xiàn)在美國卡我們脖子,過去主要是經濟、軍事領域,現(xiàn)在是經濟領域、軍事領域、科技領域、信息領域、思想領域、文化領域等,對此我們要有清醒的認識。立德樹人是在中國土地上誕生的,這個原創(chuàng)思想源于中國立場、世界視野、時代特征。
我們從事教育的老師,要學會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教育的國情結合起來思考,尋覓并創(chuàng)造科學而有效果的教育教學途徑與方法,教育專業(yè)、學科專業(yè)方面也不要習慣于聽別人說短長。從 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以來,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積貧積弱,奮起抗爭,艱難曲折,一次次失敗讓有些人成了思想矮子,而且習慣了不自知。如今黨領導中國人民奮斗了100年,取得了令世人震驚的偉大成就,正向著第二個 100年前進。因此,思想上更要樹立自信,挺直脊梁骨,用教育自信創(chuàng)建自信的教育。教育發(fā)展進程中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不足為怪,關鍵在于怎樣面對,怎樣分析、破解。要乘風破浪,自信心、自信力必不可少。我們的教育是有積淀的,從革命老區(qū)辦學開始,就有好的經驗;新中國 70多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教育創(chuàng)造了許多行之有效的有中國特色的優(yōu)秀經驗,關鍵要認真梳理、凝聚、篩選,上升到理論層面來認識,洞悉規(guī)律與價值。如果缺乏自信,就會視而不見,甚至不屑一顧。
我們的認識、我們的思想對不對,要靠實踐來檢驗,因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我們進行課程教材改革,從事大量的教育教學實踐,增強自覺性十分重要,切忌盲目。現(xiàn)在實施雙減,社會上龐大的培訓機構,資本的運作,沖擊學校教育體制,影響黨的教育方針的全面落實,必須進行治理,撥正教育的航向。校外積極治理,校內過重的作業(yè)負擔要減,讓教育回歸本原,使學生身心獲得健康發(fā)展。學業(yè)減負不只是技術上的增減,要推敲它的質和量。社會上加在學生身上過重的學業(yè)負擔減了,學校更要發(fā)揮教育的主體功能,根據學生的認知與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作業(yè)減負的源頭在課堂教學的質與量。從事教學實踐,必須思考:這節(jié)課究竟要學生學什么?怎樣指導才能讓學生學習積極性充分發(fā)揮?這節(jié)課是否把握住了學科的特質?在單元知識、能力架構中起什么作用?凡此種種,均應想清楚。有時,為了趨時跟風,不切實際,效果適得其反,給學生增加了不必要的負擔。比如,引進一種教學方法本無可非議,異質、多元可促進思考,從中吸取養(yǎng)料,獲得自我提升。但是,如若盲目照搬,就會事與愿違。如 1968年英國人托東尼·博贊發(fā)明的、1974年開始在全球推廣的全腦思維記憶工具,把半個控制語言、線條、數字等抽象思維內容的理性腦和半個控制形狀、色彩和想象力的感性腦整合起來,就可抓住記憶點,增強記憶效果。任何工具的發(fā)明都有其使用的價值,運用時須弄清其來龍去脈,把握它的優(yōu)點與局限,若亂搬亂套,就會造成五花八門、光怪陸離的現(xiàn)象。如教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整堂課的思維導圖就是給詩中的景、情、物繪色,紅、藍、黃色不夠,還得拼色。思維導圖滿目都是色彩,詩的意象、意境、語言文字的表現(xiàn)力模糊了、虛幻了,審美情趣的培養(yǎng)走樣了。學生究竟學到了什么?這樣的學業(yè)負擔合理嗎?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常看到外來的風一浪逐一浪,浪頭過去似乎也就銷聲匿跡了。
由此,我聯(lián)想到美國一位文學理論大師說過的話。眾所周知,美國文學是美國土著文學與歐洲殖民文學的結合體。他說,從歐洲引進的這些理論并不是超凡大度的,其理論、做法以及萌芽生長的一些東西,與特定的時間、特定的地點、特定的文化、特定的語言盤根錯節(jié),難解難分。若花大力氣去拿來用了,并沒有發(fā)揮本土的正面功能,而變成了《荷馬史詩》里的特洛伊的木馬,或者就是計算機里的一種病毒,改變了機構的程序,起到破壞的作用。教學與文學理論有別,具體問題要具體分析,不能一概而論。這番話對我們仍有啟迪作用:一要放出眼光拿來;二要從教材實際、學生實際出發(fā),恰如其分地運用。
當前,學生作業(yè)負擔要減得有效,關鍵在課堂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的適切性。有些課,教師和學生都在負重前進。一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多到古今中外皆有,學生沒有那么多文化積累,也沒有那么強的綜合思維能力,只能是蜻蜓點水,云里霧里,學得不切實際,完成作業(yè)的難度可想而知。基礎教育重在打基礎,是奠基,不是高大上,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具有科學性、適切性。好與深是兩個概念。切合學生認知與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學生學得高興、學得快樂,學有成就感、滿足感,課堂教學質量才是優(yōu)質的。
大道至簡。要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有效減少課后作業(yè)過重負擔,至為重要的是教學要返璞歸真,少一點裝飾、掛件,少一點彎彎繞,多一點真知真思真問題。課前要充分備課,對學生須掌握的知識、能力成竹在胸,教學時要言不煩,一語中的。教學中含糊的,繞過來繞過去,廢話最多的,一定是自己不深知底里,或生搬硬套、或一知半解的。教學實踐中,要減少盲目性,增強自覺性,學科專業(yè)的真本領須不斷錘煉、提升。
雙減形勢下,班級教學實踐中因材施教十分重要。要善于調動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比如,某個章節(jié)、某篇課文的主問題,既要面對大多數學生,又要有最基本的,讓學習最困難的學生也能尋覓到解答,還要適當增加難度,讓學有余力的學生可攀登,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學習各得其所,都有滿足感,而且可體悟到逐步攀登的樂趣。教學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提高課堂教學實踐的科學性、藝術性、適切性,永遠行進在追求的路途之中。
對基礎教育的一些根本問題作根本性的思考,目的在于樹立思想自信,提升實踐自覺,聚焦于教師內心的深度覺醒。每位老師都有相當大的潛力,當內心覺醒,把自己的命運與學生的命運、國家和民族的命運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時候,就會有無窮的智慧,有用不完的勁,群策群力,在新時代創(chuàng)造浦東新區(qū)教育的新碩果。
浦東新區(qū)是我們改革開放的前沿,是上海的驕傲,也是全國的驕傲。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天天學習,日日向上,浦東新區(qū)教育一定能在今天取得翻天覆地變化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新輝煌。我這名老教師期盼著,祝愿著。
(本文根據于漪在首屆浦東杏壇上的報告錄音編輯整理)
作者簡介:于漪,上海市楊浦高級中學名譽校長。曾任全國語言學會理事、全國中學語文教學研究會副會長,上海市教師學研究會首任會長。她長期躬耕中學語文教學事業(yè),堅持教文育人,推動人文性寫入全國《語文課程標準》。從教至今,共撰寫教育著述 600余萬字,出版有全國基礎教育領域shou部特級教師全集《于漪全集》,主講省市級以上探索性、示范性公開課近2000節(jié),被譽為精心育人的一代師表,潛心教改的一面旗幟。被評為全國首批語文特級教師,首屆全國教書育人楷模,中共中央、國務院 2018年授予其改革先鋒稱號,2019年授予其人民教育家國家榮譽稱號。
序 樹立思想自信提升實踐自覺........................................于 漪 001
前言................................................................................................... 001
教育之道
立德鑄魂育新人 開拓創(chuàng)新促發(fā)展
李百艷院長在首屆浦東杏壇主論壇上的講話
................................... .. ......上海市浦東教育發(fā)展研究院 李百艷 003
迎接挑戰(zhàn),砥礪前行
毛力熊書記在鑄魂·生根·強基:新時期教師專業(yè)
發(fā)展學校建設論壇暨第五屆浦東杏壇閉幕式上的講話
....................................................上海市浦東新區(qū)教育局 毛力熊 006
助力浦東引領區(qū)建設,打造教育專業(yè)服務芯高地
................................................上海市浦東教育發(fā)展研究院 李百艷 011
做學生健康成長的引路人
教師的價值觀建設
................................................................清華大學教育學院 石中英 015
教師學習:如何構建區(qū)域教師培訓課程系統(tǒng)
................................................上海市浦東教育發(fā)展研究院 胡意慧 022
規(guī)劃:讓教師學習突破經驗局限
.....................................................................上海市川沙中學 王 玨 028
做項目、建模式,解決教師學習的行動問題
.........................................................上海市建平中學西校 趙之浩 032
賦能與重構:建構教師隊伍高質量發(fā)展的長效機制
.................................................. .......上海市進才中學北校 金衛(wèi)東 035
建構支撐教師學習的學校生態(tài)系統(tǒng)
......................................................上海市浦東新區(qū)竹園小學 婁華英 040
一堂三讀:做一個幸福的學習者
..................................................上海市浦東新區(qū)浦南幼兒園 蔣耀琴 043
探索基于物證理治提升中學物理教師五味·三能力的實訓之經
............................................................................上海南匯中學 張韶 046
研訓理念落于實踐與合作
團隊分層滿足
........................................上海市浦東新區(qū)高東鎮(zhèn)中心小學 萬曉春 052
評價之策
以評價改革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
以浦東教師評價改革進行時為例
...................................................上海市浦東教育發(fā)展研究院 張 新 061
指向教師發(fā)展的學校自我督導體系建設
..................................................上海市浦東教育發(fā)展研究院 劉 朋 066
促進幼兒科學素養(yǎng)養(yǎng)成的表現(xiàn)性評價
.................................................上海市浦東新區(qū)南門幼兒園 龔衛(wèi)玲 071
有效評價,促進教師專業(yè)化成長
以教師個人三年規(guī)劃為依據,開展教師自主性評價
................................................上海市浦東新區(qū)高科幼兒園 費麗華 078
用評價看見每一個孩子
基于智慧校園平臺的五星五育 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探索
................................................上海市浦東新區(qū)第二中心小學 陳 潔 083
均衡:讓每個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
..............................上海戲劇學院附屬浦東新世界實驗小學 周 怡 092
讓學生在多元對話中成長讓星星在多元評價中閃耀
..............................................................上海市建平實驗中學 葉 彬 105
有效評價,實現(xiàn)見習教師專業(yè)成長
..................................................上海市浦東新區(qū)天虹幼兒園 茅琴美 107
課程之法
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推進區(qū)域教研高品質發(fā)展
...................................................上海市浦東教育發(fā)展研究院 卜文雄 115
以學校課程建設支持教師專業(yè)發(fā)展
........................................................................上海市澧溪中學 朱國花 119
乘著課改春風,收獲成長碩果
...................................................上海市浦東新區(qū)東方幼兒園 劉樹樑 126
雙新背景下的實驗教學解讀和微活動的設計
以必修1《分子與細胞》為例
...................................................................上海市建平中學 馮碧薇 131
基于課改背景下的項目化學習
................................................上海市浦東教育發(fā)展研究院 陳久華 138
科研之力
引領·培育·創(chuàng)生
高國忠局長在第三屆浦東杏壇開幕式上的發(fā)言
...........................................................上海市浦東新區(qū)教育局高國忠 143
以科研成就有價值的教師
.....................................上海師范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院 王 潔 145
項目引領 益師強師
.....................................................華東師范大學附屬東昌中學 薛志明 150
桃不言下自成蹊
桃文化長效課題研究促教師專業(yè)成長
........................................................上海市浦東新區(qū)大團小學 衛(wèi)飛明 156
當AI和教師的教育寫作相遇
人工智能教育案例撰寫例談
.................................................上海市浦東教育發(fā)展研究院 王麗琴 162
跬步千里 向美而行
以金囡幼兒園長周期龍頭課題為例
..................................................上海市浦東新區(qū)金囡幼兒園 曹莉萍 171
課例研究:14年本土化區(qū)域變式探索
..........................................................上海市浦東教育發(fā)展研究院 鄭新華
上海市民辦尚德實驗學校 鄔強波 176
教科研引領未來教育的形態(tài)
.....................................................上海市民辦尚德實驗學校 姜曉勇 186
技術之能
融合共生智向未來
浦東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探索與設計
.....................................................上海市浦東教育發(fā)展研究院 李百艷 193
區(qū)域推進面向計算思維的人工智能與編程教育的若干問題思考
..........................上海市浦東教育發(fā)展研究院 謝忠新 李曉曉 李 盈 200
運用現(xiàn)代技術撬動課堂轉型
.......................................................上海市浦東教育發(fā)展研究院 章健 209
基于作業(yè)數據分析的課堂精準教學實踐研究
...................................................上海市浦東教育發(fā)展研究院 朱 偉 216
實踐邏輯&落地路徑:教育數字化轉型,怎么轉
...................................................上海市浦東教育發(fā)展研究院 張廣錄 228
利用教學助手的數據反饋開展精準英語教學研究
.................................................上海市浦東教育發(fā)展研究院 郭松梅 234
面向計算思維培養(yǎng)的人工智能項目設計與實施
............................................................上海市實驗學校東校 潘艷東 244
注重體驗的人工智能教學模式實踐探索與思考
...................................................上海大學附屬浦東實驗小學 王斌華 上海市浦東新區(qū)福山外國語小學 呂立晨 252
智慧校園背景下的學校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場景建設研究
................................................上海市浦東新區(qū)第二中心小學 陳 潔 260
以三個助手校本化實施為依托推進數字化轉型
孫橋小學基于三個助手開展數學數字化轉型賦能教師成長
..................................................上海市浦東新區(qū)孫橋小學 朱 威 268
技術賦能,探索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新方略
...............................................................上海市進才中學北校 金衛(wèi)東 279
基于科創(chuàng)特色的人工智能教育探索
張江高科實驗小學人工智能教育實踐
..........................上海市浦東新區(qū)張江高科實驗小學 陳 飛 李 晶 285
關于智能時代教師智能教育素養(yǎng)的思考
...................................................上海市浦東教育發(fā)展研究院 李 盈 292
智能技術如何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
...........................................上海海事大學附屬北蔡高級中學 馬淑穎 298
基于大數據平臺的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數據挖掘分析
....................................................上海市浦東教育發(fā)展研究院 周 偉 300
欣耘細耕活力溯源
教學數字化轉型的實踐初探
....................................................................上海市新云臺中學 王曉云 308
杏壇論教智慧領航歷屆杏壇回眸
...................................................上海市浦東教育發(fā)展研究院 劉曉峰 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