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巴赫、莫扎特、貝多芬為主要論域,深入探討了這三位神圣羅馬帝國音樂巨匠的代表性鍵盤音樂作品。從歷史的角度觀視,他們所經歷的恰是從宗教改革到資產階級大革命的巨大浪潮時期。歷史語境提供了對鍵盤藝術形式的另一種全面觀察,也提供了進一步的研究鍵盤作品在基本層面上是如何變化的,以及音樂家們是如何在社會變革的滾滾浪潮之中度過自己的人生,并創作出光輝熠熠的作品的。
鍵盤藝術的發展不僅反映了音樂技術的革新,也深刻體現了歐洲文明的變遷,而社會變革為音樂家們提供了豐富的創作土壤,使他們的作品充滿時代氣息。通過對鍵盤藝術的深入研究,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西方音樂歷史的演進脈絡,以及藝術家們如何在社會變革中找尋靈感,創作出影響深遠的作品。
★巴赫、莫扎特、貝多芬傳世音符與歷史之思
★西方近代鍵盤音樂創作歷程與影響、節奏與特質、風格與流行
★對自身音樂道路的堅持和創新,對傳統音樂模式的突破和反叛
★偉大音樂家內在強大的生命力,賦予其作品更強烈的多元性、動態性和多意義性
在人類文明長河里誕生的諸多藝術形式中,鍵盤藝術可謂大器晚成的典范。與許多其他的藝術形式相比,它非常年輕,譬如聲樂和舞蹈。從部落族群之間的歌舞中,我們可以看到人類初期的藝術雛形。幾百萬年下來,在某種程度上,歌舞的形式象征了人類文明的凝練,是與生存和生活緊密相連的行為活動。人類通過模仿野獸的形態、動作和吼叫,來對抗猛獸入侵時的威脅,或以戰歌戰舞的形式喚起好戰情緒,增強戰場上士兵們血性搏斗的氣勢。不僅如此,歌舞的形式還體現在祭祀供奉和敬拜神性的儀式中,以幫助他們表達原始的情感,融入特定的儀式過程。然而,回歸至鍵盤藝術,它無疑還是個稚嫩的孩童,哪怕在器樂史的發展中也依然是個年輕的生命。根據現代考古學的研究,人類最早的樂器可以追溯至六萬年前斯洛文尼亞的迪維巴貝洞穴,有趣的是由我們智人先祖的敵人尼安德特人,用熊骨所制的樂器通過現代技術復原后居然能演奏貝多芬的音樂;而在我們國內,更為人所知的是距今約八千年的賈湖骨笛。雖然站在現代定義的視角,或許以上所述的古老骨笛并不足以被正式認定為樂器,但從本質上看,它們的功能屬性卻有著極大的共性表達行為、反映需求、既定思想,這樣的觀念被一直沿用至今。
隨著時代變遷所帶來的(音樂)巨大變化,鍵盤從不被需要,到滿足人們的基礎需求,又慢慢成為表達情感、精神的載體。我們可以看到它歷經了重大的轉變。中世紀,人們一直認為人聲才是最虔誠且純凈的聲音,鍵盤樂器不僅不被允許作為單獨的樂器使用,它甚至被定義為具有世俗性的特質。到了文藝復興時期,音樂作品多以合奏形式呈現,其中涉及的樂器類型繁多,音域不一,直至文藝復興后期,隨著琴弦技術的革新,更長、更重的琴弦開始被使用,這為羽管鍵琴和其他鍵盤樂器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其逐漸嶄露頭角。自十五世紀起,音樂的曲目需求開始大幅擴展,已不再局限于聲樂作品的編曲,此時,獨奏式的器樂作品開始涌現。在樂器的神圣與世俗用途上,鍵盤樂器展現了其獨特的歷程,例如,管風琴在宗教的場所(教堂和禮拜堂)中占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羽管鍵琴則因其和聲上的靈活性和結構上的多變而在伴奏領域中獲得了一席之地。另外,隨著數字低音記譜法的推廣,羽管鍵琴在伴奏中的角色愈發突出,這種自身具有多聲部特質的樂器為其他器樂、聲樂或室內樂作品提供了豐富的和聲支撐。最終,它以不可替代的獨特性成為獨奏和協奏曲的主力樂器,但這一轉變并非一蹴而就。鍵盤樂器獨奏會作為公共活動的概念,直到十八世紀末才真正為人們所接受。伴隨時代科技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鍵盤樂器在音樂中的角色經歷著不斷演變,從中世紀到文藝復興時期,它主要作為伴奏、教學和作曲的輔助工具;而到了古典時期,鍵盤樂器終于開始大放異彩,不僅被公眾所珍愛,同時成為演奏家們手中的獨奏利器。在這一形式和基礎上,根據特定的社會歷史環境發展,鍵盤藝術及其作品的創作生產、形成趨勢相比聲樂和舞蹈更容易被左右,這些影響或受到宗教運動、文化觀念等其他綜合性因素的影響。因此,厘清鍵盤藝術也有助于我們更有效地了解整個古典音樂歷史的前行脈絡。
當我們討論鍵盤藝術的發展時,那些著名的音樂家總是為人們所津津樂道,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沃爾夫岡·阿瑪多伊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791)、路德維希·凡·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則更是個中翹楚。有趣的是,他們三者都出生于神圣羅馬帝國,按照今天的話術,他們即神圣羅馬帝國的子民。法國著名思想家伏爾泰(Voltaire)曾對神圣羅馬帝國有過一段經典評價既不神圣,又不羅馬,更不是帝國。對于這個歐洲歷史上舉足輕重又頗為獨特的國家而言,巴赫、莫扎特和貝多芬所經歷的時期恰是從宗教改革到資產階級大革命的巨大浪潮時期。從更深入的層面上,這不僅是一段鍵盤史的發展,也是歐洲文明變遷的縮影。因此,歷史語境提供了對鍵盤藝術形式的另一種全面考察,也提供了更進一步的見解鍵盤作品在基本層面上是如何變化的,以及音樂家們是如何在社會變革的滾滾浪潮之中度過自己的人生,并創作出光輝熠熠的作品的。當我們將時間維度拉長會發現,盡管鍵盤藝術作為新型的生命如此年輕,但在藝術領域中卻獲得了不可替代的地位,更成為今天音樂界不可或缺的部分;而正是巴赫、莫扎特與貝多芬通過對鍵盤音樂的思考和突破并創作出獨特鍵盤作品,才使之后整體鍵盤藝術的爆發成為可能。正如藝術音樂幾百年的演變歷程所揭示的,若沒有先驅的深厚積累,后來的音樂家們要達到他們登峰造極的藝術高度無疑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而對于神圣羅馬帝國這三位杰出的音樂家,人們已經給予了大量的關注,但鮮見專門結合歷史發展背景和鍵盤音樂演進的著述,這方面的研究深度與廣度仍有待進一步拓展。在現有的基礎上,筆者嘗試進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力求在理解他們的鍵盤音樂創作與影響方面向前邁進一小步。然而,筆者深知,要全面、系統地剖析這些音樂家的作品與影響,還需不斷學習、探索和努力。本書所呈現的論述與結論,僅代表筆者當前階段的學術見解,而未來的探索之路仍舊漫長,期待著能在此基礎上不斷深入,為鍵盤音樂領域的研究貢獻更為豐富的成果。
萬夢縈,1989年出生,江西人,音樂藝術博士(鋼琴演奏),深圳大學藝術學部音樂舞蹈學院助理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先后就讀于美國舊金山音樂學院、美國肯塔基大學,在美期間曾舉辦十場個人獨奏音樂會,2019年回國任教。
專注于現代音樂創作分析、中國音樂評論、鋼琴教學研究。承擔鋼琴表演專業課程、師范類鋼琴基礎課程、西方音樂鑒賞課程的教學。在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若干篇,指導學生在國內外賽事獲獎二十余項,多次獲得杰出導師等榮譽稱號。曾應邀在深圳音樂廳、龍崗文化中心音樂廳等地,成功舉辦師生專場音樂會。
一、巴赫的引領者馬丁·路德 2
二、百年后的相遇 10
第二章 時代的答案 14
一、破碎的帝國 14
二、雄宏之聲 17
三、有序與統一 20
四、被選中的巴赫 23
第三章 歌唱的鍵盤 32
一、從歌詞出發 33
二、歌唱的代名詞Cantabile 37
三、Cantabile 品位表達的關鍵 40
四、連線在Cantabile 中的價值與解讀 42
五、Cantabile 中關于自由的思考 46
第四章 千奇的樂器 50
一、小鍵琴(Clavichord) 51
二、羽管鍵琴(Harpsichord) 53
三、早期鋼琴(Pianoforte) 55
四、雙向奔赴的人和琴 59
第五章 父與子 67
第六章 音樂,更是生活 81
一、叛逆與戲劇 81
二、源自生活的選擇 90
第七章 包羅萬象的鋼琴協奏曲 95
一、繁忙的協奏曲 95
二、隱秘的戲劇性 99
三、兜兜轉轉的節拍 113
四、摘下面具的慢樂章 119
第八章 一位會長老師 126
第九章 勇氣與鐵血 134
一、奏鳴曲的革命 134
二、英雄更勝英雄 149
三、雄辯家的登場 158
四、新世界 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