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這么大,我想去看看!”
《山川河流會說話/少年讀徐霞客游記》結合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地理學家徐霞客的經歷,反映了一個中國人的偉大志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告訴孩子成功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而是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來的!這是一部成長勵志之書。
《山川河流會說話/少年讀徐霞客游記》系“少年讀徐霞客游記”系列之一,講述了地理常識、旅行知識、草木時節、山川河流、人生傳奇。穿越時空,神奇相遇,趣味解讀一段說走就走的旅程!
“世界這么大,我想去看看!”徐霞客的一生,與祖國的青山綠水緊密相連,他的山水情懷、遠游夢想在筆下一幅幅動人的溪山畫卷中得到充分展現和釋放。
“少年讀徐霞客游記”系列圖書是由當代著名地質學家、科普作家劉興詩結合徐霞客的人生傳奇和地理學名著《徐霞客游記》改編和創作而成的,包括《出發,徐霞客!》《山川河流會說話》《日記里的大自然》。
親愛的小讀者,今天我要跟大家介紹一個人,他就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旅行家、地理學家——徐霞客。
你可能要問:徐霞客是誰呀?你為什么要把他推薦給我們?這正是我要在下面回答的問題。不過我要先說一說,我和徐霞客之間的“情緣”。關注徐霞客,并結合我多年的地質工作和科普工作經歷,對他的作品《徐霞客游記》進行解讀,是我近十年來的夢想。盡管現在我已經九十歲了,但徐霞客的人生經歷和他“萬里遐征”的壯舉,以及為大好河山立傳的雄心壯志,經常激勵著我,讓我對人生、對世界有了更深入的體會。
現在,我把徐霞客的人生和他的作品《徐霞客游記》做了一番梳理,寫成《少年讀徐霞客游記》這套書,可以說它是對我多年來的《徐霞客游記》研究工作的總結。之所以要通過這部書把徐霞客和他的作品推薦給大家,是出于下面幾點考慮:
第一,徐霞客和他的作品告訴我們,要堅守自己的夢想。
我們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有遠游夢想,夢想著有一天能夠踏上旅程,像雄鷹一樣翱翔四方,體驗更廣闊的天地,欣賞更壯美的風光。徐霞客就是這樣一個人。他生活在我國的明朝后期,少年時就勤奮好學,博覽群書。他的夢想就是、‘大丈夫當朝碧海而暮蒼梧”,尋山問水,游遍天下。所以我在書。中說,孩子們要向徐霞客學習,“不要做籠子里的雞、拴在木樁上的馬”,而要志在四方,擁有屬于自己的夢想。
第二,徐霞客和他的作品告訴我們,通往成功的路上從來都不乏困難和挑戰。
徐霞客風餐露宿,不避艱辛,足跡踏遍了大半個中國。在一路行走中,他遇到了無數的挑戰——惡劣的自然天氣、荒僻險峻的地理環境、讓人疼痛難忍的疾病、身無分文的困窘……但是這一切,都被他一一化解。所以我在書中稱徐霞客為“徐俠客”。如果不是身懷絕技的“俠客”,又怎能克服這么多困難、迎接這么多挑戰呢?
第三,徐霞客和他的作品告訴我們,人要學會做大自然的“知音”。
大自然中充滿了奧秘,徐霞客是一個有山水情懷的人,他就像拜訪老朋友那樣拜訪山川河流,或者熱情洋溢,或者謙遜以待,或者心無旁騖,或者手舞足蹈。他是大自然的探訪者,是大好河山的“知音”。我在書中引用宋代大文豪辛棄疾的詞,稱贊徐霞客和大自然的關系是:“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情與貌,略相似。”如果你仔細讀一讀這部書,一定會有同樣的感受!
總而言之,徐霞客是祖國山川河流的探索者,《徐霞客游記》是一部文筆生動、趣味盎然的“野外勘測家所寫的考察記錄”(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這就是我為什么要花費這么多年的心血,在九十歲的時候跟小讀者分享《少年讀徐霞客游記》這部作品的原因!我期待著小讀者通過閱讀這套書,認識徐霞客,了解徐霞客,做一個胸有大志、腳踏實地的人!
劉興詩,1931年5月8日出生于四川省德陽市,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地質學教授,史前考古學研究員,知名科普作家。1945年發表一篇作品,1952年開始科普創作,被譽為“中國科幻小說創作的鼻祖”。
迄今出版作品380余部,獲獎190余次。其中,美術片《我的朋友小海豚》獲意大利第十二屆吉福尼國際兒童電影節榮譽獎,童話《偷夢的妖精》獲海峽兩岸首屆中華兒童文學創作獎,《講給孩子的中國大自然》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劉興詩爺爺講地球》獲第七屆中華優秀出版物獎。
劉瑤,湖南湘潭人,知名插畫師,通曉兒童心理學、兒童美術學。主要繪畫作品有《四季》(香港三聯出版社)、《我們的漢字》(青島出版社)、《奇孫孫怪婆婆》(湖南少年兒童出版社)等。
信江山水畫廊
紅彤彤的丹霞地貌
尋找神秘的龜巖
“烏龜”化成的山
探秘“老虎山”
專吃和尚的老虎
“九十九井”的秘密
沒有水的蟶井
勇探麻葉洞
村里來了個“大法師”
冒雨游衡山
火神居住的地方
稀泥漿里看衡州
“三江口”與“六尺鼓”
湘江驚遇強盜
刀光、火光,身上光光
鈷潭一游
被玷污的美景
揭秘“三分石”
“三分石”代表三分天下嗎?
七星巖里走一遭
山洞里的“大魚”
拜訪象鼻山、水月洞
會吸水的“大象”
攀登七重天
把樹“種”在懸崖上
柳州有勝景
好官、壞官,百姓在看
真仙巖遇險
遇到一條守洞的蛇王
坐著竹排進水洞
坐在木盆里做考察
鉆進一個地窟窿
一進一出“耗子洞”
“文和尚”靜聞
和最好的朋友說再見
犀牛洞探險記
地理小發現:豎井、盤洼
土山、石山好景觀
山分兩種,都在一縣
三里城印象
“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