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機交互:用戶體驗創新的原理》的目的是讓更多人能輕松地理解人機交互和用戶體驗理論體系,即使是第一次接觸人機交互與用戶體驗的人們也可以輕松掌握其基本理論,并馬上按照書里介紹的方法付諸實踐。為了達到這些目標,本書會采用以下方式介紹:
結合多樣的數字產品與服務的案例
筆者第一次出版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是2005年的2月份。從那時候起,人機交互領域經歷了巨大的變化。人機交互研究對象從原本的計算機擴展到更多樣化的數字產品上,如智能手機、社交網絡等; 我們在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會用到計算機系統,而且計算機系統正在變得更高效和小型化。本書著重分析了最近開發的多樣化的數字產品與服務的案例,解釋其中重要的概念與方法。案例的選擇,既涵蓋了具象的數字產品,也涵蓋了抽象的數字服務,擴大了人機交互原理的適用范圍。讀者可以結合實例,更好地理解利用人機交互和用戶體驗的概念與方法,活學活用。
利用電影解釋人機交互原理與用戶體驗方法
在過去10年里韓國舉行的人機交互會議上,筆者每年都會做一件事,那就是選出一部電影,利用電影里面的場面或故事來解釋人機交互的原理與理論。這樣做的目的是讓第一次接觸人機交互或用戶體驗的人能更容易地理解原理與方法。本書沿用了這一方法,在某些章節中添加了一些跟內容有關的電影。例如,在第1章中,舉了“阿凡達”的例子來解釋用戶體驗,第6章結合“玩具總動員3”來解釋體驗創新等。這樣,通過電影場景的解讀,可以讓原本難以理解的人機交互與用戶體驗理論變得通俗易懂。
融合整體框架和具體方法,提供完整的視野
本書著重從人機交互的整體框架,而不是單個的數據來闡釋人機交互的基本原理與流程。本書的6個章節分別從一個分支領域闡釋了人機交互理論系統,為讀者構建出一個整體框架。不過過于注重整體構架,便會缺乏具體性。為了要避免這個問題,本書選擇了一些貼近書中內容、使用頻率較高的例子,讀者可以親自實踐。這樣,融合整體框架和具體方法可以為讀者提供更完整的知識結構。
經過44位專家教授的仔細檢證
人機交互是一個跨學科的領域,因此一個人無法成為整個領域的專家。筆者雖也教了20多年人機交互課程,不過也僅僅教授其中有限的領域。為了解決這些問題,這本書的各個章節都會邀請相關的專家來審核。這本書總共6個章節,每章都會邀請一名以上的專家在內容上、結構上、案例或參考文獻上給出意見和建議。雖然筆者是這本書的負責人,但是各個領域專家全面的意見,可以更好地從不同角度出發,描繪人機交互這個多樣化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