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努克親王到濟南:秋立憶舊散文選》大體可分為四類:一是憶舊,二是游記,三是生活瑣趣,四是與時政文化有些相關的雜談。總之,都是些個人的感受。涉及本職工作和專業上的事,雖然近年來也寫了、發了不少東西,但沒有把它們收進來。那些也很重要,有意義,但屬于另外一個價值體系,放在這里面就有些不搭。從個人情趣上而言,我更喜歡,朋友們更看重的可能還是這些。憶舊多是30歲之前的事,30歲之后的事雖然也已很“舊”了,但很多還不足以沉淀到一種十分平常的心態面對,恐怕得到60歲之后。
關于《白毛女》
老街院的韻味兒
《毛主席語錄發給咱》
幸福的童年
那一年,努克親王到濟南
冬吟白雪詩
我思念北京
蛐蛐的記憶
兒時的糖豆
十七年風雨狂
乒乓之緣
在游泳中學會游泳
忘不掉的電影園子
學生也是這樣
《劉三姐》及白川兄弟
同學黃國忠
老嚴
三十年前的尋醫問藥
《蘆笙戀歌》
大圓門里的黃山老人
上山下鄉的日子
命運眷顧我一回
大學同學那些事兒
想起“田春苗”
搶占茅房
先學蛤蟆后撈筲
唱紅歌的那些往事
東昌府對人的精彩評價
泉水,濟南人的最大福利
燈影里的紅梅閣
拜謁武訓
國學本當屬清華
清華七日
廬山印象
“草原上每一朵小花開得都很認真”
秦淮思古
延安隨想
在香港的那些天
那年春天去澳洲
建筑的理念
歐洲的“小”
感受以人為本
藍色的加拿大
平淡無奇的日本
瓦薩沉船
嘉士伯
踏進北極圈
“我要上春晚”
——一個很好的創意
……
副武裝地查酒駕也沒有那神氣。小孩子們都覺得干這個比彈玻璃球、扇洋畫、斗蛐蛐更好玩,一時間,滿大街都是“查車子”的小屁孩兒。
1967年后,“查車子”的“工作”才告一段落。逐步地興起“活學活用”《語錄》的高潮。因為“林副統帥”發表了“再版前言”,其中有一段非常經典,可以說是大家熟悉程度不亞于“語錄”的“語錄”。他是這樣說的:“學習毛主席著作,要帶著問題學,活學活用,學用結合,急用先學,立竿見影,在用字上狠下功夫。”到了1968年,“活學活用”到了極致。那時青海的解放軍里出了個英雄,名字很奇怪,叫“門合”。因為防雹土火箭意外爆炸,為掩護別人而犧牲。通過他的死我們長了見識,知道了世界上還有姓“門”的人,同時還知道了有“防雹火箭”。事跡當然很感人,但他的話更是驚天動地。他在日記中寫道:“毛主席語錄要天天學,一天不學問題多,兩天不學走下坡,三天不學沒法活。”我的印象里,再沒有比這更為“雷人”的語言。如果評選“文革”學毛著的雷人之最,這完全當之無愧。我們山東一位女英雄,因為救火被嚴重燒傷,不治而亡。臨死時斷斷續續地說:“點亮我的小油燈,我要學習老三篇”,也很震撼。但與門合同志比,總覺得還是略遜一籌,
一時間,從上到下都開始“活學活用”,各級都開“講用會”,講怎么“活學活用”的經驗。大人們怎么講不太清楚,小孩子講的都是怎么扶老奶奶過馬路,怎么幫地排車工人推車,揀到一分錢怎么交給老師或警察。關鍵不在于這些事,關鍵在于做這些事的過程。有個基本統一的模式:撿到錢了,是自己留下買冰棍還是交給老師,用當時的話是“思想斗爭”很激烈,用現在的話很“糾結”,如同哈姆雷特遇到“死了,還是活著?”一樣的問題。正在“糾結”的當口兒,“耳邊忽然響起”一個偉大的聲音:“要斗私批修”或者“一切繳獲要歸公”,然后便毅然決然地把一分錢最多是五分錢——多了也不現實,交給了老師或者是警察,受到表揚,說是毛主席讓我這樣做的。有一說一,那時的小孩子是真愿干好事,幫人推車、扶人過馬路、拾金不昧的事很常見,比現在小孩子熱情懂禮貌,可以說與學《語錄》是有關系的。但說“耳邊忽然響起”則純屬瞎編亂造,我自己就這樣瞎說過,至今還臉紅。
毛主席語錄“學”用“結合最緊密時是在“九大”召開前一段時間。人和人交往,比如買東西,都得先說一句語錄,再說你要干什么。進了商店,對服務員說“為人民服務,我買一雙鞋”,就這么滑稽。姜昆先生好相聲不多,“如此照相”算一個。說得一點都不夸張。但這種玩法太煩瑣,老百姓很累,實在跟不下來。沒幾天便沒人愿跟著玩兒,只是給后人留下些笑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