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紅全傳》是東北作家兼文學評論家季紅真費時多年創作的一部全面記錄蕭紅一生傳奇經歷的傳記作品。
本書空間上以大視角從蕭紅出生的東北大地寫起,縱向從北至南自蕭紅生長的黑龍江呼蘭河畔寫到她最后葬身的香港淺水灣旁,橫向自西向東兼及蕭紅旅歐、旅日的經歷;時間上梳理了蕭紅的家族歷史直至蕭紅出生,更細致地考察了蕭紅每一階段的情感與創作經歷。作者通過不間斷的實地考察、訪談和搜集資料,將蕭紅從意識形態的簡單邏輯中剝離出來,努力從豐富的史料中爬梳、還原一個真實、全面、完整、立體的蕭紅。
她曾經三次到哈爾濱考察了幾乎所有蕭紅早年生活的遺跡,走訪了她的族親與資料專家,有著感性的觀察與翔實的資料基礎,是迄今為止最為富于學理的蕭紅傳記,也是一部植根于深厚歷史文化土壤的作家傳記。傳記以《呼蘭河的女兒》為副題,體現著以鄉土與童年為作家創作源泉的學術理念。而作者那“女性作者的細致觀察和越軌的筆致”,至今鮮有超越。
本次修訂亦是作者在最新的研究成果基礎上進行的,考證更為嚴謹,數據更為詳細。
★ 季紅真的《蕭紅全傳》將蕭紅傳記的撰寫史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 豆瓣網四星評價、8.0高分,迄今為止*為富于學理的蕭紅傳記,也是一部植根于深厚歷史文化土壤的作家傳記。 ★一部中國天才女作家蕭紅詳實豐厚的傳記作品,理解這位“呼蘭河女兒”必不可少的精彩讀物。
季紅真,中國當代著名文學評論家、學者。1955年生于浙江麗水,先后畢業于吉林大學、北京大學,文學碩士,現為沈陽師范大學中國文化與文學研究所教授。多年以來筆耕不輟,著有文學評論集《文明與愚昧的沖突》、作家傳記《蕭紅全傳》、文化隨筆《人生的節氣》等。獲當代文學研究會頒發“1988年中國當代文學研究獎”、首屆“蕭紅研究獎”等獎項。
序言:錯動歷史中的文學飛翔 1
第 一 章 富饒的北國邊陲小城 1
第 二 章 鄉紳地主之家 13
第 三 章 頑童生涯 23
第 四 章 祖母死了之后 37
第 五 章 母親之死與繼母過門 46
第 六 章 覺醒的少女時代 56
第 七 章 升學風波 67
第 八 章 進入現代大都市 78
第 九 章 投身學生愛國運動 91
第 十 章 祖父死了以后 103
第 十 一 章 出走北平求學 110
第 十 二 章 再次出走北平 120
第 十 三 章 軟禁與逃脫 126
第 十 四 章 陷落東興順 136
第 十 五 章 投書裴馨園 153
第 十 六 章 熱戀蕭軍 160
第 十 七 章 逃出囚籠 174
第 十 八 章 “生產的刑罰” 182
第 十 九 章 落腳歐羅巴 189
第 二 十 章 筑巢商市街 198
第二十一章 走上左翼文藝之路 208
第二十二章 愛情的煩惱 224
第二十三章 逃離“滿洲國” 230
第二十四章 駐足青島 241
第二十五章 初到上海 253
第二十六章 進入上海文壇 270
第二十七章 在魯迅夫婦身邊 282
第二十八章 愛情的“苦杯” 299
第二十九章 躲到東京 310
第 三 十 章 重回上海 336
第三十一章 最后的北平之行 347
第三十二章 “八一三”前后 360
第三十三章 暫居武漢 376
第三十四章 臨汾:兩蕭分手 395
第三十五章 西安:情結端木蕻良 408
第三十六章 退回武漢 423
第三十七章 奔逃重慶 443
第三十八章 棲身北碚 457
第三十九章 避居香港 470
第 四 十 章 情系呼蘭 484
第四十一章 在戰火中掙扎 500
第四十二章 與藍天碧海永處 512
后記 521
主要參考書目 523
相遇蕭紅,對于一個以現當代文學研究為業的人來說,無疑是一個極大的幸運。但是,能夠讀懂蕭紅,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她的意義長期被遮蔽,首先是被自己的傳奇經歷所遮蔽,然后是被魯迅遮蔽,還有就是被蕭軍遮蔽。在目前已經出版的《中國現代文學史》著作中,很少有為她設專節論述的。一般是放在左翼文學的題目下,近年則多放在東北作家群的范疇中,只有在女性文學史中有她獨立的章節。左翼的身份使她獲得被言說的合法性,東北作家群的歸納使她得到鄉土的認同,而女作家的前衛姿態又使她的政治、文化、人生、人性等方面的諸多思考被忽略。至于那些商業炒作式的寫作,更是以不幸身世的煽情抹殺了她思想和藝術的成就。當然,這也說明了她的豐富性,可以從各個角度被闡釋,被各個層次和各個時代的讀者所接受,好的作家都能為后人提供一個闡釋的空間。但是對于還原一個真實的蕭紅無疑困難重重,她所生活的歷史情境如此錯動混亂,不僅是辛亥革命、五四運動、抗日戰爭等中國現代化過程的重大歷史變動,還有她所生長的東北地區獨特的政治史軌跡,張氏父子治下反日維護路權的運動,張學良易幟之后的中東路事件,“九一八”以后日本法西斯的猖獗,都直接影響到她的命運。她所承載的鄉土文化如此獨特,肅慎、東胡、撫余與漢四大族系,在漫長的歷史中生活在這塊肥沃的黑土地上。清代長達200年的封禁,只有流人和逃荒的破產農民,帶來了中原的文化,闖關東的破產農民在文化史的“奇劫巨變”中,迎擊了鐵血文明的外族入侵。最現代的文明裹挾著最原始的文化,層層累積的移民傳統帶來了神奇的人生場景與形態。蕭紅所生長的家庭又如此畸形,作為逃荒暴富的山東移民后代,衰落中的中興,迫于時勢的變通,血緣關系的復雜,上一代人陰暗的心理糾葛,都使她的成長歷盡曲折,至今仍有一些無法徹底釋解的謎團。十幾年以前,我倉促寫作《蕭紅傳》的時候,就充滿了疑惑,只能堅持一個原則,搞不清的地方全部存疑。5年前開始,我在學校開設“蕭紅研究”的課程,每年教一輪,每次都有新的發現,實地的考察、訪談和廣泛地搜集資料,使大量的疑點得以冰釋,仍有謎底無法揭開,也只好繼續存疑。但是,這一次發現的蕭紅顯然豐滿了許多,稱之為全傳尚可差強
人意。
一
對于蕭紅身世的考辨,實在應該感謝呼蘭學人和幾代哈爾濱學者以及蕭紅親屬所做的大量工作,家世基本已經搞清楚,使最大的一個謎團得以解開,蕭紅就是張家的女兒。但是由于時代的變遷與調查者的立場,仍然有一些結論大可質疑。
在蕭紅的生活史中現存最大的一個謎團,是訂婚的時間與未婚夫的人間蒸發。前者關系到蕭紅求學等一系列奮斗的困厄所在,后者關系到她情感生活的巨大轉折,而且,兩者又都是一個問題的延續。最早的說法是3歲訂婚,而后則是14歲上高小的時候訂婚,她的嫡親侄子張抗先生堅持這種說法,鐵鋒先生當年找到介紹人于興閣,也證明了這個說法。最新的調查成果來自她的堂妹張秀珉,是在初中二年級、18歲的時候,由她的六叔張廷獻介紹定親。三種說法時間相差不少,但都是一個人,汪恩甲或者汪殿甲。只有鐵峰先生根據于興閣的說法,認為是呼蘭駐軍游擊幫統王廷蘭的次子王恩甲。
這一說法最近似乎已經徹底被否定了,因為王廷蘭作為抗日殉國的名將家世一目了然,他只有一個正式名分的兒子王鳳桐,比蕭紅大3歲,在16歲的時候與呼蘭一商家女結婚,次年生子。1932年,哈爾濱淪陷后,王廷蘭代表馬占山到齊齊哈爾接觸李頓調查團,被捕后在日本特務的嚴刑拷打之下堅貞不屈,最后被裝進麻袋從樓上扔下去壯烈殉國。王家不堪日本特務的騷擾,悄悄逃往關里投奔張學良抗戰,后人一直延續至今。但是,仍有一些蛛絲馬跡讓人疑惑。張秀珉說六叔張廷獻和汪恩甲的哥哥汪大澄是要好同學,受汪大澄之托為汪恩甲介紹對象。既是同學,張廷獻把自己的侄女介紹給同學的弟弟,自己豈不矮了一輩,這在19世紀30年代的東北是不合禮法的,何況鄉紳張家又是極講門第和體面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