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商業文明探源》系統探討了亳州商業文明起源、發展、繁盛之歷程。
《亳州商業文明探源》首先從亳州商業文明起源原因入手,深入分析地理環境、政治地位、商業活動、名家思想等共同構筑亳州源遠流長的商業文明,論證說明其是中國商業文明的發祥地之一。
《亳州商業文明探源》還從“美酒之源——古代亳州引領中國釀酒業”“養生之都——亳州自古便是中華藥都”“通衢名城——具備影響力的亳州城市商業”“鐘靈毓秀——彪炳史冊的亳州商業人物”等部分,著重介紹酒業、藥業等亳州商業重要組成部分的概況與特征,講述孫國柱、李泓德、程訓耕等人的商業思想和商業實踐。
梁金輝,*國科學技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畢業,碩士學位,**白酒特邀評酒委員,安徽省人大代表。現任安徽古井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安徽古井貢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安徽省酒業協會會長,安徽省青年企業家協會副會長,安徽MBA聯誼會副主席,中歐CM0理事長,*國酒業協會第五屆理事會副理事長,*國白酒協會顧問,*國科學技術大學、安徽大學、安徽財經大學客座教授。
從“亳”字新考探亳州商業文明起源
**章 源遠流長――亳州是*國商業文明的起源地之
**節 真源南毫――亳州是南亳的所在地
一、亳字之源――亳字考辨
二、湯都南亳――南亳地理位置考
第二節 物華天寶――古代亳州的地理環境
一、地平壤厚――地理環境和戰略地位
二、渦水湯湯――渦河是商文化的母親河
第三節 千年亳商――亳州傳承千載的商業活動
一、洪業肇基――先秦時期的亳州商業
二、道元烈烈――秦漢以降的亳州商業
第四節 鐸巡中華――亳州商業思想和人物
一、哲人之思――老莊的商業思想
二、仰紹前徽――亳州名宦的商業思想
第二章 美酒之源――古代亳州引領*國釀酒業
**節 始作酒醴――毫州是古代釀酒業的產生地之一
一、先秦流觴――先秦時期的亳州酒史
二、酒業煌煌――古井貢酒歷史梗概
第二節 玉液無極――博大精深的古井貢酒文化
一、心希武烈――三曹與酒
二、華彝是傳――六次進貢
第三章 養生之都――亳州自古便是中華藥都
**節 遙契曩徽――神醫華佗與亳州中醫藥文化
一、華佗行醫事略
二、麻沸散與五禽戲
三、華佗的醫學精神
第二節 藥材之都――明清以降亳州成為中華藥都
一、亳州藥材聞名海內
二、藥商云集,藥鋪林立
三、成熟的中藥材文化
第四章 通衢名城――具備**影響力的亳州城市商業
**節 亳都沿革――毫州地理建置之沿革
第二節 宗教中心――唐宋時期亳州為天下十望府之一
第三節 皖北名京――明清時期亳州是南北商業和漕運的中轉站
一、商鋪比鄰,市場繁榮
二、錢莊發達,匯通**
三、水路交通便利,四方通衢
四、會館林立,出現近代商會與實業
第五章 鐘靈毓秀――彪炳史冊的亳州商業人物
**節 貞仰前徽――秦漢至魏晉的亳州商業人物
一、以商得國的商湯
二、不阿穢政的楊秉
三、并舉農商的曹操
四、嗜酒如命的徐邈
五、豫州刺史夏侯童
六、文韜武略的夏侯夔
第二節 斯崇斯歆――隋唐至宋元的亳州商業人物
一、淳淳循吏李元素
二、清廉忠貞的朱敬則
三、恤民重生的裴?
四、專任鹽鐵的夏侯孜
五、政法簡肅的姚崇
六、憂心時政的李紳
七、應變能臣富弼
八、熟諳政事的張傅
九、財政專家曹穎叔
十、魚頭參政魯宗道
十一、術學皆通的晏殊
十二、憂國憂民的范仲淹
十三、發明家蘇頌
十四、勤政愛民的曾鞏
十五、樂酒好天的歐陽修
十六、執法嚴明的張信臣
十七、解民之憂的張允蹈
十八、賢良文學晁補之
十九、愛撫百姓的呂謙
二十、修筑亳州城的張柔
第三節 德昭往古――明清至近代的亳州商業人物
一、專治牡丹的薛鳳翔
二、科學家宋應星
三、輕利恤民的孫國柱
四、仕亳*久的朱之璉
五、不諱過失的余光祖
六、敢于犯顏的朱康
七、捐建山陜會館的王壁
八、除暴安良的李炳濤
九、修撰州志的宗能征
十、承慶堂創始人李泓德
十一、精通武略的李承先
十二、編纂縣志的劉治堂
十三、辦理實業的汪麓
十四、儒學會長程訓耕
十五、安徽省長高世讀
十六、推行現代教育的李琴舟
第六章 英哲沉思――影響域內的亳州商業思想源流
**節 象形于水――老子的商業思想
一、老子對于商業的一般認識
二、提倡節儉、道法自然的商業觀念
三、象形于水、主張平均的財富觀
第二節 貴身重命――莊子的商業思想
一、莊子對于商業的一般認識
二、主張節儉、與人均享的消費觀念
三、輕視財貨,貴身重生的財富觀
第三節 取利以法――管仲的商業思想
一、重視發展商業以補國家民用的商業思想
二、國家積極調控、壟斷重要生產資料的商業思想
三、利用貨幣政策調節市場的商業思想
第四節 本末互補――曹操的商業思想
一、以農為本、農商互補的商業思想
二、崇尚節儉、反對奢侈的消費觀念
第五節 農商并舉――宋應星的商業思想
一、通商惠民、重視物資生產的商業思想
二、以物為財、反對高利貸的貨幣思想
三、改革鹽政、依靠市場的調控思想
第六節 革新除弊――汪篪的商業思想
一、提倡實業、農商并舉的商業思想
二、革除陋俗、嚴禁煙賭的商業思想
第七節 吾土吾民――亳州商業習俗
附錄 亳州舊城圖
參考文獻
后記
《亳州商業文明探源》: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亳州名宦輩出,涌現出許多聞名遐邇的商業人物。先后仕毫的名臣有曹操、裴谞、姚崇、富弼、歐陽修、晏殊、晁補之、朱之璉等60余人,他們的事跡彪炳于史冊。此外,在毫州這塊土地上亦有夏侯直、夏侯孜、朱敬則、魯宗道等數十位名臣。僅宋元時期,亳州人出任轉運使等經濟職位達30余位之眾,說明了毫州人商業才能得到朝廷的肯定。許多毫州人到外地為官,處理地方民政和經濟事務,也反映出亳州對于外地商業的引領和帶動作用。無論是從理論領域,還是實踐領域,毫州士大夫的商業思想都很值得總結和發揚。其觀點總結如下:
第一,鞏固農業為發展商業之本,農商互補,相輔相成。曹操曾經指出:“錢镈停置,農收積場,逆旅整設,以通賈商”,農業開發之后,自然要清理道路,發展商業。曹操還主張以商業反哺農業。為了解決農民農具缺乏的問題,曹操還派人售鹽,以鹽利補給農民。“置使者監賣,以其直(值)益市犁牛,若有歸民,以供給之”。明末仕亳的宋應星則認為發展農業是振興商業之基礎。他說:“今天下何嘗少白金哉!所少者,田之五谷、山林之木、墻下之桑、灣池之魚耳。有饒數物者予此,白鏹黃金可以疾呼而至,腰纏篋盛而來貿者,必相踵也。”他指出要想獲取財富,實現商業發展,要優先重視農業生產。
第二,以人為本,商業活動的目的是為了服務于國家和百姓,應與時俱進,不拘泥形式,與民興便。亳州人張傅任楚州知州期間,適逢發生饑荒,送信給發運使請求借糧,沒有回音,就嘆息說:“百姓俱要相繼餓死在溝壑了,怎么能等答復呢?”便拿出準備運往京師的倉中糧救濟,其因地制宜的管理舉措,使得數以萬計的災民得救。毫州人曹穎叔為陜西都轉運使時,“自慶歷鑄大鐵錢行陜西,民盜鑄不已,三司上榷鐵之議。穎叔日:‘鐵錢輕而貨重,不可久行,況官自榷鐵乎?請罷鑄諸郡鐵錢,以三鐵錢當銅錢之一”,。官府的貨幣政策不利于當地,曹穎叔便因勢利導,罷除百姓所疾的地方鑄錢,以優惠的比例兌換貶值的貨幣,使民得便。仕毫的宋應星認為明代江淮鹽運弊端叢生,便參考古代制度先例提出了改革淮鹽的方法。他說:“食鹽,生人所必需,國家大利存焉。政敗于弊生,商貧于政亂。”食鹽乃是百姓生活必不可缺之物,也是國家謀利的重要手段。官府可將鹽賣給商人,由商人自由運銷,如此亦可減省軍隊和管理費用。“任從所之。一帶長江,百道小港,再無譏呵逼擾。各省鹽法道、巡鹽兵,盡情撤去,大小行商販鹽之便,同販五谷。此法一行,則四方之人奔趨如鶩。不半載,而丘山之積成矣。”為政者應靈活運用商業政策,因地制宜,與民興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