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共分為小流氓、紅軍大師、從吳國公到吳王、大皇帝的統治術、恐怖政治、家庭生活六章, 小沙彌、游方僧、逼上梁山、小親兵、小軍官、鄱陽湖決戰等。
吳晗是我國的歷史學家,是現代明史研究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他一生專治明史,對明史的研究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研究成果豐碩且影響深廣。本書是吳晗的代表作,在明史研究和傳記文學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本書依據1949年的版本。一般歷史學家認為1949年版本水平較高。1949年版本相比1944年版本史料更翔實,相較1955年、1964年版本,更真實地表達了作者的觀點。本書特別收錄《吳晗對朱元璋的評價》《原書后記(1949年版)》《吳晗自傳》等內容,有助讀者更全面的認識吳晗和朱元璋。
吳晗,中國歷史學家、明史專家。原名吳春晗,字辰伯,浙江義烏人。先后任教于云南大學、西南聯大、清華大學,曾任清華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歷史系主任等職務。1949年后,歷任北京市副市長、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北京市歷史學會會長等職。著有多部歷史著作和雜文集,代表作有《朱元璋傳》《明史簡述》《讀史札記》《歷史的鏡子》等。
第一章 小流氓
一小沙彌
二 游方僧
三 逼上梁山
第二章 紅軍大帥
一小親兵
二 小軍官
三 大元帥、大丞相
第三章 從吳國公到吳王
一 鄱陽湖決戰
二 取東吳
三 南征北戰
第四章 大皇帝的統治術
一 大明帝國和明教
二 農民被出賣了!
三 新官僚養成所
四 皇權的輪子——軍隊
五 皇權的輪子——新官僚機構
六 建都和國防
七 大一統和分化政策
第五章 恐怖政治
一 大屠殺
二 文字獄
三 特務網
四 皇權的極峰
第六章 家庭生活
一 馬皇后
二 皇子皇孫
三 教養和性格
四 晚年的悲哀
朱元璋年表
附錄
原書后記
吳晗對朱元璋的評價
吳晗自傳
一小沙彌
元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元順帝妥懽帖睦爾在位的第十二年),淮河流域的人民遭受了苦難,旱災、蝗災,加上瘟疫。
好幾個月沒有見過雨了,栽下的苗曬得干癟枯黃,大地裂開了一條條的龜縫。到處在求雨祈神,老年人恭恭敬敬向龍王爺磕頭,孩子們戴著柳枝圈圈躥出躥進。正在焦急沒收成時,又來了彌天漫地的蝗蟲,把穗上稀稀的幾顆粟粒吃得一干二凈。地方上有年紀的人都在唉聲嘆氣,哭喪著臉,說幾十年來沒有見過這樣的年成,這日子著實過不得了。
不料禍不單行,疫癘大起,鐘離太平鄉的人,接二連三地病倒。已經吃了多少時候的草根樹皮了[1],病一起就挺不住,開頭只覺得渾身無力氣,接著是上吐下瀉,不到一晝夜便斷了氣。起初大家還不理會,到了一個村子里一天死去了幾十個人,家家死人,天天死人的時候,明白這是上天在降罰,散布瘟疫來收人,才著了慌。不管“在數的難逃”的老話,還是逃命要緊。各村莊的人攜兒帶女,只要有親戚朋友家可投奔的,連家里的病人都顧不得了。不過幾天工夫,太平鄉數得出的十幾個村子,便鬧得人煙寥落,雞犬聲稀,顯出一片凄涼暗淡的景象。
孤莊村[2]朱家,朱五四官名叫世珍的,一大家人,不過半個月,死了三口。五四六十四歲了,四月初故去,三天后,大兒子重四學名叫興隆的也死了,到二十二那一天五四的老伴陳二娘又死了。五四的二兒子重六(興盛)和小兒子元璋(原名興宗,小名重八),眼看著大人一個個倒下,請不得郎中,抓不得藥,只急得相對痛哭。[3]尤其為難的是:家里沒有一貫鈔、一錢銀子,買不了棺木,更談不上墳地。田主呢?幾年的主客,想來總該施舍佃戶一塊埋骨之地,誰知不但不理會,反而“呼叱昂昂”[4],鄰舍們都覺得難受、傷心。正沒計較處,同村人劉繼祖[5]不忍心,慨然舍了一塊地。[6]兩兄弟磕頭謝了,真是一頭有了著落。但是,衣裳呢?棺槨呢?還是沒辦法。只好將就把幾件破衣裳包裹了,抬到墳地草葬。兩兄弟一面抬,一面哭,好容易抬到了,還未動手挖坑,突然間風雨交加,雷轟電閃,整個天像塌下來似的。兩兄弟躲在樹下發抖,約夠一頓飯時,天霽雨晴,到墳地一看,大吃一驚,尸首不見了,原來山腳下土松,一陣大水把坡上的土沖塌了,恰好埋了尸首,薄薄的一個土饅頭,俗話叫作“天葬”。[7]三十五年后,朱元璋寫《皇陵碑》時,還覺得傷心:“殯無棺槨,被體惡裳,浮掩三尺,奠何殽漿!”[8]
父母的大事雖了,過日子呢?沒留下一寸土、一顆米,元璋餓了些日子,到處找零活做。誰知大戶人家都已逃荒逃瘟去了,貧民小戶自己都在挨餓,怎么雇得起人?到處碰壁,懶洋洋地不愿回家,一徑到村外給他父母上墳,蹲在新長著青草的墳邊,沉思如何來打發日子,對付肚子。他長得軀干魁偉,黑黑的臉,下巴比上腭長出一寸多,高高的顴骨,卻又大鼻子,大耳朵,就整個臉盤看,恰像一個橫擺著的立體形的山字,腦蓋上一塊奇骨隆起,像一個小山丘。粗眉毛,大眼睛,樣子雖看著叫人不喜歡,卻怪勻稱,怪威嚴而沉著。
小時候替人看牛放羊,最會出主意鬧著玩,別的同年紀的甚至大幾歲的孩子都習慣聽他指揮。最常玩的一個游戲是做皇帝,你看,雖然光著腳,一身藍布短衣褲全是窟窿補丁,他卻會把棕樹葉子撕成絲絲,扎在嘴上做胡須,找一塊車輻板頂在頭上當平天冠,弄一條黃布包袱披在身上,土堆上一坐,自己做起皇帝來了。撿一些破木板,讓孩子們畢恭畢敬地雙手拿著,當作朝笏,一行行,一排排,整整齊齊地三跪九叩頭,同聲喊“萬歲”。又最會做壞事。有一天,他忽然餓了,時候早又不敢回家,怕田主罵。
同看牛的周德興、湯和、徐達許多孩子也都嘴饞起來了。大家越說餓,真的肚子咕嚕得越兇。這個說有一碗白米飯吃才好呢,那個又提真想吃一頓肉,一個又說肉是財主們吃的,不知道是什么味道。個個的嘴都說得流涎。猛然間元璋一喊“有了”,大家齊聲說:什么?元璋笑著說:現放著肉不吃,真是呆鳥!大家還不明白。元璋也不再說話,牽過一條花白小牛娃,放牛繩捆住前后腿。周德興看了,趕緊抄著斫柴斧子,當頭就是一斧。湯和、徐達也來幫忙剝皮割肉。別的孩子們撿爛柴樹葉子,就地生起火來。一面烤,一面吃,個個眉飛色舞,興高采烈,不一會兒,一條小牛娃只剩一張皮、一堆骨頭和一根尾巴了。這時太陽已經落山,山腳下村子里,炊煙裊裊在半天空,是該回家的時候了。驀地一個孩子省悟了,小牛吃了如何回主人的話?大家都面面相覷,想不出主意,擔不起罪過。正在著急互相埋怨、亂成一團的時候,小一點的孩子竟哇地哭了出來。元璋一想,主意是自己出的,責任也該擔起來,一拍胸脯算我的事。也真虧他想,把皮骨都埋了,把小牛尾巴插在山上石頭空縫里,說是小牛鉆進山洞里去了,只留下尾巴,拉了半天不出來。孩子們齊聲說好。當天晚上,元璋挨了一頓毒打,被趕回家。雖然吃了苦,丟了飯碗,但深深得到孩子們的信任,大家都甘心當他做頭腦。[9]
他算是十七歲,是元天歷元年(公元1328年)九月十八日未時生的,屬龍,扣準了還不滿十六足歲。父親是老實本分人,辛苦了一輩子,頭發胡子全白了,搬了一輩子家,從泗州盱眙縣遷到靈璧縣,又遷到虹縣,到五十歲時又遷到鐘離東鄉,住了十年,活不下去,再遷到西鄉,四年前才搬到這孤莊村來。[10]十個田主大戶竟有十個是黑心的,說盡好話算是佃了幾畝地,天不亮就起床,天黑了還在地里做活,出氣力、流汗水,忙碌一年到頭,算算收成,十成里竟有六成孝順了田主。左施肥、右戽水,把田地服侍得肥了些,正好多收一點時,田主立刻就加租,劃算一下,還是佃戶吃虧。劃不來,只好搬家另覓大戶;忍下去吧,三兩年后還是得被攆走。因之,雖然拖兒帶女,在一地方竟住不滿十年,而且,老是替新大戶開荒地,服侍熟了,就得走路。賣力氣,受欺侮了一生,到死后,連葬處都沒有,要不,怎么會求劉繼祖舍地?
兒女都大了。大哥二哥算是娶了媳婦,說也笑話,連花轎也用不起,喜酒也沒有一盅,還不一樣是佃客人家的女兒。三哥重七(興祖)給人家招了上門女婿,白得一房家小,可是得給人家挖一輩子地——也好,家里省一張嘴。大哥有兩個小的,二哥也養了一個男孩,算是一家老小三代。大姊嫁給王七一,二姊遠了,還是在盱眙時候訂的,男人叫李貞。[11]只有自己沒成家,要是時和世泰、雨順風調的太平年頭,一家子勤勤懇懇,佃上幾十畝田地,男耕女織,喂雞養豬,上山砍柴,沿路撿糞,靠著有的是人力,縮衣節食,苦雖苦,像牛馬樣總活得下去。偏又時運不濟,二嫂三嫂先后病死,大侄兒和二房的孩子都夭折了,大姊嫁的王家滿門死絕,嫁給李家的二姊也死了,姊夫帶著外甥保兒逃荒,不知去向。偏偏今年又鬧瘟,一家三口都被瘟神帶走了,偌大一個人家,只剩大嫂王大娘和二侄文正、二哥重六和元璋自己了。
剩下四口人,糧食一顆也沒有,地里的呢?一旱一蝗,收到的不夠交租,哪來吃的!平時一家子都靠力氣血汗換飯吃,如今只好吃草根樹皮,何況也不容易找。估計大嫂還有娘家,總可以央告到一升兩升。二哥呢?這些天臉色也老是不對勁。自己食量又大,粗重活計雖干得,卻苦于這荒年,空有氣力沒處賣。小時候雖跟蒙館老師上過幾月學,一來貪玩,二來農忙得下田,哪曾好好念過一天書。雖然靠著有點記性,認得幾百個字,又苦不甚通解,做不得文墨勾當,當不得衙門里的書手,也寫不得書信文契。父親搬到本村來,本是貪圖這一鄉荒地多、人力少,只要死命使氣力,三個壯丁加上女眷,孩子們替人放牛趕羊,也不會吃閑飯,天可憐見有兩三年好莊稼,對付著混過日子。沒想到天下烏鴉一般黑,刻薄狠心像是田主應有的德行,三節送禮,按時交租,賠著笑臉,還是掂斤播兩,嫌麥子太潮,嫌秤不夠,恨不得用兩個秤錘,扳住秤尾起不來。那一些管事的更是刁難百般,饒是肥雞大肉,大碗酒,還拍桌捶凳,臉上像繃過似的,剝不出一絲笑容。這年頭能少交一點租就是天大的人情了,還敢開口向他們借口糧?官家的賑濟呢?不敢指望。即使皇恩浩蕩,居然會有一點,還不是落在縣官的荷包里、大戶的倉庫里去,哪兒會有窮人的份。而且,即使漏出一星星、幾顆顆,要鋪保啦,到保甲長家里去摁手印啦,又是調查啦、登記啦,還有什么什么的,發下來不夠吃一頓,腿跑斷了,頭磕破了,氣受夠了,也許還挨不著、輪不到。索性斷了這個夢,倒少些麻煩。再說本家呢?伯父這一房還在泗州盱眙縣,是祖父手上打的根基。伯父名下有四房,聽說近年已衰落得不像樣,幾個哥哥侄兒先后去世,只剩一個四嫂在守寡,看光景也投奔不得。[12]